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20 09:59:26

有效性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作者以指导学生有效读书为重点,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既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又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有效性语文教学 主动学习 有效读书

一、“有效性”的草根化解读

“有效性”的教学理论可以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系统掌握实在很难,我结合自己的实践,以草根的身份草根式地解读。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约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我国国内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引入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提炼出国外有效教学的新的理念和标准,如“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师生平等式的对话”、“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挑战性的活动”等。

“有效性”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高质量的引导、指导,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教学的有效性突出表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即有效学习)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关键指标,包括三重意蕴:一是“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三是“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二、“有效性”语文教学的草根化实践

通过对国内外有效教学理论的学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构建了语文课堂教学“巧设引题,创设情境―初读感知,整体把握―导读领悟,问题探究―拓展积累,思维创新―总结强化,练习巩固”的基本教学流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巧设引题,创设情境。

恰当地引题能将学生自然带入情境,走进文本,为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韦志成主编的《语文教学艺术论》有如此生动的比喻:“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如在教学《故乡》时,可以这样引题:

故乡是养育我们的地方,那里有我们的美好记忆。历代文人墨客大都抒写了对故乡的难解情结,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出游子望眼欲穿、愁如江水的酸楚;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道尽游子浪迹天涯、愁肠寸断的凄苦;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是历来为人称道。那么,是不是故乡令所有的人魂牵梦绕呢?同学们,今天就让咱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吧。

引题要巧妙,要恰到好处。第一,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所设的引题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还要有艺术性;第二,引题的时间不能过长,要适可而止;第三,语言要凝练,有趣味性。当然,引题这一环节也并非节节课都要安排,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灵活对待,尤其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不能机械使用,可以将其改为复习旧知,回顾上节课的重点知识。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语文教学始终不能脱离读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因此,我们应深刻领会“新课标”对朗读教学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该环节的重点是要指导学生过字词关、读书关、语言表达关。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或阅读),培养读书能力,整体感悟文本的内涵,学会概括与表达,发表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提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切忌逐节讲解,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

如在教学《故乡》中指导学生读书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1.默读课文,结合你的预习先解决本文的生字词,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2.朗读课文,从课文中你读出了什么?

3.浏览课文,小说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能说说原因吗?

4.你能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吗?

(三)导读领悟,问题探究。

新课标下,语文学习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主体的活跃性、活动的目标性、师生的合作性、内容与方法的综合性、教与学的开放性”,切忌教师“一言堂”。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书边解决问题,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教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解决困难的扶持者、探究问题的合作者、人生目标的引航者。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有效读书、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仔细咀嚼语言文字、认真探究文本的潜文化至关重要。如在学习《故乡》的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下列问题,看哪一小组解决得最快:

1.主人公的命运如何?请你探究造成其命运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2.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的人物进行分析,形成文字。

3.小说的主旨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旧中国人们精神的反映,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有人认为是表现旧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与贫穷;还有人认为是渴望人与人纯真的关系。你赞成哪一种?可以小组合作探究,从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来证明你的观点。

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问题的“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还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解读文本,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互评,在评论的过程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

(四)拓展积累,思维创新。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既要钻得进去,又要跳得出来。结合文本内容适当的拓展、延伸,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落实积累,展示个性,实现思维创新。

如在学习郑愁予的《雨说》,我设置了以下问题:

1.“雨”历来为文人描写、吟咏的对象,请你找几句比较,说说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你感受过雨的触摸吗?你聆听过雨的音律吗?请你写一写对雨的感受,也可以试着写一两句诗。

学习《孤独之旅》时,我设置了以下问题:

1.你有过孤独的感受吗?请把它写下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2.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一个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你是如何理解的?人的成长是否一定要经历磨炼?

(五)总结强化,练习巩固。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忽略了总结强化这一环节,认为学习目标已经实现,教学任务已经完成,这一环节可有可无。其实不然,总结强化是对课堂教学重点的又一次凸显,使学生能够更深、更好地记住课时重点。适当的练习可以有效巩固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孤独之旅》之后,我说:

同学们,老师很欣慰地看到,你们在学习课文时,学会用心灵去和作品的主人公对话,和杜小康一起感受着孤独、经历着磨难、逐渐地长大。你们精彩的表现让老师觉得你们已经逐渐地成熟起来: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做人。尤其在探究小说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时,不少同学说得很精彩,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许会遭遇到大的困难和挫折,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像作品的主人公一样战胜挫折,变得坚强,变得更加成熟起来的。课后请以“我看挫折”为题写篇短文,好吗?

教学的“有效性”是多层面的,是教学时间、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主体的最优化组合利用的体现。从课程与教学论角度看,有效教学的建构应包括:有效的目标价值取向、有效的教学实施策略和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其标准应是优质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过程、理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性”不仅是知识、技能显性方面的,而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形方面的指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情感结构。它体现着“人文”、“人本”的理念,体现师生个体的生命价值,并以生命成长和发展为终极目标。

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指导学生读书为重点的“有效性”教学,既关注了语文的工具性,又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在师、生、文本的相互对话过程中,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亲身体验、感悟文本的人文之美。课堂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过程中良性运作,三维目标得以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55页.

上一篇: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下一篇: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