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新模式

时间:2022-10-21 10:09:37

【前言】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新模式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目前多数老年人没有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一是多数老年人生活尚有人照料。二是多数机构养老职能尚不尽完善。相当多的养老院拒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这也导致多数老人只能选择在家养老。 (一)传统养老模式分析―――家庭养老型 养儿防老这一传统的养老观念已是根深蒂...

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新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不断推进,家庭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空巢现象加剧,老年人养老问题更为凸显,养老服务的需求十分紧迫。

为此,我们深入市区、南皮、献县等地,对老年人及现有的养老机构,采取发放问卷、座谈等方式进行调研。

一、养老的现状

目前我市老人(包括对五保老人和少数寄养老人在内的福利养老)的主要养老方式是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其中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人数占老年人的1.05%,居家养老占老年人的98%以上。调查显示80.27%的老年人最愿选择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只有11.56%选择机构养老。

二、目前养老模式分析

目前多数老年人没有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一是多数老年人生活尚有人照料。二是多数机构养老职能尚不尽完善。相当多的养老院拒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这也导致多数老人只能选择在家养老。

(一)传统养老模式分析―――家庭养老型

养儿防老这一传统的养老观念已是根深蒂固。许多老人视子女为精神支柱,执意同子女朝夕相处,享受天伦之乐,因此都希望在家中安度晚年,家庭养老仍然是许多老人向往的模式。而不少晚辈认定,把老人送养老院是不负责任和不孝之举。为了父母,他们可以在单位、家庭、医院、药房间疲于奔命而在所不惜。

这种传统养老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充分地体现上下辈的亲情;在家更方便、更自由,更有安稳感,经济上也很实惠;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可是,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家中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重病在身需要长期护理,那么即使子女有一片孝心也会力不从心。

(二)机构养老模式分析―――机构养老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模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已由过去的“居家养老”转变为“机构养老”。机构养老分两种:一是 “三院”(敬老院、光荣院和福利院)养老,一是社会机构养老。

这种养老模式的好处在于老人可以享受全方位的服务:有专门的医务人员定期检查身体,也有专门的护理人员打扫房间卫生、进行心理康复,还有各种老年活动场所,在这里有很多老年朋友,可以一起聊天、下棋、打牌,不会感到孤单。但也有不足之处:

1、“三院”养老

“三院”为政府兴办的一所全额拔款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光荣院一般负责重点优抚对象的集中供养管理,中心敬老院一般负责农村五保户的集中供养,而社会福利院则接收孤儿和城市“三无”对象的集中管理供养。在运行中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虽然目前经费由财政足额支付,但实际上标准低,一般敬老院、光荣院每人每天按5――8元拨发,在现有的物价水平下,运转困难;管理人员工资低,一般县级三院中的护工工资在每月700元上下,虽市区较高,但相对于外出打工或其他行业处于劣势,且假期少,每月一般为3天(夜班相对多一些),导致大多数服务人员不安心工作。且没有编制,后顾之忧没有解决,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敬老院的发展和管理质量的提高。

(2)服务水平较差。一是服务人员配备不足。二是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目前,护工均为临时人员,大多从农村招聘,而且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总数的27.5%)且多为妇女,缺乏相应的基本专业知识,虽进行培训,但仍难以承担繁重的服务老人的任务。

(3)集中供养率低。目前三院的供养人员须符合一定条件才能进入,想进的进不来,入院率低,不仅不利于改善院民的生活条件,也降低了使用效率,同时增加管理成本,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4)医疗卫生服务欠缺。在现有的养老机构中,有的未设立以治疗为主的老年病房,也有的虽然有老年病房,但医疗条件欠缺或没有行医执照。一旦突发大病、急危病仍无法应付;同时由于经费不足,老人看病费用的前期垫付资金又成敬老院管理的难题。

2、社会机构养老

(1)养老机构缺少功能定位。调查中发现,由于目前相关政策不系统、不完备,导致老年人的收住范围不明确,养老机构的利用出现错位。如不具备条件者也收住一些重病人或完全不能自理者,致使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还有些养老机构虽无明文规定,但实际上不接收不能自理的老人。有些老年人把老年护理院当作养老院来住,而一些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住护理院的老人却不得不住在养老院。

同时养老机构的功能雷同、类型单一,不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大多数养老机构收住以养老服务为主的老人,对入住老人的养护工作大多数处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温饱水平,距离老人的实际需要和老年护理的先进标准有很大差距,整体护理模式尚未很好贯彻,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2)条件好的养老机构供不应求。目前社会养老机构数量偏少,大多规模偏小,档次不高,设施不完善,老年人入住率较低。条件好的养老机构都有一系列的完整的配套设施,能为老年人提供较全面的服务,但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3)现有养老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高投入、收效低的问题普遍存在;服务内容不够丰富,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另外民办养老机构多数是因陋就简办起来的,由于实力不足,在设备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等许多方面还达不到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

(4)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政策落实不够到位;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养老服务业缺少有法可依。政府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不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许多养老设施陈旧,从业人员待遇很低;政府对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落实起来难度很大,导致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事业的速度迟缓,少数民营养老机构处于举步维艰的地步;同时由于有关老年人的法制建设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在处理一些涉及到社会化养老服务方面的民事纠纷时,缺乏专项法律法规和执法依据,老年人和养老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总而言之,养老问题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以期推动我市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建设步伐,逐步构建新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三、整合资源,创建居家养老社会化新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养老服务社会化需求急剧增长,目前居家养老型社会化养老模式发展势头良好。“十二五”期间,我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分两个阶段:2010―2012年,全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实现街道(镇)级全覆盖、城市社区全覆盖,并逐步向农村社区(村)延伸,使农村社区(村)覆盖率达到40%,到2012年底总数达到160个。2013―2015年,全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0%。

居家养老,不是指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而是吸取了“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两种方式的优势和长处,特指与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紧密联系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即不离开原有的居住环境,在自家居住或在社区提供的居住场所,除家庭成员照料外,主要依附于社区,以居委会、社区为中心,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人们可以向服务站申请医疗和家政服务,由服务站派人到家中提供有偿的各种长期服务的养老方式。

居家养老由一名养护员和一户被养护对象组成,养护员与老人签订协议书和服务承诺,养护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爱心奉献,热情服务;必须每天到老人家中提供服务,清扫卫生,买菜做饭,和老人谈心,带老人看病等。有病、有事需要到居委会请假,居委会派人接替,养护员每日填写日记和家庭财务收支帐;经求老人意见,政府(居委会)月考核、季评议,如果老人不满意可提出更换养护员。根据社区老人经济条件和养护员岗位的需求,按户籍、是否居住在本地,生活能否自理和年龄分为不同档次,采取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由政府资助,个人承担的方式,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除了政府自身的作为以外,还应积极扶持和培养社会力量从事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财政部门给予建设补贴和床位运营补贴。在鼓励社会各方兴办养老机构的同时,政府也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通过探索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有效方式,推动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提高老人服务质量。

本文系河北省委党校2010年立项课题(课题组成员:迟兴爽、吴会霞、崔立英、李晓娜、郭培芬)

上一篇:实施“3524”管理模式 强化低保规范化管理 下一篇:浅析公司瑕疵设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