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8 07:05:11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篇1

杨景芝教学观逐渐被认同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小学,美术教师吴红霞正在上课:“一位贵妇曾对马蒂斯画的一个女人提出质疑,认为画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马蒂斯回答:‘夫人,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幅画。’”学生们听了哈哈大笑。吴红霞接着说:“所以,同学们不要担心自己画的像不像,只要尽力去用画笔去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就是成功。”

吴红霞的意思是,贵妇人认为画得真实才好,多数教师和学生在美术课上也走入了这样一个误区。这种思路严重压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她看来,美术课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画画的技巧则是在具备了审美能力之后,再慢慢培养的。过去的美术课,教学思路多是忽视审美能力,只要求学生画出形似的作品。在新一代美术教师看来,这种美术成绩评定方法是极不合理的。美术课应该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吴红霞是这样上美术欣赏课的:课前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特别是作品产生的背景,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在出示欣赏作品后,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让学生仔细“读画”几分钟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必要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做准备。养成了这样的欣赏习惯后,美术课上学生就能自主参与、自主发展了。

从欣赏入手,而不是从绘画技巧入手;从自由表现入手,而不是从一笔一划入手。吴红霞的美术课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尽管有些人画得熟练一些,有些人画得生疏一些,这是孩子们手臂运笔能力的差异。而其共同的本质是,他们都在内心深处探索自己对美的认知,并尝试描摹。

吴红霞的这种教学观,并不是她自己独创的。从1986年以来,中国美术教育界就有人推广这种崇尚儿童创造力的美术教学法。这个人叫做杨景芝。这种观点,近年来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一线人士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

保护“儿童原生态绘画”

杨景芝现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少儿造型艺术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中国中小学美术》副主编。著有《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从直觉到理性――青少年艺术发展中的转型教育》等。美术教学界最为称道的,就是她敢于对美术教育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儿童的写实能力不是9岁才具备,有的孩子在六七岁就可以写生。她认为儿童写生教学与美术专业教学不同,儿童写生主要依靠直觉,并不需要讲过多的知识束缚他们。只要认真启发,帮助儿童分析对象特征,激发儿童的表现欲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儿童就能自己大胆果断地画并迅速提高能力。因此,不要用成人的认识教他怎样画,而应引导他们学会自己去表现。她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针对不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教学实验,从而取得了对儿童造型能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她说:“儿童10岁以前,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特点。要给他自信,让他学会创造性地画。成人过多的干预,反而会压制他们的创造能力。绘画不是只有先练好基本功才能搞创作。造型基础与绘画创作应同时进行。”这种美术教育观点,和多年来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观存在差异。传统教学法的好处是儿童绘画技能提高比较大,不足之处是教学中模仿成人绘画现象太多。杨景芝强调应保护“儿童原生态绘画”,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发现美并表现出来。现在大部分幼儿园的孩子们画的画都像卡通画、简笔画。教学仍以模仿为主,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杨景芝认为,儿童绘画不能仅用“像”或“不像”来评价。她评价儿童画的标准第一是看神韵,第二是看意境。她认为,儿童绘画只要画面具有美感就有欣赏价值。这是很多著名画家向儿童绘画学习的原因所在。第三是画的寓意,南京青奥会举办的青少年儿童绘画大赛上,有一幅名为《真正的冠军》的作品是澳大利亚一个12岁的孩子创作的,画的是游泳比赛的冠亚军选手隔着赛道的绳子拉着手互相祝贺,表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深刻寓意。第四是画面情趣是否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当前,市场经济的流行文化包围着孩子们,很多孩子画卡通画美少女,膜拜世俗趣味的形象。这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杨老师主张,从一开始就打开孩子审美的视野。高雅艺术之所以高雅,不是因为有什么地方高高在上,而是因为视野开阔,体现真实。在美术教育的基础阶段,审美能力比绘画技法更重要。

美术教学应“忽视分数”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一个普遍现象是儿童11岁后进入绘画的低谷期,不再有创造能力。杨景芝认为,这是教育方式出了问题,不是孩子自身有问题。孩子到了11岁以后,能够自主评价做事的成败。如果不能获得成功,孩子的学习兴趣会陡然下降。这要杜绝以分数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让孩子明白,爱好可以变成特长,即使他们长大不学美术专业,绘画对他们的发展也十分有利。杨景芸举例说,她教过的一个女孩,考入了香港科技大学。女孩在口试时拿着自己的画用英语讲数学与艺术的关系,让考官大为赞赏。入学后,她被同学选为宣传部长,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大家服务,搞宣传出壁报,很受欢迎。她说:“美术教育在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等发展方面十分有利。同时,绘画又是一种视觉情感表达,对人的情商发展大有裨益。再者,美术教育对人的修养和品格的形成也很有帮助,比如专注力、坚持力和抗压能力的培养……所以说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品格人才,而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学得一技之长。”

武汉画院副院长江中潮支持这种说法,他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审美。只有善于发现生活的美,才能懂得生活的意义。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观、民族观、世界观。懂生活会让我们在绘画创造得到灵感。学美术,和学习其他学科不矛盾,而是有关联的。如果一个物理学家同时是一位画家,那么他会怎样描绘宏观宇宙和微观宇宙中的自然规律在物体上的作用力?这种超现实体验的描绘,肯定与一个不懂物理学的画家完全不同。”

经常参加青少年绘画活动,与家长和小孩交流,江中潮渐渐生出一些担忧。“小孩与大人不同。他们在绘画上,应该勇于展示自己的弱点,才会有所创造,即‘不破不立’。”江中潮说,现在有些小孩,模仿能力太强,画得近乎完美,殊不知却抹杀了他们的丰富创造力。在儿童美术培训班上,有位儿童将太阳画成黑色的。老师没有批评孩子,而是对孩子进行鼓励,但家长却在一旁唠叨,“你怎么能将太阳画成黑色呢?”江中潮说,这个家长的言行,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直接毁了孩子的无穷创造力。一些家长热衷让小孩在比赛中获奖,希望小孩在第一次获奖后,又能第二次获奖。说穿了,有些获奖其实是为了维护家长的虚荣心,而忽视小孩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弱点”呈现,忽视小孩长远发展的潜能,有些荣誉甚至会毁了孩子一生。那现实生活中的绘画比赛,总得有个结果吧?江中潮认为,青少年参加各种美术绘画比赛,无可厚非。他建议在评奖时统一设置优秀奖,而不要分出一、二、三等奖。这样能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风格。新的教学方式,在中小学中正慢慢多起来。

普及体验式教学

5月20日,一堂生动的美术课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山大道529号一栋8层高大楼前上演。武汉市29中和红旗村小学的50多名中小学生,将雪白的围墙当成画纸,这儿一组、那儿一群。或奋笔疾画、或低头沉思、或窃窃私语、或互相指点……地铁、花草树木、踢足球的小朋友……两小时后,一幅幅生动的艺术水彩画,在长达近百米的墙上绽放,美轮美奂,让路人赏心悦目。这样的美术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绘画技巧,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给城市文化增添了光彩。

在湖北,室外美术课正进入很多城市的中小学。在丹江口市,丹赵路中学美术课堂改在室外,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描绘美丽的校园春色。一位学生这样描述室外美术课:“我们拓宽了视野,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也引人入胜了。”据美术老师介绍,室外课能够让学生更加贴近大自然,相对于在室内上课更自由,提高了学习兴趣。教材上的固定素材,限制学生的思维,室外课,为孩子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更能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月17日,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全县普降大雪,部分地区的积雪近10厘米。对于叙永县摩尼镇中心校的孩子们来说,在雪地上美术课让他们创意无限。摩尼镇中心校美术老师丁敏介绍:一般来讲,下雪时应尽量让孩子们呆在教室内,但看着孩子们望着窗外那跃跃欲试的神情,她觉得把美术课搬到雪地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开展此类创意美术课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效果非常好。

体验式教学篇2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呈现出全新的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模式,由原来的被动学习(接受—理解—巩固—解题)转变为主动学习(参与—体验—内化—外延)。如果我们沿用旧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去工作,势必无法完成实施新课程方案的任务。新一轮课程改革绝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一个新方案的认证,而是一场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体验学习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古训中就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说。 “体验式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已有的实际操作经验出发,亲自经历实际问题的操作、解释与应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获得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不同的知识经验,发展学生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体验式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循环中有反复的过程。它在体现体验式学习计划的同时,也体现及时调整体验的作用。体验活动是一个随时变化、因人而异、因景调整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其基本模式为“具体体验—反思解释—提炼总结—应用检验—及时调整”五个阶段,具体教学模式如下图1示:

三、 物理课堂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几种教学形式

体验式学习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常被采用的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查阅资料、演讲辩论、问卷调查等。同时它还可以表现出其它特色鲜明的教学形式,如幻想假设、游戏比赛、模拟操作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形式,可以使所有参与者对待所讨论事物的态度、感情都充分表现出来,形成活跃的交流气氛,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下面结合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物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体验式学习的教学形式。

(一)课堂讨论中的体验式学习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值得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的问题,只要时间充分、环境自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也会在多观点的碰撞、交流中逐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过早给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各抒己见,互相探讨,充分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如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一节时,为使学生充分了解F合=ma中的F合一定是合外力,我让一名女同学到教室前面用力推讲台,结果讲台不动,我问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知,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有加速度,但实际上讲台不动a=0,所以“牛顿第二定律”错了。下面的学生大呼没错,于是讨论起来,最后大家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也就很少出错了。

(二)模拟操作中的体验式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许多知识都来自于观察和实验,如果教师能带着学生一起寻找科学家探索的足迹,体验科学家成功的欢乐,将使课堂效率倍增。“模拟操作”是向学生提供一部分真实或想象世界的高度简化的复制品,它可以是环境的模拟、事件的复原、也可以是人物的模仿,学生从中可以获得新的信息、新的认知,并结合过去的体验及已有的经验获得新的见解和新的发现,而这些新的体验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如在讲机械波的产生及特点时,我让学生每人带一支红花,每12人一排并每两排相对,学生手举红花依次上下飞舞,模拟横波的形成。让学生观察对面一列“花波”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通过认真观察,学生们轻松总结出波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在后来遇到要运用机械波的特点来解答习题时就会回忆起当时模拟的情形,且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答题。再如,在大气压强这一节教学中,在做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我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发给每位学生一个皮碗,把皮碗用力压在桌面上,皮碗很难与桌面分开,这样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再把皮碗用同样的方法压在课桌竖直的档板上,然后在皮碗的蒂上挂各种重物,如雨伞、衬衣、书包等,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其力学道理,使他们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了“大气压强”的有关知识。 转贴于

(三)实验操作中的体验式学习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生是否动手做试验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学生听老师讲能记住10%—20%的内容,如果又听又看老师演示便能记住70%,而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则能记住90%。这说明学生动手做实验,对所学的知识能领会得更深、记得更牢。比如做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要求人人动手、动脑,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己设计出有别于书本上介绍过的新实验,这时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思考与讨论设计出:单摆周期公式法、重锤拖纸带法、水滴法、自由落体法、天平弹簧秤法、斜面法等六种方法来测量。有的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同学都能设计出很多的方法,这时老师加以鼓励,由此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课堂辩论中的体验式学习

“课堂辩论”模式较好地处理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与客体(包括知识能力、思维和心理品质)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同时,这种模式又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课堂教学也更具有开放性。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初学者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往往存在错误的认识: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力停止作用,运动物体就会停下来,所以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以前教学中笔者都采用正面讲解,虽然在课堂上学生能接受正确的观点,但课后遇到有关运动和力的实际问题时,又不知不觉成了亚里士多德的“信徒”。后来我改用课堂辩论的方式教学,由老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概括出“力是产生运动并维持运动的原因”,引出论题“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同意或否定教师的观点,并举例说明理由。老师“坚持”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并且用演示实验加以支持这一观点。学生则进一步用实例或设计实验进行反驳。教师承认学生“驳倒”了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运动无需力来维持,外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教师同时指出,要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指出科学的观察方法是科学实验加上科学的分析。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从而深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

四、物理课堂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教学的策略探讨

体验式学习的内容很丰富,教学形式也千变万化,我们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进行精心设计。在实施体验式学习教学时,应把握好重点,讲究教学策略。下面结合教学中的体验谈谈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体验式学习教学策略。

(一)创设体验情景,激发学习体验

新课程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等的能力。 “知能的积累,关键在于主动。”然而如若没有了良好的情感和愉快的心境,也就没有主动可言;学习过程中不愿参与和思考,也就无法实现自主了。可见,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体验情景是体验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体验的动力。除了营造体验氛围之外,其情景问题一般由学生或教师根据教材中的要求提出体验的目标。设计问题情景要力求体现四性:挑战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能力挑战;趣味性,富有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问题的答案不一定惟一;差异性,关注个体差异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作出回答。

(二)不断自主探究,加深学习体验

教师提供有结构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的体验和认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逐步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积极引导和探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不定期地进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训练;不定期地进行“方案设计—方案优化—方案评价”问题探讨;恰当地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

(三)及时反馈和完善,巩固学习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设疑问、组织问题讨论等方法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引导和点拨,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纠正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错误,尽量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错误有些是隐含的、不易发现的。教师需要动脑筋,想一些方法,进行一些调研才能知道其错误所在。

(四) 构建平台和氛围,鼓励学习体验

体验式教学篇3

一、在概念建构中体验,感受数学的情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不能脱离生活的舞台。每一个数学概念的获得,都离不开认真观察、归纳概括、抽象验证。我们要相信学生,支持学生,让他们获取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往往需要经验的支持,而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往往又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和机会,引领学生进行丰富而多元的体验,立足于生活实际,在概念建构中体验,感受数学的情趣。例如,认识克和千克的概念,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食堂去秤一秤不同菜的重量,比较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可以分别用千克和克来计量重量,然后还可以通过“掂一掂”来巩固学习克、千克的概念;学习长度单位时,让学生亲手量一量,测一测,认识不同的长度单位;对于体积单位,可以让学生做一做相关学具,建立图形和空间的概念……这样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扎实稳固地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概念,而且学得不枯燥,充满乐趣。

二、在知识形成中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学习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的魅力在于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交流、通过验证得出结论,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有丰富的体验:失败的茫然,探索的艰辛,成功的惊喜……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时,学生通过动手剪剪拼拼量量,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形成知识,共同得出圆周率及圆面积公式。再如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让学生用卷笔刀削圆柱形的铅笔,要求削到铅笔头很尖为止,然后投影铅笔截面图,告诉学生没有削的一段铅笔是圆柱体,削好的笔尖是圆锥体。再引导学生思考: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思考:怎样求出圆锥体的体积呢?也许刚开始学生会很困惑,但探究的过程是快乐的,学生依靠自主实践和自我体验,亲身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感受到数学世界无穷的魅力,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受数学的美感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小学数学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美,教师单纯的讲授、灌输,学生是不能感受到数学的美的。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在自主活动过程的体验中感受到数学的美感。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彩纸和剪刀,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把各小组剪出的不同的轴对称图一一贴在黑板上,五颜六色的纸片既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又让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对称美,颜色美。再如教学“空间与图形”,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非常熟悉,这时让学生用这些图形进行拼接,要求创造出不同的图案。学生兴趣盎然,有的拼出了常见图案;有的拼出了极富新意、充分利用图形特色的图案,如大楼、花园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想象力得到了丰富和展示,而且也让学生在各式各样的图形中感受到数学的美感。

四、在生活应用中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我们应该认识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充分关注并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平时的生活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平时在生活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指导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识,并拓展应用于生活,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巩固加深对数学的认识。比如认识了圆柱体之后,可以结合“圆柱体侧面展开图”让学生每人制作一个圆柱式笔筒;学习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积”之后,可以让学生去解决给房间铺地面砖、合理安排花圃种植等问题。通过实践运用,学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

体验式教学篇4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相对以往的教学观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内在生成性和学习的过程性的特点。目前的大学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主要应用课程是市场营销和市场管理中,并没有运用于体育教育中。对此,便缺少了实践操作经验和理论知识教育经验,造成体验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中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对体育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对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和内涵进行了一定深度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

1大学体育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和内涵

1.1大学体育体验式教学的作用

在大学教学当中,体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体育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身体素质,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对此具备巨大的教育价值和作用。目前大学教学中,体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主要是受到大学生体育基础、大学体育教学场地和教师资格条件的限制,造成大学体育教育的有效性非常低。在大学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大学体育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在此时便能够得到良好的运用。利用体验式教学,能够极大程度的加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学习兴趣,更加了解体育教育中运动项目的特征和趣味。

1.2大学体育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内容,进而使学生掌握新技能。体验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体验欲望,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活动结构。体验式教育在大学体育教育中能够更好的体现体育审美教育、体育素质教育和体育学科教育等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创建开发性、个性化情境,让大学生亲身经历整个教学过程,对周边事物进行深入认识,挖掘自身潜能,让学生身心得到共同发展。

2大学体育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2.1体育教师应当明确体验式教学的要求

大学体育教师在使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体验教学的对象、内容和环境的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点是需要教师能够熟练的掌握教学内容,第二点是教师对学生的体验。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就是对教材的掌握,大学体育课程具备特殊的学科特性和教育价值,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对教材有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体验,主要体现为教师要善于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大学生都具备鲜明的个性,在进行体验式教学的体育课程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了解体育的快乐,用公平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除此之外,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环境必须得到改善,任何教学手段都需要必要的教学设备进行支撑。在体育教学中更是如此,学生想要进行体育技能的训练,必定离不开完善的教学环境,对此,就需要在进行体验式教学之前,先与学院沟通,将所有基础设备进行完善,为开展大学体育的体验式教学打牢基础。

2.2提升和注重体验式教学的评价和反馈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使用体验式教学,教师需要适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结果来改善体验式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以此来更好的开展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对体验式教学的评价和反馈,能够让体育教师更加直观的了解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主要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体育应用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真实情况,在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时予以改善,这也间接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自身的不足。

2.3实现并改善体验式教学的方式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需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展现体验式教学。①体育教师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引导将学生引入到体验式体育教学课程中;②教师需要利用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来辅助和补充体验式教学的不足;③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需要开展体验式、互动式的学习活动;④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体验式教学的成效和内容进行评价并针对评价进行适当的改善。大学体育教学具备开放性、技能型和活动性的特点,对此就需要在教学之前对学生和教学思路进行分析。因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其具备独立的思考习惯和思想模式,所以,教师就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时候必须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声,在情况允许时,可以邀请学生一同对体验式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计划进行设计,和学生共同探讨体验式教学运用于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3总结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将体验式教学当做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改革路径。当前我国大学中体验式教学的使用仍然处于单一的模式中,无法取得体育教育中的各项要求,对此,就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加深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进而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得到良好的发展,也使得大学体育提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邵桂华.从“工具主义”到“人文关怀”,学校体育教学的范式转变-自组织的学校体育教学展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14(2):269-270.

[2]侯海燕.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28(10):832.

[3]周阳.体验式体育教学流程中“生活意义”理念渗透初探[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03):11-13.

作者简介:

体验式教学篇5

关键词:教师教育 “体验式”教学 教学模式

教师教育是以培养未来教师为主要发展目标,其培养模式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所带来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技术路径和可能。在教师教育领域内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师范生加速知识、经验的转换,又有利于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对未来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体验式教学模式我们并不陌生。但教师教育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内容的再现和体验,即教师依据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等手段,通过还原教学内容使其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二是教学形式的再现和体验,即教师依据教师教育的层次和目标,由学生来扮演教师进行师生的角色互换,使学生在实`中理解和构建教师的核心素养,形成和具备直接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一)直观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一环节都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体验式教学模式一个根本性特点在于其具有直观性,即可听、可看、可触摸,使学生对于教师教育的理论更易于接受和传承。

(二)主动性。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和教师教育观念、方法的形成,依赖于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而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教师积极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和环境,拟定出从教情境或“剧本”,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教”, 并尽可能将教育教学活动内容或形式让渡给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实践、去评价、去完成,从而使学生从教能力的提升成为自觉行动。

(三)参与性。教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体验,即通过学生的实际演练、情景再现、模拟操作等形式,学习、认识和掌握教师教育活动与方法。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尽可能通过参与性的体验来获取,形成行为和认知的统一,尽量缩短学生从教的适应期。

(四)互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单边性和被动性的特点,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被动地学。而体验式教学模式则提倡教学相长,强调教学互动,促进教学相长,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途径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一“四有”标准是新时期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这一目标需要体验式教学模式来实现,其主要途径有:

(一)参与性体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仅仅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途径。如果学生不主动地参与、体验,就无法转化为未来的从教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主体的落实、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手段的提高、教学评价的建立都需要由学生的参与方可完成。

(二)主动性体验。在体验式教学模式里,尽管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可听、可看、可触摸、可经历、可操作的教育教学机会,也采用了情境式、换位式、多媒体法、实践法等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方法,但如果学生不积极主动地体验、参与,那么其教育教学将失去其价值和意义。

(三)情境性体验。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可以由教师来创设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获得知识,形成从教素养。

(四)换位性体验。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师生的角色互换,既可进行探究和学习,又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可在角色互换中体验未来教师应具有的能力和方法。

(五)技术性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科或知识点都能够靠体验式教学直接地去完成,但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教育技术的应用为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了较为广泛的技术支撑和可能,并成为优质、高效、完整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可能。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保障性条件

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必须力求做到:

(一)创新发展理念,提高管理者和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实现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创新教师教育理念,培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素养,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和归宿。

(二)创设有利条件和环境。师范院校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环境上应该优先于其他相应层次学校的发展,有效强化见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教师教育学校在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三)科学规划,精心安排。在教学内容上,要科学拟定教学计划,精心策划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创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情境和环境;在教学形式上,要精心组织,搭建体验式教学模式平台让让学生体验教学内容,进入主体角色,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确保教育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强化管理、扎实推进。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强化管理和实施。在教学实践中,所有的体验都应围绕教师教育的发展来进行。既要体验教学内容,又要体验教学形式,还要体验教师素养,进而形成教师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一丝不苟,精准实施,扎实推进。

(五)有效督导,科学评价。在教师教育管理实践中,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需要有效的督导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无论是校内督导还是校外督导,都必须督导结合、科学评价。伴随着督导与评价机制的发展和完善,体验式教学模式也会越来越多地为广大师生所认可和接受,进而形成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2]裴元庆.教师在职培训中“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07).

体验式教学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情景设置

德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途径,然而人们的思想实践和选择,人们的道德行为,无论是善举还是恶行,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情景赋予道德认识以生命。没有情景,道德行为既无法表现,也无法评价,道德认识与情景的有机联系,促进认识向行动转化,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的提升。情景设置是德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情景中进行德育可以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不同角度的道德特征,有助于受教育者直接作出正确的思想道德选择,也更易于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在德育过程中恰当地设置和选择情景,能够使学生加深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把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道德结构并在情景中实践和运用。具有主体参与性、生命发展性、情感目的性、生活实践性、交往互动性、意义生成性等特征。

一、德育情景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情景中进行德育需要老师做相关的分析准备和资源准备,并进行初步的方案选择和情景设计。而德育情景的选择和设计不像数学公式那样有把握,作为一种德育创新模式,选择和设置情景时应该利用多种资源,不断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应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德育情景的选择和设置不能与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情景等同。德育是要把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我国德育的理论状况和实践现状表明严重存在德育“政治化”、德育“心理化”、德育“泛化”的问题。德育情景设置不能将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否则软性的德育情景将被硬性的政治教育所取代,成为配角。

2.德育情景的选择和设置要强调师生的平行性、平等性。道德教育不能当成专业教育来教,使道德教育“专业化”,甚至“职业化”,教师在护卫道德的精神道路上,不是做道德的牧羊人,而是同行者。学生对具体情景的认识与教师的认识可能有差距,甚至是抵触的,这都是正常现象。情景的选择和设置要主张德育工作者与德育对象间建立多极对话机制,共同探讨,在对话中双方相互“敞开和接纳”。通过探讨加深认识,提高德育的实践水平。切忌教师把自己置于道德权威者的地位,只有一方独自,迫使或变相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做不仅无法促进沟通,甚至会把德育变成一场闹剧,产生副作用。

3.德育情景的选择和设置必须符合德育的目标,使德育对象通过情景的感染,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不仅要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水平上得到内化,而且要有助于把道德目的践履到实践中去,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4.德育情景的设置和选择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发育程度。思想道德基础,知识文化水平等因素。并与受教育者个人的愿望、需要、目的和能力联系起来,需要同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实际环境联系起来,避免脱离实际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也有利于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5.重视学生对德育情景的主动建构。德育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进行教育,应让学生对教师设置的德育情景,有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只有通过学生的理解和加工,才能融入学生已有的道德规范并转化为道德观念,最终形成学生个性化的道德行为模式。

6.设置德育情景要回归生活现实。情景设置的生动程度的一个决定因素是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所以教师在设置情境时要尽可能回归生活现实。现实世界可以是情景体验学生身边的能接触到的事件,也可以是情景体验学生视域范围内的焦点事件,教师要用德育的专业知识和思想去联系生活事件、去思考生活事件的本来面目。引导学生从一般规范向类似具体情景的迁移,使规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体德育情景包含多方面的信息,如场地、对象、起因、时间、关系以及程度等,在具体德育情景中进行深入分析,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情景中某个具体细节发生变化,你会怎么做呢?从而引发学生对德育情景做更广泛的理解和加工,通过对一个情景的深刻认识,获得对一组类似情景的正确反应模式,扩大德育效果,使情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在情景中进行德育的策略和方法

德育情景若只是对景的再现或建构,那它不会有极强的感染力,只有德育内容和情景的完美融合才能发挥出情景的应有作用。为了增强德育的有效性,德育情景的设置需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和中国国情,遵循一定的策略,实现德育内容与情景的完美融合。

1.利用好生活中的素材。

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各类素材设置情景、准备素材。情景生动程度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是构成情景的元素的协调程度。生活是复杂的,那么对模拟生活的情景也应是多种元素多种关系的复杂体,这些构成元素应该是协调的,这样它所形成的关系才能是和谐的。教师在设置情境时应尽量采用多种元素,使体验者觉得各类元素齐全,图文并茂,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围绕一个德育主采用声音、图片、文字、表格等元素的协调组合。

2.提出问题,设置困境。

情景设置成功的其中一个标准是能不能引发体验者的思考,学生对于情景的主题是否能进行反思。当然学生的反思可能差别很大,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或者利益立场不同、或者持有的价值观念不同,所以教师应设置可以多角度看待的情境或问题,或者存在矛盾看法的情境与问题,学生可以自己提出独立的观点,并进行体验表达;也可以支持已有的观点,并在原观点基础上表达自我的体验。最后的体验结果肯定是深化发展的。

学生反思状态的引发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提问方式。这体现在:一是提问的方式;二是适时提出问题;三是对提问的深度把握。提问的一般在学生体验情景情绪平静后,因为情景的初始会带来学生的兴奋,甚至相互讨论,这种新鲜状态不利于思考教师的提问。提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当气氛比较安静时,用委婉一点的方式;当气氛激烈时,用直接慷慨的方式,或反问的方法。对于问题深度的把握,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让大部分学生能有回答可能,还得让优秀的学生也有思考的余地,让不善思考的学生也能参与一定的回答。情景设置的任务就是设置情境困境度,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动机。

3.开展多种活动,实现多向互动。

在设置情景困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呀来解决困境。可是学生独立的体验活动,也可以是分小组的合作学习体验活动。可以是课内的感悟体验活动,也可以是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活动中参与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尽可能实现多向互动,这些互动除了语言交流和行为回应外,更重要的是有情感的互动、价值观的敞开。教师应积极激发课堂活力,采用各种体验活动,增加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在组织或参与活动时,要提高指导各项体验活动的能力,特别是要真挚投入与学生交流,鼓励团队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们进行纠正和引领,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4.参加社会实践,改造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德育课不但要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还要改造学生的客观行为,意义更为重大的是道德认识向行为的转化。体验式德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循环过程,它来源于现实,又回归于生活;它又是开放的系统,体验者通过体验获得感受和经验,然后面向实践,实践又会进一步深化感受和经验,达到循环升华,不断提升。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学生的道德境界会不断提升。

5.多元化德育评价体系,促进整体发展。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必须得有教学评价的环节。它是德育有效性的测量方法,也是促进德育教学发展的手段。体验式德育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纸笔测验方式,更加重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考察,呼唤着新的评价方式。对体验式德育教学的评价必须是多元的评价。多元主要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

由于体验式德育教学的参与主体很广泛、体验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这就要求它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可以包括本人、他人或者活动小组成员、活动小组、父母、社区。由于体验式德育的类型多样,教师可以采取自我评价法,小组互评法等评价方式,要不断借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学评价理念,完善各门德育课体验式教学的评价体系。

学校是学生与社会的桥梁,高职院校的德育是青少年德育与社会环境德育的纽带。在新形式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式发展的要求,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主课堂。在德育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德育目标、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社会背景灵活多样地创设具体、生动、形象的德育情景,既能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与过程中,又能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经验、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和理解,将教学内容结合科学的教学手段,使德育感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刘少兵.江志珍创设教学情景一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02(1).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1999.

[3]葛新斌.关于我国道德教育的政治话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

[4]靳江丽.体验:初中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回归[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5]莫日锦.中学思想政治课体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6]邹玉环.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体验式教学篇7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实效;小学体育

体验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体验情境,从而唤醒学生的体验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通过自己的亲历体验,接受知识传授,构建知识体系,发展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实效,因此被体育教师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创设快乐情境

体育教师要想激发小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产生运动体验的情感动力,就必须让自己的课堂快乐起来,使学生们愿意参与到运动之中,而不是教师强迫或者不得已的被动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一系列快乐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使体育运动变成这一种快乐的事情,就会水到渠成地提升课堂的时效性。

在篮球原地运球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死板地按照惯例先讲解、后示范的程序进行,而是让学生们自己进行篮球游戏,教师宣布游戏的规则:两个或者多个同学自由结组,先由一个同学原地拍球运球,其他同学抢球;抢球的同学必须保证不能接触到运球同学的身体,就把球抢过来。学生游戏开始,教师负责操场巡视,关注学生的安全。游戏的下一个环节,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观察选择几个同学进行运、抢表演。这一教学步骤就是运用篮球游戏这种快乐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他们参与、体验运球的欲望,直接把学生引入到课堂之中。此时教师要把握课堂节奏,在学生兴趣点渐渐高涨起来的时候,教师宣布游戏结束,并且给学生讲解示范,指出原地运球的技术要领,怎样做到在运球的过程中不容易被其他人抢到。

小学生容易被游戏吸引,产生参与游戏的欲望,教师抓住了这一特点,上课之初就设置了快乐的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情境之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内容之中,从而高效地完成课堂任务。

注重情感交流

良好、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课堂的基础,也是体验式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双边交流、互相接纳的过程。小学阶段,师生关系重点在教师,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爱护学生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互相了解、理解并信任,在课堂上形成一种高度默契,以保障课堂高效性。

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教师要耐心询问学生情况,尊重学生的隐私,上课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愿意与教师合作,从而形成默契的师生关系,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耐久跑是一项非常枯燥的运动,对学生的体能要求比较高,好多学生都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之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千万不能急躁,而是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同学进行交流,了解并理解学生的心情,鼓励学生要勇敢、大胆地尝试自己认为困难的事情。在教师的鼓励和要求下,学生们也愿意敞开心扉,“老师,我跑得慢可以吗”“老师,中途太累了怎么办”“我们做一个寻宝游戏,在你跑足老师要求的时间,你就可以得到一次寻宝的机会,好不好?”

耐久跑可以训练学生的奔跑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小学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想提高耐久跑的课堂效率,就必须了解学生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消除畏难情绪,来享受跑步的魅力。

尊重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的健康、发展放到教学的中心和首要位置。体验式教学就是在这个原则之上的教学模式,它除了关注学生的亲历体验,还要注重体验后的表达,通过体验表达,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教师语言导入:跳高运动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弹跳能力,这节课我们就看看谁的弹跳能力强,身体弹起来,轻轻一跳,就像小燕子一样轻盈地越过横竿。教师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的语言描述,一下子就能把学生学习跳高的兴趣激发出来。准备活动做完,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认真反复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任务,“为什么这一次比上一次跳得高”“怎样做才能在跳起的过程中不让臀部碰到横竿”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揣摩动作要领,并且能够用语言明确表达出来供大家借鉴和参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出示图片,以便更直观地帮助同学分析动作要领。在同学自选高度进行几轮练习之后,教师集合队伍,让小组长为大家分享教师的问题和本组练习的经验,这个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在体验的基础上表达总结。

关注体验后的表达总结,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理论化、系统化,以便更好地指导进行下一阶段的体验练习,确实提高课堂效率。最终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终身发展。

体验式教学篇8

摘要: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希望借助教材,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知识告诉给学生,这种教学是一种授受式的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接受,主体性不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创造实际的或模拟的情境,以此来呈现或再现问题、矛盾,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并应用知识。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1应用体验式教学情境是催化剂。在地理课堂中,只有通过情境让学生去感知,在情境中探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得体验。从学生角度来看,体验的生成也有赖于情境,若课堂中没有情境,充斥的只是干瘪的知识讲解、练习,学生也就难以生成体验。如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学习中,如果学生对自己家乡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其他地方不了解,如果没有对全球性地域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对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较难理解的。

1.2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一是在导入过程中,需要以情境来引入新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活动、话题等多种方式进行,且要注重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可从身边的小孩出生话题说起,并由此而引出某个地区人口增长的案例,然后再结合教材中的图标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有什么特征。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过渡到人口增长的概念和特征探究中,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更容易让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在探究活动中要注重以情境来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

1.3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针对问题也要注重以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获得体验。如在《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引导问题如世界闻名古国发祥地为什么和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为什么会比较密集?然后借助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引导学生找出武汉、重庆、宜宾等城市都在河流交汇处的原因,并对广州、上海、天津这三座城市的位置分布共性进行分析。这样可让学生在图片分析的过程中理解事物空间布置的特点,理解河流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二、提出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合作

2.1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有了情境,带给学生的是直观感知,但学生的归纳和理解能力有限,此时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丰富学生的体验,不仅只能转变讲授式的教学,还要注重在课堂中通过问题、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和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经历地理知识的构建过程。首先,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2.2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中对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探究为例,先呈现杭州龙井茶在日本种植的案例,问:为什么龙井在日本始终没有种好?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而交流。教师总结出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同时举出例子并追问:农业生产会受哪些因素影响?此时学生会有很多看法,教师问学生古代和现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并举出例子(如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引导学生判断,在此基础上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其次,在课堂活动中也要注重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辩论、质疑、互问互答活动,如《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区位概念的辨析就可在探究后小组间相互提问。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应用

3.1要在地理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应用也是较为重要的方法。传统地理教学的应用是以课后书面练习为主,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应试技巧,以此来应付考试。提倡体验是教学强调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学生,关怀生命,拓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宽度,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后去应用,在应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更好地感受地理和生活的联系性。同时也要以应用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能学以致用。

3.2在地理课堂中,要及时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围绕生活展开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为例,对于交通运输方式(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等)学生不难理解,但这些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进行合理区位选择就是难点。教学探究该内容后就可引导学生根据家乡城市的情况展开讨论。同时,在课后也要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如在《区域差异》学习后对英国和日本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

上一篇:教师教育范文 下一篇:计量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