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六个方面

时间:2022-10-20 08:59:17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六个方面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这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胜任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数学教学工作,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

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

每位数学教师都必须深刻认识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该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

在学校学习的情景下,教师对于指导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应当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因此,教师教学工作的目的应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第二、教师应该真正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也包括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对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的。

正是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和思考的学习过程,所以,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好朋友,而非居高临下的管理者。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历程。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在数学课堂中,师生双方“捕捉”对方的想法,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

第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如归纳、类比、猜想与论证等,使学生根据已有的事实进行数学推理和解释,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能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能够理解他人的思考方式和推理过程,并能与他人进行沟通。

在教学中,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和研究,开展创造性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工作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这样才能得到发展。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的课标呼唤着创造型教师,我们要积极努力地争取做一名具有创造型的教师。

第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组织教学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首先,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此,数学教育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背景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然后,学生已经开始能够理解和表达简单事物的性质,领会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应结合实际问题,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最后,学生的抽象思维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具有初步的推理能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探索、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愿望,体会数学的作用,从而学会学习,生动活泼的投入数学学习。

第五、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实际的思想,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及由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教学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了使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应使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多样化的解题方法。

在教学中,应重视兴趣,并适当发展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以及以问题解决、探究活动为主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正确看法。

第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落实。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提倡思维方式多样化。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学习数学应该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逐步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要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激荡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培养未来的数学家,而是培养未来的数学教师。让学生通过师范教育的学习,不但能够把初、高中数学课本上那些描述性的定义给出精确的数学定义,把初、高中数学课本上没有证明的定理或证明不完整的定理能够给出完整的定理证明,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学习活动中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上一篇:《中医内科学》临床实习环节的改革探索 下一篇:从高校师生关系看高校作文评语言语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