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运会各项群等级区域构件的演变历程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9 11:26:13

我国全运会各项群等级区域构件的演变历程及对策研究

摘要:以6~10届全运竞技为研究平台,以项群为单位,划分历届全运会各项群的等级区域,并研究各区域构件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技能主导类各亚项群优势区域构件以对抗类较为稳定,表现类优势区域构件变换较为频繁,其中,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是构成难美类亚项群优势区域的重要成份;表现准确类亚项群优势区域主要由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构成;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格斗类,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隔网对抗、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的同场对抗在优势区域中均表现出连续竞技实力。另外,体能主导快速力量类亚项群的北部沿海地区,耐力类的北部沿海和东北地区,速度类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构成各自优势区域的重要组成成分,并提出各地区项目分工发展下优化全国竞技格局的战略决策。

关键词:项群;等级区域;地区;战略决策;全运会;演变历程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66-03

本文以6~10届全运会各项群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划分为基础,确定各届全运会上各项群等级区域的地区构成,并研究其构件的动态变化情况,旨在为我国项目格局的宏观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地区和项群划分为切入点,展开各项群等级区域构件的动态分析。

1.1.1地区划分经济学上把我国划分为空间上相互毗邻的地区:1)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2)北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3)东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4)南部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海南);5)黄河中游地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6)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7)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8)大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1.1.2项群划分本文以项群为单位对其进行等级区域的划分(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全运会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

1.2.2奖牌赋分本文对奖牌赋予一定分值(金牌赋分为4分,银牌为2分,铜牌为1分),计算出各地区在各项群上的得分。

1.2.3数据统计本文用帕累托分析完成等级区域的划分,帕累托分析方法又称为排列分析法和主次因素分析法,作为改善质量管理活动中选择关键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关键的多数和次要的多数现象具有普遍性,所以帕累托分析也可以广泛地应用在其它研究领域。进行帕累托分析时,首先,计算各地区在某类项群上的得分、各地区得分的总和以及各地区得分占总和的百分比。然后,按各地区在该项群的百分比从大到小排序,并计算出各地区在该项群上的累积百分比,最后,分别截取0%~70%、70%~90%以及90%~100%三个分数段的所有竞技区域,帕累托分析认为:累积百分在0%~70%之间的区域是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可以把该区间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定义为优势区域;在70%~90%之间的区域是影响事物发展的次要因素,可以定义该区间范围为的潜优势区域;在90%~100%之间的区域是影响事物发展的一般因素,可以定义为弱势区域。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全运各大类项群各等级区域构件的动态变化情况表2表示构建各大类项群等级区域组成因素的动态变化情况,由表可知,体能主导类项群优势区域的组成中,6-10届全运会期间,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是构成体能主导类优势区域的重要组成成份,且有着连续的竞技实力,南部沿海地区在该类项群上也有着较强的竞技实力,在长达20年的全运竞技中,该地区在优势与潜优势区域之间彷徨,因此,南部沿海地区在该项群优势区域上的稳定将有助于巩固其全运竞技地位:另外,潜优势区域主要由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南地区构成,只在第七、八届全运会上出现过上位漂移:弱势区域最为稳定,由黄河中游地区和大西北地区所构成。

技能主导类项群各区域构件与体能主导类有着明显的不同,该项群各等级区域构件变化较为频繁,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在该区域的竞技地位较为稳定,长江中游地区在优势区域上也有过较为辉煌的竞技历史,但从第九届全运会始,其优势竞技地位被南部沿海地区所取代,另外,东北地区在优势区域上有着一定的竞技地位,而更多时候,东北地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一起,形成了一个在优势与潜优势区域之间漂移的群体,竞技地位的不稳定,说明全运技能类项群各区域之间竞争较为激烈,竞技实力此起彼伏,体现出较为旺盛的新陈代谢;由于优势区域的不稳定,导致了潜优势区域构件的不稳定,竞技实力漂移群体组成了潜优势区域的重要成份;该项群弱势区域相对较为稳定,西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是构成该区域的重要组成成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黄河中游地区在该项群上的竞技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区从优势区域逐渐步入了弱势区域,成为该项群上6-10届全运会上唯一横跨三个等级区域的地区,这不能不引进当地体育当局的关注与反思。

2.2技能类各亚项群等级区域构件的动态变化情况

3.2.1技能表现类各亚项群等级区域构件的动态变化情况表3表示技能主导表现类项群各等级区域构件的时间变化情况,由表可知,6-10届全运会上,表现难美类项群优势区域组成在第9届全运会前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在此之前,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均表现过相应的竞技实力,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优势区域的构成处于动荡状态,直到第9、10届全运会该区域组成才逐渐被东部、南部和北沿海地区所占据,并稳定下来。

2.2.2技能对抗类各亚项群等级区域构件的动态变化情况技能对抗类包括格斗对抗、隔网对抗和同场对抗三类,各类等级区域的组成变化各不相同;格斗对抗类亚项群优势区域组成变化较为频繁,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在该区域上具有持续的竞技实力,北部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也是构成优势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北部沿海地区在该亚项群上竞技实力持续攀升,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主导,东部、北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和西南地区也都涉足其中,但均是转瞬既失,该区域虽然组成因素不多,但其不稳定性更甚于优势区域。

隔网对抗亚类项群优势板块较为稳定,主要由北部、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所构成。

同场对抗亚类项群优势区域比较稳定,主要由北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构成,其中,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具有连续的竞技实力,体现出在该亚类项群上强劲的竞技实力,相比之下潜优势与弱势区域表现出更大不稳定性,各区域构件变换较为频繁。

2.3体能主导类各亚项群等级区域构件的动态变化情况表5表示体能主导各亚类项群等级区域组成的动态变化情况,由表可知,快速力量亚项群各等级区域组成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潜优势区域的构成处于完全不稳定状态。黄河中游地区和大西北构成了弱势区域的重要组成成份。

耐力类亚项群的优势区域中,东北和北部沿海地区表现出连续竞技实力,体现出在该区域上根深蒂固的竞技实力,但东北地区日益下滑的竞技实力也应引起其足够的重视,东部沿海地区在第九届全运会上下滑到潜优势区域中,虽然在优势区域上没能体现连续竞技实力,但其连续攀升的竞技实力,体现出勃勃生机。

在速度类亚项群的优势区域中,东部沿海地区竞技实力雄厚,且表现出连续竞技实力,在该区域中,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也有着强劲的竞技实力,尤其北部沿海地区日趋上升的竞技实力不容忽视;东北和西南地区在优势与潜优势区域之间傍徘。

2.4各项群等级区域构件的演变的原因经研究笔者认为,形成现阶段等级区域构件的演变主要原因是:各区域战略目标的制定;区域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各区域资金投入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政策;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状况。

2.5区域发展战略对策:各地区项目分工发展下的全国竞技格局优化各省市竞技体育发展战略问题是在资源配置有限的情况下的获取竞技成绩最大化的问题,如何使有限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投资效率,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本区域发展项目的优先序列。笔者认为,确定各省市项目分工发展,以保证我国竞技格局优化,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以我国优势项目群体的发展为基础,优先发展各地区优势项目。如表6所示,在大力发展我国优势项目基础上,应优先发展各地区的优势项群,不在优势区域空间范围内的各地区,应加强漂移项群建设,努力使项群竞技实力往上位漂移,并稳定其上位的竞技地位,以提高各地区全运竞技地区。

3结论与建议

1) 整体而言,6-10届全运会期间,体能主导类项群等级区域构成较为稳定。

2) 技能主导表现类亚项群等级区域有着较强的不稳定性,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构成难美类而项群优势区域的重要成份,表现准确类亚项群优势区域主要由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构成;相比之下,对抗类亚项群等级区域较为稳定,优势区域中,格斗类的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隔网对抗的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同场对抗的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表现出连续竞技实力,是构成优势区域的重要成份。

3) 体能主导快速力量类亚项群的北部沿海地区,耐力类的北部沿海和东北地区,速度类的东部沿海地区在优势区域上均表现出连续竞技实力。

4) 6-10届全运会期间,各项群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一些漂移地区,其竞技实力在全运等级区域上呈现不稳定态势。

5) 针对等级区域构件的动态变化,我国应制定各地区项目分工发展下全国竞技格局优化的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2] 中国体育年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 中国体育年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4] 中国体育年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5] 谢亚龙,王汝英.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制胜规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6] http://www.省略.cn.

[7] http://www.省略.cn.

[8] 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9] 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 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科学,2001,3 : 1-6.

上一篇:乒乓球运动训练新模式实验性研究 下一篇:跳深练习对发展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