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

时间:2022-10-20 10:17:31

生物教学中“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

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学习产生质疑、老师点拨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那么如何激发思维的火花,是促使人们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所在学校在运用6年“导学稿”基础上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四导四学”,它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生物背景材料,并通过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应用和综合,展现生物知识的发生过程,领悟科学理念,体现学科的价值观;“方法”是对规律的总结与提炼。“问题+方法”是它的价值核心,较好地体现了研究性生物教学的过程。

1 “四导四学”教学模式体现“学教合一”

它的一般程序:导预疑学(学生通过认真预学文本,完成基础性和理解性作业后,引导学生生疑、成疑和质疑)导问研学(对学生质疑的问题“提取”并与教师集体备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整合”,形成“问题链”)导学慧学(随着问题研讨与解决,同步进行方法的指导与归纳总结,解决新的问题)导评促学(对学习目标和学习疑难进行巩固、检测和拓展)。

2 “四导四学”教学模式在研究性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四导四学”通过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归纳、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未知。知识是经教师指导、学生研究获得的,理解掌握起来较为方便,不易遗忘,并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笔者在“鸟类”一课教学时采用此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探究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导预疑学:课前通过学生预学课本,完成预学作业,产生质疑(鸟类为什么会飞行?它有哪些特征适合飞行?)。导问研学:根据学生的质疑和本节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整合,形成包括5个内容,20多个小问题的“问题链”贯彻整个课堂。

(1)鸟类的体形:①观察家鸽的体形,身体呈什么形状?这与它的飞行有什么关系?②家鸽的体表被覆羽毛,与一只无羽毛的家鸽浸剖标本相比哪个更具流线型的体形?这说明了什么?③羽毛有哪几种?它们分别分布在家鸽的什么部位?有何功能?④家鸽用翔的是哪种羽毛?分别用肉眼、放大镜、低倍显微镜对比观察正羽和绒羽,你发现了什么?

(2)鸟类的翼:①用纸折叠成的纸飞机为什么比同样的一张纸飞得远?②鲫鱼体形也是流线型,但它只能在水中游,不能飞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没有什么结构?③家鸽和鹌鹑都具有翅膀,为什么家鸽能长距离飞行,鹌鹑不能?你能否用皮尺测量两者的翼宽和体宽,比较它们的比例,最后得出结论?④家鸽的飞行器官是什么?

(3)鸟类的骨骼和肌肉:①看家鸽浸剖标本或摸一摸家鸽全身的肌肉,观察其分布,找出最发达的肌肉。估计此肌肉的重量,这对飞行有什么意义?②模型飞机为什么比纸飞机飞得远?⑤掂量家鸽骨骼标本的,重量如何?这个特点能解决飞行中的什么问题?⑥看一看家鸽的长骨有什么特点?这对飞行有什么意义?⑦家鸽的什么骨很发达,与什么有关?为什么?

(4)鸟类的呼吸:①看家鸽浸剖标本的背面,可以看到什么结构?②飞行是一种非常剧烈的运动,运动强度是地面奔跑的几十倍。而鸟类的肺的体积和弹性都不大,如何满足剧烈运动时需要的大量氧气?③气囊除了此功能外,还有哪些功能?请用文字加以分析。……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和提供实验材料进行探究实验活动,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导学慧学: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学会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归纳和总结,鸟类体形为流线型,羽毛包括正羽和绒羽,翼宽,体宽,肌肉发达,骨骼轻、空、坚固,气囊辅助呼吸(双重呼吸)等方面适合空中飞行;学会方法,学生还会总结出鸟类其他的结构也能适合空中飞行,如:体温恒定、心脏四腔等。

导评促学:对学生质疑问题解决和小组交流内容进行及时评价,并建立及时反馈、激励机制,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定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反思能力培养。

3 “四导四学”教学的反思

(1)“四导四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人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有了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才有获得独特思维的可能。可见,在平时对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贯穿问题的思想。

(2)“问题链”中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应尽量设置一些与已讲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复习旧知识。“标准化”的问题,思路唯一,答案唯一,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想,去解决问题,千人一律,无疑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反,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分析和回答问题,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这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一个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大小是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尽可能注意开放性。

(3)“四导四学”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都不是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而是由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得出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充满乐趣,充满激情,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加以适当的干预,起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只是问题的设计者,探究时的参与者、结论的共同形成者。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力求设计的问题准确、精炼、针对性强。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自己只是一个参加者,不能全包代替;但当学生在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还得充当点拨者的角色,对有关问题加以适当的说明;在问题讨论结束、形成结论的过程中,教师更应放手让学生进行,但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经验有限,对问题的总结往往不全面,用词不当,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运用严谨的语言形成科学的概念,以免给学生留下模糊不清或者错误的概念。

(4)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导学慧学”。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对规律的总结和提炼,使问题的解决变得规律化和便捷化,能举一反三。对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培养师生的方法意识与技能的形成,促进学生品质的发展与提高。

(5)这种教法的实施中,许多问题都是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教师教学时关注较多,可能对于课堂生成性的问题不够重视,所以教师必须及时、有效处理课堂中预设和生成性问题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有机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使他们较好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研究,最终获得知识。

上一篇:“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下一篇:物质跨膜运输探究方法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