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讲通古文

时间:2022-10-19 05:28:13

怎样讲通古文

《史记·魏公子列传》,好几种选本选了,有的选了“窃符救赵”部分。史文里“遍赞宾客”,《史记索隐》的解释不对,我看到的一些选本的注解也都不对。《索隐》:

赞者,告也。谓以侯生遍告宾客。

选本注解:

赞,称赞,介绍。意谓向所有的宾客称赞侯生。(《中国历代散文选》)

赞扬地加以介绍。(《历代文选》)

一一向贵客介绍侯生而盛称他的贤德。(《史记选》)

向宾客一一介绍侯生并称赞他的德行。

(北京市《语文学习讲座》)

遍赞于宾客,把侯生向一个一个客人介绍。(《古代散文选》)

把侯生向一个一个客人介绍。(一九六零年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从这些注解可看出转相袭用,以讹传讹。

按:(一)赞不是称赞、赞扬。史文“宾客”是动词“赞”的宾语。以赞为称赞、赞扬,成了称赞(赞扬)宾客,这就跟事实相反。注者也知道必然不是称赞(赞扬)宾客,便转而说是称赞(赞扬)侯生。可是史文明说“赞宾客”,又怎样解释得通呢?(二)赞不是告。《索隐》以赞为告,所以说以侯生遍告宾客。宾客已经列坐于堂,若是以侯生告宾客,一告就举座周知,哪用着得遍告?(三)给双方介绍,一定应当把卑幼介绍给尊长,这是情理所当然。信陵君特别尊重侯生,亲自驾车迎接,引他坐上座,当然不得把侯生介绍给宾客。所以不是“以侯生遍告宾客”,不是“一一向宾客介绍侯生”,而是把宾客介绍给侯生,是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宾客。不可认为反正是介绍双方而使轻重倒置。“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尊贵者都在。信陵君迎来的是一个衣帽破旧的守城门的,却引坐上座,并且向他遍赞宾客。这做法是反于常情常理的,听以“宾客皆惊”。洪亮吉说:“此盖公子遍以宾客名赞于侯生前耳,故下言宾客皆惊也。”(《四史发伏》卷二)洪没解赞字,而他的话用“赞”字用得对;又用疑辞“盖”,而他的见解实在对了。

赞究竟是什么意思?

《说文》:“赞,见(xian,贤遍切。《广韵》胡甸切,音同)也。从贝从(所臻切)。”“,进也。”赞,徐铉说“执贽而进”,徐锴说“进见以贝为礼也”,这是解释从贝从的意思。只是徐铉说的“有司赞相之”,不合本义。赞是见,凡见的事,进见,引见,致进见之辞,都说赞。古书里或是用赞字,或是用见字。用赞字的,例如:

(一)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于侯生)。

(二)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史记·平原君列传》)

(三)朔(东方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汉书·东方朔传》)

(四)董君(董偃)随主(馆陶公主)前,伏殿下,主乃赞:“馆陶主胞人(庖人)巨偃昧死再拜谒。”(《东方朔传》)

(五)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来朝,赞谒称藩臣而不名。(《汉书·宣帝纪》)

(六)建安十七年,天子命公(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三国志·魏·武帝》)用见字的,例如:

(七)(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于子路)焉。(《论语·微子》)

(八)公孙敖其闻(叔服)能相人也,见其二子(于叔服)焉。(《左传》文元年)

(九)伯宗请见之(于晋君)。(《左传》成五年)

(十)诸位侯将见子臧(曹公子欣时)于王而立之。(《左传》成十五年)

(十一)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战国策·齐三》)

(十二)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十三)客有见人于服子者。(《战国策·赵四》)

(十四)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战国策·赵三》)

这里作一些说明。例(一),信陵君尊礼侯生,所以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宾客。若说以侯生告宾客,那便是卑侯生而尊宾客,轻重倒置了。例(二),毛遂居平原君门下,要随平原君合纵于楚,所以自荐于平原君。例(三),东方朔自荐于汉武帝,请射覆(二)(三)两例赞字有状语“自”,不用宾语。自赞就是自见、自荐。赞不得解作告,自告不成辞了。例(四),馆陶公主见董偃于汉武帝。赞字下面的一句话是进见之辞。颜注:“赞,进也,进传谒辞”这是公主见董偃于武帝而致进见之辞。例(五)(六),赞都是说见。赞谒不名,赞拜不名,就是见于天子及拜谒,不自称名。例(七),子路是客,所以丈人见两个儿子于子路。例(八),叔服是周王使者,鲁公孙敖为了两个儿子而有所请求,所以见两个儿子于叔服。例(九),伯宗因绛人有见识,所以要见绛人于晋君。例(十)(十一)(十二)(十三),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都没省略,文义明白,不用说明。例(十四),见就是赞,就是引见。“为绍介”绍介是名词,为的宾语。鲍注引郭璞说:“绍介,相佑助者。”(文字从《史记集解》)这是平原君自己作绍介(佑助的人),使鲁连辛垣衍相见。事情像现在的介绍。但是古今语言习惯不尽同,绍介名词,说的是人,词义不是今语的介绍。“见之于将军”,不得说绍介之于将军。所以他的话仍然要用见字。平原君面对鲁连说话,说“见之(辛垣衍)于先生”;面对辛垣衍说话,又说“见之(鲁连)于将军”。究竟是见甲于乙还是见乙于甲,自应有适宜的处置,实际终究是鲁连见辛垣衍(见《战国策》下文)。而平原君对两个人说的话如此相乖舛,就是因为言课中“于”字的宾语是所重的一方,面对甲说话,不能不说见乙于甲,大概当时人以为礼貌应当这样。于此更可知道遍赞宾客,是见宾客于侯生,不容解作以侯生见于宾客。“于”字的位置一换,事情就反了。

例(五)(六)赞谒赞拜的赞字说的都是那回事情,那种礼仪。其余各例句,试比较句法:

公子遍赞宾客(于侯生)

毛遂自赞于平原君

朔自赞(于上)

主乃赞“……”

丈人见其二子(于子路)

公孙敖见其二子(于叔服)

伯宗请见之(于晋君)

诸侯将见子臧于王

淳于髡一日见七人于宣王

胡不见我于王

见人于服子

胜请见之,于将军动词“赞(见)”的宾语是进见的一方,介词“于”的宾语是接见的一方。句法表达双方的关系很分明。人和事虽不同,然而主次的情形是一样的。

说到这里,赞之为见是确然无疑的了。

为了了解今语的赞扬、赞助等词义的来由,下面说说赞字的引申、假借诸义。

赞是见。进见一定有所称说,或称事,或致进见之辞。所以赞义引申为称说。前所引“主乃赞”的赞,引申为称说最接近。史书在某篇叙述完了之后,史家有所称说,就标明“赞曰”。这赞义是一般地称说,跟今语的称赞(赞扬)不同。不明白这点,就不能了解为什么《王莽传》也有赞。《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赞也是称说。不能赞一辞,就是不能道一言。《汉书·叙传》:“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赞也是称说。赞篇章,就是称述文章。称(偁的假借)字意义也是一般地称说。《说文》偁解作扬,扬对隐而言,也只是称说。称和扬都跟今语的复音词称扬不同。所谓足称不足称,就是足道不足道,就是今语值得提不值得提。今复音词称赞、赞扬、赞美、称扬、称美各义是赞和称词义的发展。

赞义引申为称说,又引申为祝告。一则对人,一则对神。《汉书·郊祀志下》:“其赞飨曰:‘天增授皇帝……’”颜注:“自此以上,赞祝者辞。”赞飨,是祝告神来歆飨。

赞也有进的意思,就是《说文》的。伪《尚书传》解《皋陶谟》“赞赞襄哉”说:“徒亦赞奏上古行事而言之。”赞奏就是进奏。

至于赞的佐助义,那是佐字的假借。赞佐双声。《左传》襄二十七年:“能赞大事。”杜注:“赞,佐也。”

结论:赞是见(xian,贤遍切),就是进见,引见。“遍赞宾客”是遍见宾客于侯生。用今语表达,就是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宾客。

从上面的论证可以知道:讲古文讲不通的(例如讲成称赞宾客不对,讲成称赞侯生也不对),不可用现代词义硬扣。(一)必须探究字的古义(解赞为称赞,那是以今义当古义);(二)必须根据句法(既解作称赞又说是称赞侯生,那是不明句法);(三)必须考查古书里的用例。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第7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上一篇:英语阅读课不同导入方法的有效性 下一篇:中学生厌学情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