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

时间:2022-10-20 02:27:27

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

“学则须疑”,巧设疑问是老师调动学生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必要条件。问题在习题中存在着多种功能,学生一旦进入解题活动情境中,他就从技能或思维、智力等各个方面得到发展,从而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我认为数学教学中应设计好以下几种问题:

一、设计趣味型问题,注重问题的思维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数学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分析思考,设计趣味型问题。

例如:老师把红白蓝各一个气球分别送给三位小朋友,根据下面三句话,请你猜一猜,他们分到的各是什么颜色的气球?

小春说:“我分到的不是蓝气球。”

小雨说:“我分到的不是白气球”。

小华说:“我看见张老师把蓝气球和红气球分给上面两位小朋友。”

小春分到( )气球,小雨分到( )气球,小华分到( )气球。

二、设计开放型的问题,注意问题的灵活性

开放型的问题是最有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有利于课堂气氛的调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开放型的问题,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各方位多层次的探索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从而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发给学生带有方格的平行四边形纸和其他的学具。课伊始我就让学生根据课题说说“我想知道……”,针对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即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要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相互合作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每个四人小组都有一张画有正方形格子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另外还有剪刀,三角板等学具,看哪个小组能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我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设想,大胆创新,变换角度思考,使他们思维广阔,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思维的心理状态。

三、设计现实型的问题,注重难易适度

数学课堂不仅要思考自身的学科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认识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开放小教室走向生活,把生活中的数学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现实型和问题的适度,数学知识运用就出现脱节现象。这也恰是数学教学中要好好解决的矛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现实性和适度性要很好把握,所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发展,这样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也会越来越敏捷。

如:我在教学“比的应用”中“按比例分配”时,我们知道“按比例分配”是在学习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我创设了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情景:“我们班某位同学的妈妈和她的朋友合办了一个鞋厂,当时妈妈投资了3万元,朋友投资2万元,结果她们一起赚了20万元。提问:(1)你们说怎么分这笔钱合理?说说你的理由。(2)每人应分得多少万元?你是怎么想的?(3)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是按比例分配的?”

这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氛围中,对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比较深刻。

四、设计比较型问题,注重探索性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区分事物开始的,而区分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没有比较就无法进行任何事物的认知活动。学生通过事物、知识的比较、分析、探索、归纳、总结得出了事物的规律,寻求问题的同一答案。这是一个需要准备大量资料,并从中归纳总结出规律、结论的过程。因此,设计一些比较型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乘法的交换律”和“乘法的结合律”时,教师先出示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让学生进行比较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把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定律掌握的更牢固,更容易运用。

总之,问题的设计应符合学生探究的心理和学习规律,是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主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材料,为学生创设条件,让他们去讨论、思考、发现,让他们的数学能力得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作者单位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草林小学)

上一篇:在初中语文中激发学生兴趣——实现意识创新 下一篇:巧设疑点,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