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童话,不童年

时间:2022-08-30 06:06:25

无童话,不童年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童话教学非常重要。要做好童话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以图文为载体,感受童话之美;以想象为翅膀,品悟童话之美;用身心去体验,鼓励个性之美;以自由为宗旨,体验创作之美。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062-02[ZW(N]

[作者简介]孙燕(1977―),女,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翠屏山小学教师,一级教师,南京市江宁区教学先进个人。

童话是文学体裁的一种,语言通俗生动,情节引人入胜,通过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等手段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王富仁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对儿童来说,必须从童话开始。童话的世界和儿童的精神世界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新课标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明确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苏教版小语低年级四册教材选文86篇,其中童话25篇,占四分之一以上。

一、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的肢解,忽略了童话的故事性

儿童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是从整体上把握的,而非细致的思考分析。童话是感性的,低年级儿童也是感性的,它们之间有一种特别的亲密感。在实际的童话教学中,教师更习惯让学生抓文中精彩的词、句来品读感悟,却不知这样肢解式的教学把童话中感性与温情的东西破坏殆尽,背离了儿童感性的特点,原本能打动学生心灵的童话故事失去了原有的感人功能。随意颠倒、肢解文本,只能使学生成为故事的旁观者,丧失学习兴趣。

(二)教学的平淡,远离了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童话作品的灵魂,没有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就不可能把作品蕴含的思想生动有力地传递给学生。形象是通过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等手段塑造而成的,因此,也需要借助想象等方式将其还原于读者脑中,这样才能实现童话的审美功能。教师理性分析的课堂忽略了童话幻想与现实的结合,拟人和夸张的运用凝固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形象的把握只停留在模糊、表浅的层面。教育的过程是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平淡就难以把学生带入文学的世界。

(三)生硬的说教,流失了童话的本真

卢梭认为:“学生在未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只能接受形象,不能接受观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童话教学往往过分重视思想教育、道德感化,注重对童话中蕴含的人生道理的解释,总害怕缺少教师的“谆谆教诲”,学生就会“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被喻为“当代日本图画书的舵手”的松居直认为,童话首先要让学生感到快乐。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融入到书中,获得真正的快乐。若用成人的角度解读文本,童话多半会被当作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语言教育的工具,充满诗意、快乐、幻想的童话就会变成枯燥的文字、生硬的说教,就会忽略儿童的天性,流失童话的本真,破坏童话在儿童心目中美好的形象。

(四)教师的主导,忽视了儿童个性的体验

童话审美活动应该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儿童在阅读中的个人体验,总想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步调走。课堂上教师恣意、任性地主宰课堂的情形屡见不鲜。“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千万不能像小黑兔那样,要像小白兔那样,对不对呀?”在教师硬性主导、强烈暗示下,“聪明”的学生心领神会,个个都“明白”了故事中的道理,整堂课在教师的掌控中“顺利”完成。如果有学生“不识相”,想说自己不合主流的看法,那教师一定会想办法“帮助”他融入主流。

二、童话教学的策略

(一)以图文为载体,感受童话之美

1.以图入情

“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用形象思维而不是用抽象思维。”小学生受阅读能力的限制,读文之前,往往对文中色彩鲜艳的插图最感兴趣,他们凭借插图感知人物形象,再现童话场景,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这就是儿童形象思维发挥的重要作用。教材中的插图就是文本与形象的最好媒介,教师可以通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想象,把学习童话变为丰富想象力、建构知识的有趣过程。苏教版《乌鸦喝水》一文,学生可借助编者精心绘制的插图理解文本。面对插图,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他们会喜欢上这只聪明、伶俐、爱动脑筋的小乌鸦。

2.以读动情

童话的语言活泼、明快,富有韵律美,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朗读。生动的朗读是对文章语言、情感与思想感悟的完美融合。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读为本,通过讲一讲、演一演等形式提高儿童的朗读水平。教师更要为学生范读。低年级儿童朗读水平低,但他们模仿力超强,当教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调、饱满的情感生动演绎文本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会在儿童的头脑中再一次鲜活起来,充沛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整段整篇的朗读,学生能够深深地感受童话所独有的魅力。

3.以玩悟情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而童话故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富有情趣,通过情境表演,用“玩”的方式来感知童话,最符合儿童的天性特点。这些声情并茂的童话故事通过表演变得生动形象,重点突出,童话的特点得以显现。如苏教版《蚂蚁和蝈蝈》一文,学生可借助文本做课本剧的表演,各学习小组在“玩”的过程中就能深深体会蚂蚁的勤劳、未雨绸缪与蝈蝈的目光短浅、得过且过。

(二)以想象为翅膀,品悟童话之美

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而童话故事总是在未尽处留下空白让学生去想象。教师要善于挖掘童话中情感因素,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弦”,让学生想象力得以发展。低年级教学要注重创造性活动的设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允许学生在体验童话人物角色时有大胆合理的想象。如《会走路的树》中那只可爱的小鸟跟着热情友善的小树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文章只有短短数语,可学生对此充满了好奇,这些天生的幻想家,多么想和它们一起去看看。八、九岁正是愿意与自然亲近的年纪,也是想象力勃发的年级:叽叽喳喳的鸟鸣,红艳艳的花朵,清澈见底的小溪,活泼可爱的松鼠……山野的一幕幕美景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和小鸟、小树一样陶醉其中。此时此刻,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体验到了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用学生的想象去补白,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更加丰满,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提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又促使学生形成在阅读中思索的习惯。

(三)用身心去体验,鼓励个性之美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与情感化是童话欣赏的突出特点,儿童在阅读同一童话时,其情感体验是不同的,一是因为作品本身,二是因为读者赋予它的内容不同。每一个善于组织童话活动的教师,都应关注儿童在活动中的体验。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并珍惜他们的审美体验,并予以充分的尊重。如教学《三袋麦子》一文时,笔者在总结环节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你最喜欢谁?(2)如果你得到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很多学生会“察言观色”,说最喜欢小猴,因为他聪明、能干。如果老师这样总结:文中的小猴既聪明又能干,他把一袋麦子变成了一囤的麦子,我们要向他学习。这无形中就捆绑了学生的思维。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见解。其实,小猪、小牛也都有自己的优点,不可一概而论。教师可以像土地爷爷一样,对向小猪学习的学生“哈哈大笑”,对向小牛学习的学生“点点头”,“抚摸抚摸”向小猴学习的学生的头。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动物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人也有各自的生活方式,没有好坏,更没有对错之分。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除了小猪、小牛、小猴的办法,还可以怎么办?”让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以自由为宗旨,体验创作之美

新课标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教师应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真正做到自由表达、创意表达。儿童想象力丰富,在阅读童话时,他们或同情故事中的人物,或期待更加曲折的情节,或幻想自己成为故事的主宰,常常会有改编童话的冲动。他们在讲述童话时,也常常喜欢加上自己的想象。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把握教学契机,让学生改编、续编、创编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表达力。

许多童话虽已结尾,但学生意犹未尽。此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循着文章的思路继续往下创作。在学完《狐狸和乌鸦》后,让学生想象乌鸦又一次找到了肉,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乌鸦还会上当吗,让学生以“狐狸和乌鸦续编”为题编个故事。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周国平.精神的故乡[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上一篇:谈数学生态课堂的体验式学习 下一篇:打响宝宝“肥胖反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