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名称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2-10-21 09:12:36

中医药名称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海外“中医热”的掀起,中医药翻译的研究也热了起来。本文就中医药翻译的历史、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中医翻译的必要性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探讨。

关键词: 中医药名称翻译历史和现状

一、中医药名称翻译的历史

中医药学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史上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医药不仅产生得早,而且对外交流也有了比较长的历史。根据历史记载,在秦汉时期就有中国医学传入东南亚各国。同时,中国的医学、文化,以及汉字也传入了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在公元8世纪,中医药随着“丝绸之路”进入阿拉伯国家,翻译成了交流的必要手段。到了公元17世纪中叶,中国与欧洲多国有了医药方面的交流活动,但进展比较缓慢。18世纪末之前,在欧洲仅有19部有关中国医药学的译著出版,就翻译的语言有拉丁文、法文、英文、德文和荷兰语。翻译者主要是来华的传教士。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随着帝国列强的侵入、新文化运动和,使原本封建闭塞的中国门户打开了,中西方在医学领域的交流也日渐频繁。不少中医药书籍杂志出现,翻译语言逐渐以英语为主。出现了黄光明博士等人亲自撰写的有关中国医学史专著。1932年出版由王吉民和伍连德所著的《中国医学史》(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天津出版公司)一书。七十年代初,美国的一位新闻记者在美国已故总统尼克松访华来华采访期间,因患急性阑尾炎采用针灸麻醉术进行手术而获得成功。这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时掀起了外国人学习中国针灸的热潮,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派遣人员来华学习中医。为了适应这一需要,有关方面曾组织专家学者翻译出版了一些中医教科书,如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组织翻译出版的《中医针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等专著,至今仍被使用。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世界范围内西医对一些疾病的研究举步维艰,世界各国更多地开始关注中医,很多国家不仅派学者来华学习中医药,而且在本国成立中医学院或研究机构。此时,中医药的翻译者就成了中医药传播的主力军。经过许多年的艰苦努力,几部颇具影响的汉英中医用语词(辞)典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例如,1980年,北京中医学院(现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了由谢竹藩等学者主编的供内部使用的《汉英常用中医药词汇》(Common Te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English);1982年,广州中医学院(现在已成为大学)编写组编著的《汉英常用中医词汇》(Chinese-English Glossary of Common Term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1986年,欧明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及三联香港分店出版的《汉英中医辞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问世;198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汉英医学大词典》(Chinese-English Medical Dictionary)中所收录的“中医中药词汇”达11,000条;1984年,台湾五州出版社出版了刘必先主编的《汉英中医辞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同时,英国学者Giovanni Maciocia来华学习中医数年,归国后于1989年编写出版了纯英文版的《中医基础学》(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published by Longman Singapore Publisher Ltd.)。1990年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出版张恩勤主编的《英汉实用中医文库》;199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的《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1995年,国内用于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中医英语教程》(李照国,张登峰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等,1996年12月,“中华中医药学会翻译分会”在海上正式组建,促进了中医药翻译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更多的关于中医药英汉或汉英的辞书不断涌现。2004年,海外学者吕聪明博士英译的《黄帝内经》和《难经》的合订本(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Nei-Jing and Nan-Jing,published by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Vancouver)在海外出版。至此,中医药翻译事业朝着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主要目的在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中医药名称翻译的现状

(一)中医药翻译取得的成绩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了大量汉英中医词典。另外,大量的英汉对照、英文中医药教材也随之出版。目前已有大约8部汉英中医药词典问世,其中翻译了很多中医药术语,使中医药的翻译有了依据,推动着中医药翻译的发展;李照国先生《中医翻译导论》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中医药翻译长期以来由单纯的翻译实践上升到了理论研究阶段;到目前为止,已有上千部中医药著作被翻译成了英文,例如《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匾要略方论》、《中医理论基础》、《中国气功疗法》、《大雁气功》、《中国推拿》、《实用针炙手册》、《实用中草药》、《中医梅花针》等。1991年在山东济南召开的“全国首届中医英语研究会及中医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会议的中心议题仍然是中医名词英译标准化。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召开了数次国际会议,最终出台了《国际针灸名词标准化方案》。这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名词英译标准化进程。

2005年7月张晶晶的硕士论文《中医药术语英译方法的探讨》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答辩,2007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赵霞的硕士论文《中医方剂英译标准化的研究》通过答辩。他们的研究标志着中医药名词英译标准化已进入大学研究生的教学领域。

(二)中医药翻译存在的问题

1.翻译术语不统一。词典应该是翻译的依据,但是现存的很多中医药翻译词典对同一个术语的英文翻译并不完全统一,这就容易造成翻译的混乱,甚至误解。

2.存在文化障碍。中医和西医的文化背景存在很大不同,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医药的很多词汇和用语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包含着浑厚的中国文化意义。中医的很多疗法及用药使西方人很难以理解和接受,甚至产生误解。如果译者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只重视理论,那将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播。

(三)中医药翻译的必要性

当今,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中国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字和文化。但是还有更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中医是不了解的,甚至对中医的治疗方式方法抱有怀疑的态度,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很少在国际上被人了解甚至使用,导致这一尴尬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医药没有得到广泛推广,这其中中医药的翻译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中医药的恰当翻译,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的选择,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医走向国际化,造福于全世界人民。我们应该立足于前人的基础,不断深化中医英译理论,致力于中医术语英译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3(8):104.

[2]谢竹藩.评(中医药学名词)中的对应英文名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

[3]张登峰.中医术语英译法的回顾与思考[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

上一篇:酵母菌:人类的第一种“家养微生物” 下一篇:班主任与学生交谈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