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课程理念下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和发展

时间:2022-10-20 08:57:21

生物新课程理念下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和发展

摘 要: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自主、快乐、勤奋地学习,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促进生物学教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生物新课程理念 非智力因素 发展

生物新课程理念倡导生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而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伴随智力因素起作用的兴趣、动机、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起着不可或缺的调节、促进和催化的作用。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发展,促进生物学教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我就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标准学习的内部动因,是激发智力活动行为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与社会意义、人生价值、理想志愿和就业需要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应把重点放在学习目的教育上。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绪论课是学习目的教育的最好时机。绪论课的教学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生物学的巨大成就和光辉前景:组织培养、基因疗法、人造器官、单克隆抗体等现代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音;人类基因组计划、DNA芯片开发、生物纳米技术、脑科学等生命科学的新进展,无不昭示生命科学在新世纪自然科学中的突出地位。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世界范围内面临的难题: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资源不合理利用、能源不足、环境恶化等,使学生不仅深切感受到生命科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以及将来从事的各项工作密切相关,而且深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起学习信心,发奋学习生物学。

2.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如果说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激励学生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内因,那么兴趣则是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学生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所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重要的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1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习兴趣。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现象的科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来挖掘教材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我讲到植物细胞结构时,告诉学生细胞液里面含有多种物质,其中有色素、糖类等,这时话锋一转,请他们思考,到秋后季,我们附中校园附近山头上的枫叶为什么会变红?在学到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部分,引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等俗语,让学生利用所学内容来解释周围环境中的自然现象,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

2.2引入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兴趣。心理学家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的学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教师应运用表扬和鼓励等方式对成功的学生进行赞同,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对后进生注意发现他们闪光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通过表扬鼓励,帮助他们清除自卑感,树立必胜的信心,改变自我意识和进行重新评价自己。对优生,则激励他们戒骄戒躁,把眼光投入到下一个目标上,并朝着这个目标奋斗。这样,无论优生或后进生都能增强学习信心,有兴趣投入到学习当中,求知劲头更足。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就旺盛,反映在学习态度上则表现为积极和主动,从而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智力才会开发提高。

3.建立融洽情感,使学生愉快学习

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态度的体验,它反映学生的学习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在用自己的热情、激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同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积极创造肯定的情感境界。

3.1使学生在以情动情、情感交融中获得知识。首先,上课时教师应精力充沛,精神饱满,神情专注,通过亲切的语言、目光和表情充分流露出对每位学生的信任和期待;其次,教师应宽容大度,发扬民主,不存偏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一种愉快、亲切的情景中接受知识。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道理就在此。

3.2把握情感与知识的结合,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把握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物的喜爱,对生命规律的探索兴致,对人类违反自然规律、遭到大自然严重惩罚的痛惜情感脉搏,抓住时机,满怀激情地融入情景,使师生产生共鸣。在讲生态平衡内容时,结合1998年我国特大洪水灾害,近几年的沙尘暴等事实,教师痛惜的心情、惋惜的语气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认识到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从而激发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4.培养意志品质,使学生勤奋学习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一种心理活动。在学习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随着知识层次不断提高,困难可能会更多。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挑战挫折,就会在中途退却,前功尽弃。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那些不畏艰险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研究教材,挖掘一切能锻炼学生意志的材料,培养学生学习的恒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4.1用伟人事迹进行“渗透教育”。在生物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获得成功,良好的意志品质起了关键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事迹。譬如,在讲到生物进化时,我不失时机向学生介绍博物学家达尔文的孜孜以求的恒心、到了老年仍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鼓舞,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更大的信心和热情迎接新的挑战,这样学习劲头会大增。

4.2借助生物实验,磨练意志。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中学生物学教材中也有不少实验,但是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只要学生按照实验要求步骤都能顺利完成。但是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意志,我将一些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尝试。其中难度当然会大许多,不过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对于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素质,磨练学生的意志,都极为有利。

5.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一些学生生物学不好,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差,依赖性强,被动学习;学不得法;急躁,贪多;学习习惯差。学生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教师采用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目标,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勤于思考,适当作好笔记,及时复习;指导理解和记忆知识及温习教材的方法、技巧。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循序渐进,迁移应用、主动解决疑难问题;善于积累,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方面。持之以恒,激发自觉性;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做情绪。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解题思路的探求,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落实新课程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和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促进生物学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近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红,张仲明.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恩山,汪忠.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4]徐仁静主编.中学生物创新教法――素质训练法案.学苑出版社.

[5]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一篇: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下一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