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医疗损害之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时间:2022-10-10 07:59:09

浅谈我国医疗损害之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在《侵权责任法》颁布后,医疗事故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法律依据、权利主体以及医疗损害之精神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指出需不断完善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使之趋向合理、公正。

【关键词】医疗损害;精神损害;赔偿

一般理解,精神损害就是指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损害。所谓精神损害赔偿,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使被侵害人受法律保护的人格权、人格利益、特定的身份权利等遭受侵害时,赔偿义务人依法应承担的向赔偿权利人给付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责任[1]。而医疗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在实施医疗行为以及其他相关行为的过程中,因行为不当、过失造成患者的生命权、健康权及身体权被侵害,应该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

1 医疗事故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

近年来,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医疗损害赔偿权利人提出了精神损害的赔偿请求。但由于精神损害不易为外人感受,很难完全外在表现,存在个体差异性,更无法用金钱客观计算和衡量。因此,对精神损害给付金钱,虽不能完全填补精神上的损害,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被侵权人遭受的身心痛苦予以抚慰。故现有司法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即称为“精神损害抚慰金”。

在《侵权责任法》之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都有关于精神抚慰金的规定。根据《解释》第1条,自然人在“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受到损害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这是最高人民法院为了相对统一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作出的明确解释。《解释》根据《民法通则》等有关民事立法的原则规定,将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范围限制在以自然人的人格利益为核心的相关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形,具有一定法律适用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0条规定:“医疗事故赔偿,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一)医疗费……(十一)精神损害抚慰金。”该条例是明确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的行政法规,其对精神损害赔偿项目的确立,使得医疗事故的精神损害赔偿有了直接的法律依据。

2010年7月1日起,《侵权责任法》正式开始实施。其中第22条规定:“侵害他们人身权益的,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犯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是第一次在法律的层面上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强调只要是属于侵害了人身权益,不管是人格权益还是身份权益,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损害,当事人即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但《侵权责任法》并未规定具体赔偿的标准,在实践中还可适用《解释》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具体规定。

2 医疗损害之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

2.1 患者

在患者存活的情况下,本人应是最大的精神痛苦承受者,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应当是直接遭受人身权益侵害的本人。此时《侵权责任法》第22条中的两个“他人”是一致的,均是患者。但有例外。患者本人由于医疗过失行为致使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如“植物人”的状态。这种情况下,虽然对于自然人在法律上死亡的判断标准仍然存在争议,但考虑法律的公平性,与患者共同生活并承担法律扶养义务的遭受巨大的精神痛苦的近亲属,应当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进行赔偿。

2.2 患者的近亲属

在患者因医疗损害造成死亡时,其近亲属则为赔偿权利人。根据《解释》第7条规定:“自然人因侵权行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者遗体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为原告,没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亲属提讼,列其他亲属为原告。”《侵权责任法》第18条规定:“被侵权人死亡的,其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这里虽然没有明确精神损害赔偿,但也没有排除。根据《解释》与《侵权责任法》的关系来看,前者属于司法解释,后者属于法律,因此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当优先适用后者,但是当后者对于某些问题没有明确规定时,可以适用《解释》当中的规定。

3 医疗损害之精神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

3.1 精神损害赔偿实行限制赔偿原则

限制赔偿原则是指在某些特殊侵权行为中,考虑到全部赔偿数额巨大,令侵权人负担过重,有碍侵权人及社会利益为目的进行活动,考虑此目的,侵权人对受害人的最高赔偿额有所限定,仅赔偿受害人由于侵权行为而造成损失的一部分。限制赔偿原则在民事侵权赔偿之中是非常少见的[2]。

精神损害赔偿实行限制赔偿原则,是与精神损害赔偿的抚慰性相联系的。这显然区别与补偿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的财产损失赔偿。对精神损害的金钱赔偿与等量的价值补偿并无关系[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精神损害抚慰金即明确限定了最高赔偿,第50条第(十一)项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但值得注意的是,对精神损害赔偿实行限制赔偿原则并非意味着赔偿数额可以过低。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的是填平规则,其以弥补受害人的精神损失为目的,但其立足点应是受害人,之后作为辅助再考虑侵权人的情况。赔偿数额过低,不但不能抚慰受害人及其亲属的痛苦从而起不到补充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致害人的放纵。从实践中看,由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关于医疗损害赔偿标准的规定与《侵权责任法》冲突,今后可能不具备法律适用意义。从保持执法的连续性而言,可以延续原来的限额规定,但是要考虑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因素来确定相应限额。

3.2 确定医疗损害之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因素

医疗损害之精神损害应当说是体现着精神损害赔偿的一般法理。根据《解释》第10条的规定,在考虑医疗损害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时可以从以下因素入手:(1)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错程度;(2)医疗行为侵害的方式、场合等具体情节;(3)医疗行为侵害所造成的后果;(4)医疗机构的收费情况;(5)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以及受害患者的精神痛苦能否康复或平息,康复或平息需要多少时间,并适当考虑患者近亲属对患者致残或死亡的心理准备程度。

总之,医疗损害之精神赔偿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在法律上的体现。虽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但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将会确定一些具体的原则,使得赔偿制度更加合理、公正,体现公平。

【参考文献】

[1]单国军.医疗损害[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196

[2]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08

[3]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69

上一篇: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作为有效抵押品的原因分析 下一篇:试析中国商标法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