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无序性研究

时间:2022-10-20 06:54:0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无序性研究

摘要:在国家倡导的建立包容性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亟需解决。本文仅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无序性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若干控制措施。

关键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无序性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我国城乡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这个矛盾的直接结果。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地域、时间和结构上存在严重的无序性,这造成了外出从业者个人转移成本、公司用工成本和社会成本等的极大浪费。

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无序性的分析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就业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很不合理,具体是指其转移在空间、时间和结构上存在无序性,表现如下: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空间上的无序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空间上的无序性主要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农民进城务工的信息来源十分有限,主要是通过熟识的人介绍。2006年农业部抽样资料显示政府组织的人数只占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4.2%,另外95.8%的外出务工劳动力是靠亲属介绍或自发外出[1]。这就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倾向于沿着历史路径转移,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农村外出从业者倾向于去大中城市寻求务工机会,过多的劳动力追求有限的劳动岗位,致使农村外出从业者的工资长期处于低水平。相反,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城市和乡镇,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也十分严重。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时间上的无序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时间上的无序性主要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和回乡时间的随意性。

农民外出务工的行为很容易受预期的影响。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农村外出从业者当中形成了“外出务工难”的预期,于是他们宁愿选择留在本地,而不是继续去外面找工作。但这个预期高估了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东南沿海许多中小企业由出口转为内销,依然接到很多订单,却因为缺少劳动力而无法满负荷生产,出现严重的“民工荒”。[3]这与之前我国一度出现的“民工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结构上的无序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结构上的无序性主要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比例失调,造成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不均衡。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主要数据显示,农村外出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绝大部分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达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90%,有一定技能的劳工在所有外出从业人员中占的比例太小,导致他们在工资较低的、简单的体力工作上过度竞争,相反,工资相对较高、要求工人有一定技能的工作却很少有人能胜任,而这正是企业最需要的。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优化措施探讨

基于上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无序性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优化措施:

(一)增强劳动力市场信息透明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所以在地域上和时间上存在无序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外出从业者不能够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导致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基础作用,必须增强剩余劳动力市场的信息透明度,让所有外出从业者都能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在外出务工路径上做出理性的选择。

一方面,各级公共职介机构要充分发挥其信息主渠道作用,广泛收集用工需求信息,并按照单位地址、职位性质等信息分类整理、存档。然后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农村外出从业者劳动力需求信息,将用工信息全面、及时、准确的传递到农村,农村外出从业者将根据这些信息合理的选择外出务工的路径,减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无序性。

另一方面,劳动力中介组织是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信息网络的重要组织形式。劳动力中介组织的盈利性,他们更具有挖掘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动力,为农村外出从业者提供更细致的服务,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经济主体创办各类劳务中介组织,建立系统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和安排就业等方面的作用。

(二)加强对农村外出从业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目前,我国农村外出从业者中90%以上的人基本上仍属于体力型劳动者,不具备现代化生产过程对劳动者的基本技能要求。这是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供需结构上无序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农村外出从业者的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有序化的根本措施。

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在提高农村外出从业者职业技能方面还需要加强控制和引导。我国初中以后的教育体制过于单一,职业技能教育相对较弱,导致大部分未考上高中的以及高中毕业未能顺利升学的农村青年在进入社会之前从未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很难及时满足企业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各种技术型人才。

另一方面,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也是改变农村外出从业者素质结构的重要环节。相对于政府及教育单位,社会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更了解社会劳动力需求状况,对从业者的教育也更具有针对性,效果也更显著,学员就业率相对较高。所以,要大力支持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发展,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结构,最大限度的与社会劳动力的需求模式相适应。

(三)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调控作用

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以防止纯市场调节容易造成的资源浪费等现象[4]。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进行分析,以实现劳动力转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合理规划其总体流动路径;其次,利用税收或政策性优惠等方式,鼓励地方企业就近招工;最后,要给予农村外出从业者以政策性帮扶,保障其合法权益,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使其能够分享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

四、结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无序性给劳动者个人、企业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成本浪费,对这种无序性的控制将给三方都带来切实的益处。有效的控制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协作、逐步完成,并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下促进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参考文献:

[1] 魏振香.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及其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7,(12)

[2]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6

[3]刘国平,褚玉静.“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0)

[4]Hugh Gravelle.Microeconomics,3rd Edition.[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马照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生产管理与成本控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军队离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浅议 下一篇:重庆市能源消费模型的拟合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