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医疗纠纷报道中的道德失范

时间:2022-10-21 08:00:00

媒体医疗纠纷报道中的道德失范

医疗纠纷问题长期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但在对医疗纠纷报道的过程中,部分媒体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道德失范问题,误导了广大居民和患者的价值观,给目前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医疗纠纷报道中媒体道德失范现象

媒体道德失范,指的是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违背职业道德和社会规范,从而给社会和公众带来负面影响的行为。具体来讲,医疗纠纷报道中媒体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报道立场:单方面倾向患者。保持中立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然而部分媒体想当然地把患者作为弱势群体一方,站在同情弱者的角度,充当患者利益的代言人来对抗医方。据调查显示,在89例医疗纠纷报道中,倾向于指责医院、同情患者的有62起,占69%。①这既违背新闻报道均衡性、中立性的原则,也不符合逻辑。医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医疗纠纷的责任认定,必须由专业机构和人员经过正规的程序来完成,未经过正规的责任认定程序,把医疗纠纷的责任全部归到医院一方显然是不公平的。

2014年8月10日发生的湖南湘潭产妇羊水栓塞死亡事件,国内一些媒体以“产妇裸死手术台,医生护士全失踪”为题进行了报道,将责任全部归因于医院和医生不负责任,不明真相的网民也相继跟帖大骂医院和医生。但经过详细的调查取证后发现,医生护士并非失踪而是抢救完毕后回到了值班室,而患者家属最终也认可医院已尽全力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媒体的报道显然有偏袒患者、抹黑医院的倾向。

2.报道风格:炒作现象泛滥。不可否认,新奇的内容能吸引读者,但新闻报道更应该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离开了这个前提和基础,就失去了新闻报道本来的意义。部分媒体在医疗纠纷报道中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获得较高的商业利益,不顾客观事实、不管社会效果,不进行充分调查,只要有卖点读者爱看,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2011年的深圳“八毛门”事件,就是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炒作的结果。媒体记者没有调查了解患者疾病状况,主观地将两个医院提出的“八毛钱”和“十万元”的费用相对立,突出医院的过度医疗和天价收费,并以此吸引读者眼球。虽然事后证明是一场误会,患者家长也向医院表示了公开道歉,但媒体的炒作和渲染所带来的医患双方不信任的恶劣影响,在短时间内很难消除。

3.报道过程:伪专业化误导群众。医疗报道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媒体记者采访所得到的信息和数据只有全面、严谨、客观,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而部分网络媒体记者明明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但为了最大程度地增加新闻的可信性,在医疗纠纷报道中滥用医疗专业术语,在未对医疗纠纷发生过程进行详细了解和认知,更没有咨询相关医学界专业人士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患者单方面的描述加上自身的主观臆断来编造新闻报道,在迷惑不明真相的读者的同时,也丧失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

2010年深圳凤凰医院发生的“缝”事件,真实的情况是助产士发现分娩后的产妇痔疮出血,遂做了结扎止血,可这样一个正常的体现护理人员对患者关怀的事件,却被媒体报道为因没给护士红包所以被缝。记者的知识缺失导致报道在全国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应对措施

1.报道人员:提高专业素养,做专家型记者。与其他领域的新闻报道不同,从事医学纠纷报道的记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医学专业素养,否则就有可能犯下低级错误而造成基本事实的扭曲。“缝”事件、“烤死婴儿”事件等暴露了媒体记者医学专业知识的匮乏,引起了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给媒体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因此,一方面,媒体要建立对于医疗领域记者的严格准入机制,最好是选择科班出身的优秀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领域的报道工作,从源头上提高记者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对于目前正在从事医疗领域报道的记者,要鼓励他们加强医学专业知识学习,在报道中深入一线实际调查,遇到模糊不清的问题要积极请教医学权威人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专家型”记者。

2.报道立场:保持客观公正,注重话语平衡。当医疗纠纷发生时,媒体记者往往从同情弱者的角度,站在患者立场上来讨伐医方。这样做本意是好的,但忽略了两个事实:一是部分教育水平较高的患者本身对于医学知识有较高程度了解,而且现代人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医疗纠纷的维权渠道也不断拓展,传统意义上的医方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医疗纠纷发生以后,专业医闹的加入反而有可能使得医生成为弱势一方。二是媒体记者本身存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情况。有统计数据证实,在47篇涉及医院的报道中,45篇是负面报道。②抓住极个别医院和医生的问题不放,看不到绝大多数医院和医生是好的这一现实,违背了新闻报道应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平衡的原则。医疗纠纷、医患关系问题涉及医院、医生、患者、政府等多方利益相关者,记者在报道时应该尊重每一个群体的话语权,在仔细聆听他们观点和立场的基础上做出公正合理的报道。

3.报道内容:保证真实性,挖掘正面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准则。现在很多人说:“新闻离我们越来越近,而记者离我们越来越远。”③网络时代,一些记者习惯于根据“合理想象+材料”写作,很多时候仅凭患者的一面之词再加上自己的主观想象便形成最后的文字,如此做出来的报道质量可想而知。更有部分媒体记者贪图个人私利,为患者向医院要求高价赔偿擂鼓助威,以期从中分得一杯羹。笔者建议对记者建立严格的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而对于炮制虚假新闻、搞有偿新闻的从业者,可实行淘汰制。

目前新闻界的“坏消息综合征”反映到医患关系报道中,表现为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是某某区域又发生了医疗纠纷事件,黑心医院和医生频现等等,过多的负面报道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中国人民大学马少华教授曾说,“无论医疗界有多少问题,新闻界应该站稳自己的脚跟。无论其他行业有多少不道德,新闻界应该力争更道德”。④因此,媒体应该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唱响主旋律,多报道一线医生的先进事迹,宣扬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良好氛围。

注释:

①宋永堂:《对社会媒体报道医院医疗纠纷89例的分析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第3期

②张国良:《媒体传播对医患关系影响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③郭丹:《从报道医患新闻想到的媒体态度》,《活力》,2013年第1期

④吴帅:《媒体应该如何报道医疗纠纷》,《健康报》,2010年8月5日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上一篇:最神奇的心理学等 下一篇:传统媒体不做深度,还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