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视域下的隐喻思维探究

时间:2022-10-20 03:49:51

语言哲学视域下的隐喻思维探究

摘 要: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及思维方式,引起了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理查兹、莱柯夫与约翰森各个时期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及维度的研究与关注。

关键词:隐喻;隐喻思维;语言哲学

引言

哲学家们一直以来对隐喻a的关注没有停止过,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理查兹、J.R.塞尔、莱柯夫与约翰森,各个时期的哲学家对隐喻从不同的角度及维度进行了阐述。

一、从语言哲学看隐喻

(一)亚里士多德与隐喻

对隐喻的阐释始于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认为隐喻是对语言的误用,使人远离了真理。不同于柏拉图对隐喻和修辞的反对和贬斥,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在人类语言中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隐喻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人类的基本思维机制,是我们由已知来解释未知的一种认知工具。我们称亚里士多德为隐喻学的鼻祖,不仅是因为他是对隐喻理论全面阐述的第一人,而且还取决于亚里士多德的隐喻理论在西方修辞学界长期的统治权,他为以后的隐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诗学》和《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将隐喻归为修辞学领域,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将属于一类事物的名称用来指另一类事物,这一时期的隐喻研究局限于词汇层次上,是词本位的,强调隐喻的修饰性。亚里士多德在这两本著作中对隐喻从定义、分类到与明喻的关系、隐喻的功能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虽然亚里士多德的隐喻理论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对隐喻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二)理查兹与隐喻

理查兹作为互动理论的原始奠基人,在隐喻发展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Max Black是在理查兹的隐喻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完善了互动理论。理查兹突破了传统的修辞学中对隐喻认识,认为隐喻在人类语言中的运用不单单是词汇和修辞上的一种应用,而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体现,是人类的思维方式之一。理查兹在《修辞哲学》中对隐喻的阐释也是全方位的,从隐喻研究的目的到隐喻的本质和工作机制都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隐喻是本体和喻体的互动,研究语言的工作机制时就是在探究人类思想、思维、大脑的基本活动。理查兹对隐喻研究的贡献可以归纳为:1) 拓宽了对隐喻本质理解的视野。把语言中的隐喻看作是思想和行为的派生物。2) 强调了隐喻意义产生的方式和过程, 把隐喻意义与语境密切联系了起来。3) 把隐喻作为一种述谓现象, 使得我们得以从句子层次来理解隐喻的特点。理查兹已经把隐喻从词汇的层次上升到思维领域。他认为隐喻这种思维方式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无论是在日常会话还是严密的科学语言中,隐喻都是无处不在的。隐喻是思想之间的交流,是语境间的相互作用。语言中的隐喻来自思维中的隐喻。

(三)莱柯夫和约翰森与隐喻

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是隐喻发展的黄金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标志就是语言学家莱柯夫和哲学家约翰森合作出版的隐喻学界划时代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莱柯夫和约翰森是在认知的背景下对隐喻进行的研究,在这本著作中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概念隐喻理论。二者认为,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它指导着我们的语言、思想、活动、行为甚至影响我们的生活。作者在本书中从研究隐喻,这一日常生活中普遍但却重要的语言现象切入,发现了更为深刻的解决一些哲学根本问题的途径。作者的研究可能不仅停留在语言本身上,而是经由隐喻上升到思维与哲学的领域中。不同于以往的隐喻理论,作者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一种隐喻概念体系,把隐喻上升到人类生存的主要和基本的方式的层面上来,是对西方哲学及语言学的“语义”理论极大的挑战。书中强调语义的释义过程并非绝对地客观,而是受到人的认知能力与经验的影响;不存在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所谓“意义”,也不存在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客观真理;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而隐喻认知结构是人类语言文化发展的基础。莱柯夫和约翰森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根据甲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乙事物”,“人的概念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人的活动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因此,语言也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人的思维过程大体上也是隐喻性质的”。隐喻第一次获得了语言本体、思维本体、活动本体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二、结语

隐喻既存在于语言当中,又存在于生活中、思维中、行为中。我们研究隐喻实质上是研究由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再到语法隐喻的一个过程。那么,隐喻的发展见证了语言哲学的发展。语言哲学的研究与隐喻研究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理查兹的隐喻理论[J].外语研究,1997(3).

[2] Lakoff, G. and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刘宇红.George Lakoff 语言理论的发展历程[J].山东外语教学,2002b,(5).

[4]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5]束定芳.亚里士多德与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1996(1).

[6]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刘宇红.隐喻研究的哲学视角[J].外国语,2005(3).

作者简介:姚晶(1981C),女,汉族,黑龙江汤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与教学法。

上一篇:泰国学生使用汉语可能补语与教学策略 下一篇: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