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中场所感营造策略

时间:2022-10-20 01:55:14

城市设计中场所感营造策略

1场所感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要在城市设计中充分体现场所感,就要清楚城市设计与场所营造之间的关系。中国在城市建造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用城市设计来塑造城市形象。许多建筑设计相关从业者由于不了解城市设计的准确内涵而直接将城市设计与城市外观设计相等同,一味追求建筑的高、大、新、奇,忽略了城市建筑空间与人的紧密联系,使得城市设计成果有表象而无内涵,产生严重的失落空间。与我国当代城市设计理念相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城市设计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将城市设计理解为“一个为人营造更佳场所的过程”。城市建设不仅要对城市中的各项功能进行恰当合理的组合,更应该设计出使人身心愉悦的外观感受。他们崇尚城市设计应与场所的营造紧密相联,场所不仅仅代表一个单独的空间存在,也包含空间与场所之间的自由转换。场所感与人的安全感和方向感紧密相联,它又被称为“身处此地感”。现代中国在构建场所感时,总是会因为缺乏实践而一直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在这方面的呼吁很多,但是真正付诸于实践行动的却少之又少。而城市设计通过城市中多个层面作用于特色空间的塑造,是体现场所感的最有效手段。城市设计的目标在于为居住者提供宜居、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而城市建筑的整体环境是城市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衡量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已经不能单纯用实用、搞笑、舒适、现代、国际化这些标签来体现,而是要看城市中是否有能突出该城市特色和地域特征的独特设计,这是现阶段评价一个城市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准。城市设计一定要注重场所感的营造,只有重视这方面的营造才能建造出独特的城市空间。对于场所的营造最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这在很多的城市改造中都已被印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我们的城市设计师们需要更加注重场所感的营造,在一个城市的设计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营造尺度适宜、内涵丰富,充满活力的全新空间,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令一座新城市也能拥有过去老城一般让人温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营造场所感的基本原则

要营造合适的场所感,就应该遵循城市设计中的基本原则。遵循这些原则可以促进空间融合,从而营造出更加具有场所感的美好空间环境。

2.1整体性原则

城市设计策略可分为专题策略和综合策略。城市设计为了突出场所感,首先要规划出三维空间的设计思想,建立一个由公共空间、交通、基础设施等所组成的主要单元。这种构造可以串联起城市中所有的场所,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场所具有整体性,经过分析后更像一个结构世界。”

2.2可识别原则

对一个城市的印象源自于其本身具有的某种独特魅力。清晰的城市印象还可以使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快速地获得定位参照,进而对该城市产生认同感。这有助于加深城市的可意象性,从而形成明晰、可识别的城市形态。一个城市中所独有的特色空间、建筑造型、文化符号或民俗活动都是组成城市意象的部分之一,由此可见,提升城市的可意象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综合过程。

2.3多样性原则

开放型的城市设计中,其多样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形成紧凑、交织的城市结构为目标;二是尽量使片区内部的各项社会功能混合。使用多样性原则有助于提升城市整体活力,因为一定程度上的混合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视觉刺激和新鲜感,增加沟通交流的机会。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也使多样性原则成为城市设计中的基本原则之一。

2.4步行优先原则

遵循步行优先的城市设计原则有助于为人们提供宜居的城市环境,产生有价值的社交活动。城市设计归根到底是基于人的生活,所有的设施和建设都应该以人的需求为基准。但是现代社会中,原本供行人走路的步行街渐渐被车辆行驶的柏油马路所侵占,这就打破了城市生活的和谐氛围。因此,城市设计中要始终考虑步行优先的原则,以提升城市生活的活力,让城市回归公共生活。

2.5本土地域原则

城市设计中如果考虑不到一个城市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差异等方面的特点,只是用同一种建造模式和设计标准来“输出”每一座城市,这种做法直接破坏了城市本身的独特性和可识别性,使生活于当地的人们丧失了心灵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不论在何时何地,充分尊重本土地域原则都是城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城市设计只有尊重和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地方文脉,才能结合现代主义风格建造出令人满意的新型城市。

3城市设计中场所感营造的具体策略

基于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城市设计中场所感营造的具体策略将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阐述。

3.1宏观层面策略

3.1.1延续城市的山水格局

延续城市的山水格局是指要尊重一个城市既有的地理环境,这包括海洋、山体、湖泊、河流等元素。要充分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对城市的地理格局进行详细分析,以识别哪些地域是植被密集区,哪些是生态敏感区,并通过构建绿道和生态走廊等方法将这些区域串联起来,为野生动物的迁徙活动和城市整体的生态平衡创造良好条件。

3.1.2尊重城市的地域气候

城市气候是影响城市设计建造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以湖北武汉市为例,将武汉市的府河、武湖等水系打造成了“自然风道”,有效降低了城市的热岛效应。使武汉市在全国最热城市排行榜上退居第六名,摘掉了“火炉帽”。除了对地域风向的考虑,也需要考虑城市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的日照、遮阳和通风、保暖等需求,再融合到具体的城市设计细则中,从而建造出更加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

3.2微观层面策略

3.2.1凸显地域特色

与宏观层面的场所营造策略有所不同,微观层面在城市设计中场所感的营造主要表现在城市的适宜性上。在具体的城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对重要建筑空间感的营造来体现场所特色。城市的建筑形态能够反映出该城市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特征。在城市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时刻遵循设计原则,对城市三维空间内的各个部分进行系统的引导控制,对场所的建造和形成提供最适宜的设计方案。

3.2.2延续传统文脉

对城市的地域文化和传统人文的继承和延续是场所精神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城市中传统建筑的修缮和再利用,以及对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整治和设计等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在修缮性保护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加入休闲活动和文化旅游的现代元素。在城市文脉周边注入文化旅游及城市休闲生活的元素,可以有效提升这些传统文脉所在区域的活力值,更有利用城市历史人文的保护,也为人们体验城市特色创造了新的机会。举个例子,武汉市中央文化区的万达楚河汉街就是包含了购物、餐饮、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场所。整个街道采用的是具有近代特色的民国风情建筑,红灰相间的清水砖墙和厚重的石库门头都为参观者传达着强烈的意象。除了具有历史感的文化建筑,步行街上也遍布了大大小小充满特色的咖啡馆和娱乐设施,在延续了传统文脉的同时,也为街区注入了新时代的特征。

4结语

本文着眼于我国城市设计中无法突出场所感的现实问题,以城市设计中场所感营造的相关原则为理论指导,对城市建设中场所感的营造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究与阐述。研究结果显示:场所感的营造是基于城市形态、活动和意象而进行的。一个城市的设计只有基于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特征以及人文历史,才能塑造出充满特色与活力,并被人们所认可的城市场所空间。本文在场所营造方面的策略对当代社会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观祥 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上一篇:快餐包装设计研究 下一篇:扩展领域中的城市设计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