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运动训练新模式实验性研究

时间:2022-10-20 07:16:14

乒乓球运动训练新模式实验性研究

摘要: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和人们对乒乓球规则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国乒乓女二队教练员组根据中国乒协领导的指示,对原训练方法进行了6项改革。并在2006年10月至2006年11月在湖北黄石举行的全国女子青少年乒乓球封闭训练期间,对参加封闭训练的28名运动员进行了为期30天的实验研究,实践证明该训练方法符合目前运动训练的理念、女二队运动员竞技能力状况、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趋势,能较快地提高女子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使其符合女性技术男性化的要求,从而保证为国家队输送更好的后备力量。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训练;训练方法;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8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53-03

本研究的目的为:1) 在对优秀乒乓球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层面、对目前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和运动训练理念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训练模式。2) 封闭训练期间,在全体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及基地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实施并严密监控该训练模式的实施效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参加本次封闭训练的28名运动员,监控新的训练模式。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法于2006年11月对参加封闭训练的28名运动员就新训练模式的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8份,共收回问卷27份,其中有效率达96%,符合统计学要求,对实验效果的检验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1.2.2实验法于2006年10月至2006年11月,在国家女二队封闭训练期间进行了新训练模式的实验,为训练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1.2.3访谈法在封闭训练期间,对国家女二队5名教练员就新的训练模式及其对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的影响进行了访谈,为实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依据。

2结果与讨论

2.1新的训练模式

1) 一日三练(8:15-11:15,1:40-3:20,4:30-6:20),目的与国际比赛的竞赛时间相吻合。

2) 详细的安排每日活动内容(技术训练+体能训练比赛多球训练文化学习或业务学习),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文化水平。

3) 周密的安排每一项训练内容,突出实战、突出创新、突出女性技术男性化,目的是使我国新一代的女子运动员的技战术发展更符合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保证我国乒乓事业的长盛不衰。

4) 科学的细化每一项练习内容的要求:发球抢攻练习要求在精练1~2套发球的基础上,强调变化,要敢于发长球,并注意发长球后的抢攻和攻防转换;接发球练习要求运动员增强抢攻意识,树立正手接发球的意识,实现接发球控制、抢攻、防守、衔接及攻防转换一体化;相持练习与发长球及抢攻抢冲出台的接发球练习相结合,在意识、细节、手段上做到女性技术男性化等。

5) 不仅在每日的训练中安排比赛,而且在战术练习上引入比赛机制,增强双方竞争意识,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女运动员心理上想赢怕输、不敢竞争,以及性格上的软弱和娇骄二气,为早日成为中国乒乓球队的领军人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6) 在每日的训练中由主管教练根据每位运动员的身体条件、技战术风格及中国乒乓球队后备人才的全盘考虑,为每位运动员量身打造不同的训练计划和要求,以弥补特短技术和突出特长技术,使运动员能够更好的沿着既定的目标良好的发展。

2.2教练员主观评价

1) 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较快,特别是重点强化的内容。

2)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打法特征更符合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3) 运动员伤病情况较少,没有因伤因病而停训事情发生。

4) 使运动员更加适应国际比赛的时间安排,在今后的比赛中能更快更好地进入比赛状态发挥竞技水平。

2.3新训练模式的适应

2.3.1一日三练的训练方法有助于运动员适应比赛赛制,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比赛成绩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否合理是保证运动训练能否正常进行,运动员能否持续提高成绩的保证。

从表1可以看出:除一人认为一日三练的运动量过大,不合理之外,其她运动员都认为她们能够承受一日三练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从表2可以看出:85%的运动员都能承受一日三练的身体负荷,3人因运动量较大而影响第二天的训练,1人甚至影响下一周的训练。

从表3可以看出:78%的运动员能够承受一日三练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并保持愉快的心情。2人认为一日三练影响了她们的心情,但并不影响第二天的训练,4人从心理上对一日三练的认同程度较差。

从表4可以看出:45%的运动员较快、较好的适应了一日三练的训练方法,说明一日三练的训练方法一方面说明这些运动员的适应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一日三练的训练方法基本适合于国家女二队运动员的身心发展水平。此外还有56%的运动员坦言她们在训练开始时并不适应一日三练的训练方法,但她们充分的认识到一日三练有利于她们适应比赛,特别是国际比赛的比赛节奏,有助于她们在比赛中更好的发挥竞技能力,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她们积极调整状态,努力适应这一崭新的训练方法,同时也间接的证明了一日三练是从实战出发的、符合运动训练学要求的举措。

从表5可以看出:100%的运动员都认为这种训练方法符合目前国际乒乓球发展的要求,但有1名运动员认为一日三练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应该加大中午的休息时间,以保证下午的正常训练。

从表6可以看出:52%的运动员认为每次1 h20 min的训练效果较好,能够保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41%的运动员认为每次2.5 h的训练效果好,能都练到更多的内容。

2.3.2封闭训练的训练变化符合运动训练学的原理,符合当今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符合女二队运动员的身心及竞技能力发展特点封闭训练开始前,教练员组对参加训练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次训练的练习内容、练习手段、练习要求、运动量的节奏及比赛和训练时间的具体比例等训练细节。

从表7可以看出:在训练中淡化主练和陪练的关系,在每项练习中无论是主练还是陪练在每一项训练内容上如何配合、怎样制约、通过练习双方要达到的目的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竞争机制,对负者有惩罚,使练习更接近与实战,对于此举措运动员中有85%对持肯定态度,15%持中立态度,且从训练中运动员的表现来看,此举措有效的提高了练习的效率,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每项训练内容;此外,有97%的运动员对封闭训练的练习内容持肯定态度,有85%的运动员对封闭训练的训练手段持肯定态度,有89%的运动员对每项训练的具体要求持肯定态度,有78%的运动员对训练节奏持肯定态度,有85%的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时间的安排持肯定态度,这些都表明本次封闭训练的训练计划符合女二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被决大多数的运动员接收、认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该训练计划和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从表8可以看出:经过封闭训练只有1名运动员在发球和发抢的环节上没有任何进步,而96%的运动员在此技术环节上均有了不同程度上的进步,特别是30%的运动员达到了提高发球一轮得分率的最终目的。

从表9可以看出:除一名运动员之外,其他运动员的接发球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相对于发球和发球抢攻能力的提高还有距离,仅是大多数的运动员在接发球的控制能力上有了提高,还应在下一阶段的训练中加强次方面的练习。

综上所述,本次封闭训练本着突出创新、突出实战、突出女性技术男性化的原则,在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训练要求等细节上进行了改革,特别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淡化了主练和陪练的关系,使运动员在前三板、相持衔接能力和竞争意识上都取得了进步,说明这些改革措施符合运动训练学的原理、符合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符合女二队运动员身心发展和竞技能力水平。

2.3.3提出女性技术男性化是中国乒协高瞻远瞩的结果,应该在女运动员的意识、打法细节上下功夫,以便更好的引领世界女子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女性技术男性化是中国乒协领导提出的具有前瞻性意义的建议,但长期以来其仅仅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上,并得到较深入细致的研究。

从表11可以看出:81%的运动员对此持积极的态度,15%的运动员对此持中立态度,1名运动员没有回答这一问题,说明年轻运动员对此还是认同的。

从表12可以看出:运动员对女性技术男性化包括什么?回答各项内容的人数依次为:意识、技术细节、步法、心理、身体素质、回球质量、打法等,说明这些运动员对女性技术男性化的理解基本正确,但女性技术男性化问题目前继续深入细致的研究。

3结论与建议

1) 一日三练的训练方法不仅能够与国际比赛接轨,还符合目前国际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及其对运动员生理、心理的要求,有助于运动员更好的适应国际比赛的节奏,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快地进入比赛状态,更好的发挥竞技水平,从而保证获得比赛的胜利。此外,国家女二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和身心发展现状使她们具备了一日三练的竞技能力基础,可以在女二队实行一日三练,但一日三练的运动强度较大,不宜经常采用,建议在大、中、小训练节奏的大运动量时期或比赛前的适应期使用。

2) 本次封闭训练本着突出创新、突出实战、突出女性技术男性化的原则,在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训练要求等细节上进行了改革,特别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淡化了主练和陪练的关系,使运动员在前三板、相持衔接能力和竞争意识上都取得了进步,说明这些改革措施符合运动训练学的原理、符合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符合女二队运动员身心发展和竞技能力水平,但从运动员的反馈来看在此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力争在冬训期间继续完善训练体系,使年轻运动员尽快的成长为中国乒乓球队的领军人物。

3) 提出女性技术男性化是中国乒协高瞻远瞩的结果,受试者认为应重点在女运动员的意识、打法细节上下功夫,但目前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来深化其思想,丰富其内容,以便更好的引领世界女子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焕群.中国乒乓训练原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

[2] 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克非.女子+?=男子[J].乒乓世界,2004(11).

[4]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5] 刘凤岩,张晓蓬.对中国乒乓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3(1).

[6] 吴敬平.发球抢攻新体系与接发球“一体化”――关于11分制和新发球规则的思考[J].乒乓世界,2002(2).

[7] 苏丕仁.现代乒乓球运动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无为而治:道家的体育课堂管理观 下一篇:我国全运会各项群等级区域构件的演变历程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