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移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升级研究

时间:2022-10-19 08:45:46

知识转移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升级研究

摘要:基于知识要素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效应的考察,将“TFM”模式拓展为“KFM”模式,研究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知识转移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产升级的作用机理。从知识自身、知识转移情景、知识转移媒介等变量分析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从载体、平台及网络嵌入探讨实现知识转移的有效方式。产业升级遵循知识转移初始阶段、知识嵌入学习模仿阶段及产业自我知识创新阶段的三阶段路径。最后,提出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KFM”模式;知识转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08

全球化时代,产业转移进程加快,这为后发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带来了机遇。尤其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中马(钦州)产I园采取的“TFM”模式显著提高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与质量。这一模式是技术(Technology)、金融(Finance)、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Manufacturing和Modern Services)有机结合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技术是一种促进产业发展的知识,对于促进产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但仅仅是硬性技术的转移吗?是否需要考虑其他知识要素?影响技术转移到产业承接地的因素有哪些?技术转移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进而促进产业升级?产业承接地自我创新能力又如何形成?这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本文将“TFM”模式中的T(Technology,技术)拓展为K(Knowledge,知识),提出“KFM”产业升级模式。知识既包括标准化的编程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编程知识是指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号系统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比如专利、技术等。隐性知识则是指那些难以表达的知识,具有默会性、文化性等特征,比如管理知识、理念、诀窍等。知识的概念范畴远大于技术,产业升级是编程知识的创新与隐性知识的创新共同作用的效果。以“KFM”模式为指导,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升级研究对象,重点探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知识转移到产业承接地的方式以及知识转移对策等内容。

1相关文献述评

1.1知识转移相关研究

在针对知识转移的研究中,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产业集群中的知识转移,二是研究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在前者的研究中,徐升华(2014)从知识转出企业、知识接受企业、生态产业集群转移情境三方面分析了生态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王文平(2011)探讨了产业集群网络演化过程中知识转移的特征。还有学者研究了知识转移对产业集群企业创新绩效或竞争力的影响,如蒋天颖(2013)、吴福象(2013)的研究。在后者的研究中,殷群(2013)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内知识转移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夏维力(2015)、刁丽琳(2015)都对产学研联盟中的契约和信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作了深入探讨。

实际上,在全球产业转移过程中,技术、知识、信息等创新要素的转移已进入研究的视野(H Madani,2012;Gilles,2013)。我国学者刘盈秀(2013)、康青松(2015)都关注到,国际产业转移中的知识转移。但普遍缺乏对国内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关注。

1.2产业转移与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研究

在专门针对广西的相关研究中,李立民(2011)、杨永红(2013)均对广西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广西存在着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人才缺乏等问题,阻碍了产业转移促进广西产业增长的进程。对于如何利用产业转移这一机遇提升广西自身产业发展水平,学者们也进行了研究。有学者从宏观层面对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进行了分析(刘波,2015),刘祥(2013)发现承接产业转移对广西产业结构优化及技术溢出具有积极效应。

傅远佳(2010)研究了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布局问题,田正明(2012)认为港口的发展能够有效引领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发展。

这些研究对于指导广西及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知识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变量,知识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已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同。但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学者们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如何实现升级却关注极少。对这一过程中知识要素向承接地的转移和嵌入认识不够深刻。

2知识转移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集群产业的影响因素

在影响知识转移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的因素中,主要有知识自身因素、知识转移情景因素、知识转移媒介因素、产业转出地因素以及产业转入地因素。知识自身因素主要是指知识具有的特性。知识的标准化程度(比如产品技术)越高,越有利于知识的转移。在实际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得益于这种知识的转移。但模糊性知识,比如管理理念、诀窍等却较难转移。

在知识转移情景方面,产业承接地与转出地之间的合作关系强度、信任程度等也会影响知识转移的规模和质量。相互间信任程度高,越有利于知识的转移。在知识转移媒介方面,人员、工具、任务都会对知识转移的效果产业影响。在产业转入地与转出地方面,转入地企业对知识的接收意愿,企业的学习能力、激励机制,以及地区政策环境等变量都会影响知识转移的进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拥有多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如钦州保税港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政策优势为知识转移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集群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产业转出地对知识的转移的意愿、市场因素及成本也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

3知识转移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集群产业的方式

3.1知识的阶段性转移

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需采取分阶段的方式将知识转移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体系中。知识转移的初始阶段重视显性知识学习(如相对简单的技术知识)与根植。作为标准化的显性知识,是产业发展所需技术的具体体现,是产品或服务生产的重要保障。在知识转移的发展阶段,由于产业转出地对承接地具有大规模生产及有效控制成本的要求,产业转出地会更加重视生产管理知识的转移,此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注重这些知识的吸收,进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在知识转移的强化阶段,产业转出地希望承接地能成为自己更为重要的价值创造战略合作伙伴,会加大双方的技术合作,更高层次的隐性知识(如R&D管理)得以转移,此时,应注重这些知识的吸收与嵌入。

3.2利用载体、平台及网络实现知识转移

根据知识所具有的特性,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可采取三种具体的方式来实现知识的同步转移。一是利用载体实现知识转移,知识往往附着在一定的载体之上,如工具、人员、任务等;二是利用知识协作平台实现知识转移。广西北部湾经济去临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承接了大量产业转移,可通过与产业转出地建立人才培训、技术转移、专利转让等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合作平台积极学习产业创新知识,为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通过嵌入知识创新网络实现知识的转移。可通过与产业转出地建立密切的知识创新关系,促进整条产业链上的知识互动与协作,不断参与知识创新网络的发展,进而实现知识的成功转移。比如可以和地理位置临近的广东进行产业合作,构建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充分发挥广东的创新优势,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水平。

4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升级的路径

本文认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升级的实现要经历知识转移初始阶段、知识嵌入学习模仿阶段及产业自我知识创新阶段(见图1)。初始阶段以知识转移为主要任务,在充分考虑产业转出地的推力与转入地拉力的基础上,明确知识转移的层次和内容。

学习模仿阶段以知识嵌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为主要任务。通过充分消化吸收转移来的知识,提升本土企业的适应性与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区内外相关地区进行合作,构建大学、研发机构等创新网络,并充分考虑自身所具有的资源、政策等地方特色,发掘市场需求,进行知识创新(新产品、专利、品牌等),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实现嵌入的知识与承接地原有产业和知识的融合共生,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及知识链条的升级,进而促进产业升级。

5对策建议

5.1制定知识转移战略,重视知识创新要素的承接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实际中,应转变思路,不仅要实现产业的落地,更应重视有利于产业升级的知识要素的承接与根植。逐步引导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转移,重视管理知识、产业发展先进理念的引进与吸收。促进现代化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为此,需制定知识转移战略,从影响知识转移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的因素、知识转移的方式以及知识转移的路径等方面制定符合产业实践的长远规划,为产业知识创新及其价值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5.2积极构建跨空间协同创新网络,实现知识共享

在地理空间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不同产业与产业转出地共同处于不同的产业链生态系统中,已经与我国乃至全球分工紧密相连。但更应重视更高层次的产业互动,融入产业知识创新链。为此,应积极构建跨空间协同创新网络,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一是可考虑与广西境内的高校、研发机构等科研院所建立产业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优势;二是可考虑与地理位置临近的广东等省份的科研院所建立协同创新网络,通过人员交流、项目合作实现知识共享,提升港口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

5.3挖掘地方特色产业知识,促进临港产业升级

地方特色产业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充分挖掘自身的海洋特色,促进特色产业知识的生产,提升创新

能力。一是应充分利用独特的海洋资源,进行知识创

新。比如可大力发展以白海豚为核心的滨海旅游产业,构建全方位的体验式旅游体系,促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充分挖掘海洋文化的内涵,促进海洋文化知识的生产与价值转化,大力发展具有地域及民族色彩的海洋文化产业,促进临港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积极依托港口资源优势,把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不断进行创新,大力发展物流咨询、航运保险等高端物流业,促进物流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徐升华,杨同华,邹家成.生态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J].情报科学,2014,(10):124129.

[2]王文平,张苏荣.产业集群网络演化中知识转移研究[J].管理学报,2011,(9):13721377.

[3]蒋天颖,王峥燕,张一青.网络强度、知识转移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3,(8):2734.

[4]吴福象,蒋天颖,孙伟.网络位置、知识转移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一项基于对温州乐清低压电器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3,(12):4857.

[5]殷群,王飞.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知识转移阶段特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3,(4):7072.

[6]夏维力,李晓歌.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演化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5,(1):5359.

[7]刁丽琳,朱桂龙.产学研联盟契约和信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5):723733.

[8]H Madani.Transfer of Technology in the Biopharma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Select Companies in Iran[J].The IUP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2,(1):4151.

[9]Gilles Hilary.The Role of Analysts in Intra-Industry Information Transfer[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3,(4):12651287.

[10]刘盈秀,马丽亚,李靖华.服务外包知识转移的跨文化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1):1930.

[11]康青松.跨公司知识转移、网络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吸收能力和进入方式的交互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15,(4):4655.

[12]李立民,曾秋芸.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822.

[13]杨永红,单红.“十一五”期间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问题分析[J].市场论坛,2013,(12):1114.

[14]刘波.西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J].广西经济,2015,(3):1819.

[15]刘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转型路径[J].开放导报,2013,(2):4548.

[16]傅远佳.优化钦州保税港区产业布局引领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J].特区经济,2010,(10):203204.

[17]田正明.广西钦州保税港区以港口引产业浅析[J].广西经济,2012,(6):5051.

上一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结构分析 下一篇:环境管制政策下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