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时间:2022-08-03 12:42:1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摘 要:在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习语的出现为语言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语言的精华,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由于历史、环境、宗教等因素,英汉习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本文以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简要探讨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习语;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方法

一、功能对等理论

20世纪60年代,尤金・A・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奈达在此书中把翻译定义为:“所谓翻译,是指从主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从中可以看出三个要点。首先是“最自然”,指译文符合目的语表达规范,通顺流畅。再者为“最切近”,指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最后是“对等”,指功能对等,这是翻译的核心与目的。

二、英汉习语的翻译要求

根据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这就要求译者能很好把握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不仅要从词汇、句法角度分析,而且要从篇章、文体方面深入研究二者之间存在的实质关系。如何实现源语到目的语的忠实且顺畅的转换是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首先,要理解习语的起源和目标语,例如,“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指拿破仑在1815年兵败滑铁卢,意味着被彻底击溃。再者,考虑感彩,例如,特洛伊战争中希腊人使用“木马计”这与汉语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华文化这所以能长葆青春,万灵药就是翻译(季羡林,1997:2)”。通过翻译,中西文化不断的交融和发展。根据柰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本文简要对常用的直译、意译、增译法进行简要的说明。

(一)直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有许多相同意的词,即形式和含义是完全对等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译文能保持源语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喻体,语言风格,地方色彩,我们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如,病榻(a bed of sickness ) 说话算数的人(a man of one’s word )。英语中则有In English” neck and neck”(并驾齐驱)“a tooth for a tooth”(以牙还牙)。

(二)意译法

有些习语的比喻意象不能让读者能很好地理解,这时就需要用到意译。与直译不同,意译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求字词的逐一对应。比如, “无孔不入”,如果将其译为“get into every hole”,这就不免让读者产生困惑。若是直译不能传达英语习语所表达的思想,汉语中也没有现成的同义词可以借用,就需要考虑意译。结合上下文,按照这一习语所表达的真实意义,我们将其灵活翻译为“to take advantage of every weakness.”再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由于英语中并没有相对应的吕洞宾形象,根据原文内容和喻义,可将其译为“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person.”

(三)增译法

增译,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直译的基础上增解释性的词,使译文尽量保留原文特征,再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例如:cry wolf-- to give false alarms; to warn of danger where there is none.(虚发警报;慌报险情;危言耸听。)其来自《伊索寓言》:《牧童和狼》相当于汉语中的“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再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译为:The wit of three cobblers combined surpassed that of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译文增加了" the master mind ",使英文读者能更好地理解。

四、结论

功能对等理论已被提出多年。虽然近年来出现了新的翻译流派和翻译理论,但是,功能对等理论仍然对翻译有着巨大影响,特别是在英汉习语的翻译方面。鉴于习语的特征,译者可以此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方法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 Taber. C.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E.J Leiden, Brill, 1969, P12.

[2]Nida,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Publishing House,1993.

[3]汪福祥.《汉译英中的习语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7,P31.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1.

上一篇: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探析 下一篇:对《三国演义》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