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3524”管理模式 强化低保规范化管理

时间:2022-04-05 06:21:57

实施“3524”管理模式 强化低保规范化管理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邯矿集团经过几年的反复实践和反复完善,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套的低保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模式 ――“3524”低保工作管理模式,解决了企业低保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一)健全低保基层组织体系、低保工作运行体系、低保社会救助体系三大管理体系

1.低保基层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管理服务组织体系是保证低保工作健康发展的基础。集团公司工会在低保的组织建设中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集团公司工会、邯矿集团社管中心工会、基层社区工会三级必须设立低保专门管理服务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基层社区设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低保的申请受理、张榜公示和低保对象的日常管理工作。

2.低保工作运行体系:低保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社会救助工作,没有现成的管理模式,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在2002年初步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后,集团公司工会将低保规范化管理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了应保尽保、特困重保、超标退保、阳光施保、依法治保的“五保”工作原则和全面规范低保管理服务行为的工作目标。在全面实现规范化管理目标的基础上,“一切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管理原则,正是公司社区低保制度化管理、规范化审批、人性化服务、公开化操作、标准化档案所必须的。

3.低保社会救助体系:在实施低保差额救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临时救济、政策优惠、大病救助、就学援助、廉租房屋、医疗保险等配套的申报制度。依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规范的运作程序,经过对低保人员身份确定、救助条件的核实,为救助单位提供了真实有效数据,确保了社会救助工作顺利进行。

(二)实施制度化管理、规范化审批、人性化服务,公开化操作、标准化档案五化运行机制

1.制度化管理:按照《邯郸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邯郸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程序》、《邯郸市申请城镇低保应提供证明材料种类》等30多项低保政策和规章制度,规范低保管理服务行为。

2.规范化审批: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低保申报审批管理机制,创立了“三个三”的申报审批管理机制,即:基层社区、邯矿集团公司工会、市复兴区民政局三级逐户调查核实;基层社区民主评议申报、集团公司工会民主评审、市复兴区民政局集体审批三级民主决策。确保了低保资金全部实现以批准机关通过银行集中社会化发放。

3.人性化服务:为充分体现“特困重保”的原则,社区拓展以往的申报程序,对已享受低保家庭中的无自理能力的“三无”对象、残疾人、大病患者、在校大学生、哺乳期婴儿,孤儿、单亲家庭等多种特殊困难家庭成员按标准实行单独分类救助申报,提高补助金,使低保补助标准更趋人性化。

4.公开化操作:低保审批政策性强,直接关系到社区贫困居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做到低保政策、审批程序、享受对象公开化。一方面在邯矿集团公司工会、基层社区服务点悬挂 11项有关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申报人须知的牌匾,每个服务点都设立了固定的低保公示栏,在居民生活区还设立了7个流动公示栏。一方面将享受对象有关情况通过低保公示栏常年向社区居民公示。同时向社区居民公开承诺服务内容,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5.标准化档案:根据工作需要,2006年安装了低保管理软件,使之更符合低保管理的工作实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低保政策等有关信息。现在邯矿集团公司工会低保档案已达到区级档案管理标准,初步实现了档案资料标准化。

(三)探索出建章立制、精心操作、动态管理、高效运作、分类施保、人文关怀的“二十四字”服务理念

2006年集团公司开始实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范化建设以来,逐步探索出“建章立制、精心操作、动态管理、高效运作、分类施保、人文关怀”的二十四字服务理念。在严格施保的同时,加速推进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真正发挥低保的作用,让符合条件的社区贫困居民生活都能得到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应保必保、应保快保。

实践证明,“3524”低保工作管理模式的实施,有效地遏止和杜绝了基层低保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低保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理顺了广大居民的不满情绪,使这项民心工程基本实现了公开、公正、透明,为真正的特困户居民解了困,维护了广大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为社区贫困群体构筑起牢固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上一篇:现代企业制度下 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下一篇: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