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与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19 08:23:21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与策略研究

[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体验式教学主要有文本体验模式、角色体验模式、讨论或辩论体验模式、实践体验模式四种模式。在具体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提升教学理念;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创设积极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117-02[ZW(N]

[作者简介]刘薇(1984―),女,江苏宿迁人,硕士,江苏省南京市九龙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类型

体验式教学可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一般规律的指导下,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教学任务的要求,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情境中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积极情感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1]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体验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文本体验模式

这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课外读物等,使其产生相应情感体验,丰富其情感经验的过程。其呈现方式如下:(1)教师选择教材或课外材料;(2)设疑并让学生充分阅读;(3)启发体验;(4)交流感悟;(5)总结体验结果;(6)评价与反思。如在《少年能自强》教学的环节二――“要学会战胜自我”中,教师从“达人秀”中截取一个片段,提出问题:是不是有理想就能成功呢?让学生去思考与反思。

(二)角色体验模式

这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与本小组成员的合作过程中,通过模拟角色来取得对角色和知识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操作步骤如下:(1)收集或整理材料―教师创设情境―分配主题;(2)小组内分配角色或者小组创设情境与分配角色;(3)启动体验,模拟活动;(4)小组交流,感悟升华体验;(5)评价与反思;(6)践行体验。

(三)讨论或辩论体验模式

这主要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根据讲课的需要,选择、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观点、立场,然后进行辩论,最后教师点评。其操作步骤如下:(1)教师创设思考的情境与问题;(2)学生课前或课中准备相关材料和草稿;(3)学生交流与碰撞;(4)得出结论并反思。如在教学《消费者的权利》一课时,因为之前讲过“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学生对此很不能理解。于是,在教学完这一课后,笔者将一个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遇到问题而大怒,打砸商家的案例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讨论:(1)评价该消费者的行为;(2)如果是你消费者,你会怎么做?在思想品德课中,七八年级的很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应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与体验、探索与发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四)实践体验模式

这种方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来体验,以加深对课本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实践体验模式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促进了生活体验与课本知识点的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在操作步骤上,结合南京市的“公民法制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1)根据学生对公共问题和政策的关注与思考设计实践计划;(2)启动体验,开展实践活动;(3)设计思考问题,进行交流与感悟;(4)得出实践总结并参与汇报听证;(5)评价与反思。如本学年我校公民法制教育的活动选题是“关于刘家湖菜场脏乱问题的调查研究”,在活动结束后,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尊重他人和责任意识、环保意识,知道了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建议权等。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学模式的运用能让学生体会到思想品德课堂的趣味性和教育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理解遮盖了学生的真实体验

体验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因势利导的归纳和升华,最终让学生自己生成道德情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往往被教师的主观感觉所代替。如教师常认为自己设置的教学情境肯定会产生他所需要的教学条件,学生会配合教师的步伐,进而步调一致。而实际上,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想法都没能够及时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的理解就完全遮盖了学生真实的体验和想法。

(二)情境设计脱离了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要构建充满情感的教学氛围,但这种场景只是体验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一次听课中,课程内容是国情教育部分――党的基本路线。教师在课前用一首《党啊,亲爱的妈妈》导入新课,然后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进行提问……课后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他认为这就是体验式教学。这首歌确实能渲染教学环境,但是却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歌曲的导入没能体现问题的提出;第二,歌曲的内容对于初中生的生活来讲联系不够紧密。

(三)透支体验式教学

教学中还存在的误区是指将体验式教学作为改变传统课堂的强大利器,“体验”的作用被无限夸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将对学生的课程引导直接用体验代替,进而出现放任式的体验教学。学生的学习重点变成了如何“表演”,这有可能扩大本课的教学矛盾点,而忽略了解决矛盾的教学重点,从而不可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程运用中的相关策略

(一)提升教学理念

在教学理念上要从“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换到“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教学要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贯穿整个过程。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是提高教学效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此,在教学上要更新教学理念。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活水之源”正是教师自己;其次,要注意教学的民主和平等关系的构建。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目标,还应兼顾另外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大致分为启动阶段、最佳阶段和疲劳阶段三个阶段。学生在启动阶段的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集中,思维比较迟缓,这一阶段的教学应创造生动、活泼的体验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进入疲劳阶段时,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动起来,把蕴藏在学生中的巨大潜能开发出来。

(三)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

体验式教学始于情境,但恰当的情境并不代表课堂气氛热烈。课堂是师生思维火花碰撞的场所,而这些的发生都应该顺其自然。我们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但引领学生探索思考却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解释“体验式教学环节”体现的本节课内容的主体和生成背景,通过引导、启发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因此,活动设计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活动方案的操作性强;(2)活动体验服务学生;(3)活动内容有逻辑性和层次性。

(四)创设积极的教学氛围

教育首先是“人性的教育”,知识的灌输是一个初级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直至情感升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情境营造出积极的教学氛围,把音乐、动画等更贴近现代的时尚因素融入课堂,精心选择,认真设计,把全新的体验式情境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

体验式教学的设计更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感悟,更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教师作为课堂设计者,更应发挥主导性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体验,以全方面、多层次地增进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这样才能够达到让学生体验道德知识,产生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觉悟直至形成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行为方式这一基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谢树平.思想政治课课程教学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孙迎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4]谢树平.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5]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打响宝宝“肥胖反击战” 下一篇:我嫁到了“啃小家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