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时间:2022-10-19 07:22:00

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致力于城乡和谐发展的建设,是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的建设。然而这种和谐新农村的实现,离不开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新农村的建设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对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当地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不匹配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和对策,从而改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对策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1份中央一号文件。之前的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5部分中提出,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见农村的基础教育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含义

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就如同盖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样,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从认字开始。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二)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1、我国古代并没有基础教育一说的,劳动人民是被剥夺了教育权利的,一些有条件的贵族才有机会上私塾,孔子宣扬有教无类,他把本来是贵族的教育向民间大众开放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是有三年义务教育传统的,这个时间,大概是儿童三到六岁,也就是蒙学时期,而这些教育便可以起到扫盲的作用。建国以来。我国为提高国民素质,引用苏联的教育模式,普及基础教育,而有些课程的安排虽然具有一些政治性,但是总体上来说,是为提高全民素质,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2、从新农村建设上人才需要方面来讲,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有知识,有技术,懂文化的各种人才,即使是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也需要知识,技术来适应现代化的农业大生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和人民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

3、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基础教育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合理投资。基础教育从全民教育来说旨在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使民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文化水平,虽然一些人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从一个社会阶层融入到另一个社会阶层,比如说贫穷山区的孩子上了北京的好大学,自己有能力留在北京发展,但是还是能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的,不光是对家乡的资金的资助,还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为家乡争取发展机会。而那些守着家园的农民仍然需要基础教育的培养才能从事基本的农业生产活动,但是对于中国的农村来说,但是仅仅从事农业活动并不能大幅度的提高他们的幸福生活指数。因此对于外出务工人员,需要接受基础教育以适应不同环境的沟通交流。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现状及原因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现状

自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以来我国农村的的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城市,流向农村的人才寥寥无几,更别说那些偏远的山区;而同时,在一些大城市,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使一些人在竞争中不得不放弃专业,甚至待业,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这与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各类人才却无从寻觅的现状矛盾。这种尴尬的存在,不仅是因为大城市经济繁荣、待遇优越的强大吸引,更是因为在农村这么庞大的人口群体里,能称得上“人才”的人少之又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问题及原因

1、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农村教育中占据战略的物质基础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必要的教育投入无法保障。这也是我国教育过程不公平的表现。

第二,多数省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工资拖欠,而且拖欠的数额比较大,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难保障,素质也有待提高。

第三,在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时,一些地区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且相当突出。

2、贫困地区的突出问题

第一,贫苦地区学生辍学现象严重。据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小学生辍学率平均为0.59%;初中的辍学率平均为2,49%。由于中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目前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几乎为0。相比之下,中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一些县的小学辍学率不低于2%。初中辍学率,估计不低于7%。

第二,经济落后也造成了当地财力不足,有的贫困乡村,甚至无法提供起码的办学条件。如:比较贫困的西部8个省区占全国总人口的16.5%,1990年未入学小学学龄儿童114.4万,占全国未入学儿童200.5万的57.1%,其中81.7%是女童。

第三,教育质量不高,不同程度地脱离当地实际,办学缺乏吸引力。

三、针对于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现象及问题,我提出几点建议及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体制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农村基础教育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其目标的单一、偏颇与脱离农村实际。

2、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要在中观层次上,以县为单元,实行三级办学、二级管理,把教育纳入县级农科教统筹系统中,在教育内部实行三类教育相互结合、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机制。应在坚持“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下,强化县级作为办学和管理主体的职能。

3、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经费的管理体制。

(二)针对一些辍学率地方辍学率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给出对策:

1、端正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2、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国家应当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对广大农村教师,要从、工作、生活各方面给予照顾,解除后顾之忧,鼓励他们扎根乡村,为当地教育事业多做贡献;采取特殊的招生政策,照顾农村地区考生和边远地区考生。

3、加大宣传力度,依法办学。要使《义务教育法》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农村群众依法送子女上学的意识,让广大农村学龄儿童受到应有的教育。

(三)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推进教育改革

1、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还应当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突出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要结合农村实际,把国家的基本目标要求具体化、多样化。

2、突破课程设置的统一性。由于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课程需要多元化,要有弹性。

3、突破关门办学的封闭性,实行课内外、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开放型”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同时,开设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农村基础教育步履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校长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J],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

[2] 石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J],大连教师网,2006.

上一篇:文化回应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探析 下一篇:浅谈举办阜阳师范学院校园舞蹈大赛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