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学生新课程理念的培养

时间:2022-06-22 09:20:23

论高师学生新课程理念的培养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每学期数以万计的中小学在职教师进行着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培训。为减轻培训的压力,培养新课改下的合格高师学生,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高师学生是否须具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否须具有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能力。

高师院校如何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培养呢?

一、构建新的人才培养观

我国现行的高师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更新比较慢,师范生与其他院校毕业生在应具备的教师素质方面显示不出多大优势。许多学科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动态不了解或了解不多,对基础教育既无指导作用,又难以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

在这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冲击下,高师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的狭窄化和单一性;应淡化专业界限,加强高师学生专业与技能的学习;应在高师形成课程整合,文理兼容;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真正面向课改实践。作为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基地,高师还应与中小学多交流沟通,了解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消除学校与高师之间的断层。

二、改革落后的课程设置

传统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学科专业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板块。这种课程结构已难以胜任基础育改革和发展对师范院校的迫切需求。在当今新一轮课改形势下,高师学生现有的教育类学科应是新课程理念统领下的学科。其次,还应扩大基础课范围。为适应当今科技发展综合化、整体化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特点,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各国都采取了种种措施和加强基础学科教育,重视“通才”教育,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高师院校课程必须改革,应树立正确教育观,制定师范院校各门课程的具体合理的课程目标,与今天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形势相适应、联接,构建一种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理念。

普遍高师学生的教材教法课开一个学期,根据我们的经验,应将新教材与课标的认识作为第一阶段的学习,将本专业教材教法在新理念统领下的教学作为第二阶段学习。如可能,还应增设新课程实施的技能演练课,增加高师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基础教育课改实施需要,高师原有的单一教材教法课应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相应的课时就应调整、增加。

三、改革传统的高师教师授课方式

高师教师应成为新课改的专家,而且是新课改的积极使者和推广者。要适应这一改革,就必须在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方面下大力气。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一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教育思想观,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找准适合个体发展的最佳点。使高师院校真正成为中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摇篮。二是要引导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高师院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快的个性发展空间,优化各种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创建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发展平台。三是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教育方法,在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的理念,激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以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的教学模式,培养新课程氛围下的高师学生。

四、学校管理及其教学活动配套开展

1.强化教学基础教育

一方面学校应切实增加投入,构建符合宽口径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类基础教育实习基地,加快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学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重要的是加强教学队伍建设,要培养一批学术大师和教学大师,为学生搭建宽厚的平台。

2.提高教学质量,坚持教育创新,增强培养创新人才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的高师院校,应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逻辑和结构联系,在夯实基础课的基础上,体现出多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因才、因人施教,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式给大学生授课,激励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3.建立开放的高师学生培养体系

要积极主动转变观念,调整自身的课程设置,充实、革新教育学科内容,多增设新课程内容,发挥中小学和社会力量共同培养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最后,高师院校还应建立各项配套体制和制度保障,推动和促进各个院系更好地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扩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自,拓宽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使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

上一篇:论新形势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设置改革 下一篇:互动理论对外语教学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