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做回老师

时间:2022-10-19 02:57:11

让孩子做回老师

小学生不仅要自己做小先生,并且要教别的小孩做小先生,最要紧的是要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陶行知(摘自《陶行知文集》中《怎样做小先生》一文,第23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版)

背景:

多少年来,三尺讲台一直是教师施展才华的阵地,是只属于老师的舞台。长此以往,学生就成了一群只会听老师讲话,只会看老师表演的观众了。《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重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打破教师独霸讲台的藩篱,让学生也能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初获成功的滋味。让学生成为老师式的学生,让老师成为学生式的老师,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势必能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愿望,使他们更好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探索,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已初步养成,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我打算利用《七律·长征》(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积累·运用一》)一课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检验。

课前我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写这首词的背景,并要求学生用“旁批旁注”的方法,在词中写出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部分。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汇报。通过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事件:

生1:“金沙水拍云崖 暖”这句我读不懂。

师:读不懂的举手我看看(有大半的学生都举手)。谁能具体说说哪儿读不懂?

生2:这句中的“暖”字我不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3:“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我也有点读不懂。

生4:为什么要说“更喜欢岷山千里雪”?

……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难问题再读读这首诗,边读边联系已获取的信息资料认真体会,看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3)探究感悟。

①学生自主探究,师个别指导。

②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③点拨建构。

师:谁来谈谈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1:我通过看课后的注释,知道红军巧渡金沙江是1935年5月,天气比较暖和,体会到金沙江畔暖气蒸腾。

生2:我认为这里的“暖”不仅仅说天气暖和,还可以体会到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

师: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2:通过看历史书,我知道善用佯攻战术,假装要攻打贵阳,让将滇军东调,这时毛立即将军队直插云南,从而巧渡金沙江,作者用“暖”字来形容红军战士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师:真会利用信息资料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得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3除了用佯攻的战术外,还成功地用佯装战术智擒敌军,不用一枪一炮缴获了六条渡江的船,战士们会为有这样英明的指挥而感到特别高兴。

播放红军巧渡金沙江片断,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暖”的意蕴。

师:我们怎么读这句诗才能体现出红军战士这种欢快、喜悦的心情呢?

生:很投入地练习感情朗读。

指名读——评议——范读——练读——再读(朗读节奏明快)

师:大家还解决了什么困难?

生4:“寒”字不仅写出了泸定桥的奇险,而且也说明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艰难。

生5:我从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体会到了飞夺泸桥的艰难。

生6:我还知道泸定桥是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的,长101米,宽2.6米,离水面14.5米,东西悬挂在大渡河上,从中体会到泸定桥确实很奇险。

生7:通过学习《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知道这次战斗由1营2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2名突击队员,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边攀缘铁索边向东岸发起进攻。王友才率第2梯队铺好桥板,随后冲进泸定城,与敌人展开了2个小时的激烈巷战后才占领了泸定城。这个战斗场面令人心惊胆寒,给人寒气逼人的感觉。

生8:听了他的描述,我觉得红军飞夺泸定桥是多么的奇险悲壮啊!

师:是啊!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使我们感受到这种悲壮的气氛?

……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9:因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心情特别高兴,后来又战胜重重困难,在翻过岷山即将进入甘肃时,心情就会更加激动、兴奋,所以有“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诗句。

师:请大家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这两句诗。

生10:我还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体会到工农红军不把困难放在眼里,十分的乐观。

师:谁能具体谈谈是怎么体会的?

生11:我从“只”这个字体会到长征中的困难在红军眼里仅仅是件小事,战胜困难的信心很足。

生12:“腾细浪”、“走泥丸”说明这些艰难险阻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值得一提,真豪迈乐观。

师:围绕第一句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3:还想知道红军长征时还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14:我知道。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在总长约25000公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

生15: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十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中央军。开进和顺利通过了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当时中国军队从没有到过的。

生16:除了军事和自然界方面的困难外,还有政治上的困难。比方说,一、四方面会师后,坚持北上抗日,试图,坚持南下,这是长征中遇到的政治困难。

反思:

新课程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给他们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要让他们学会自由、自主地发展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个性。

1、把“问”的时间放给学生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首先要在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解放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解放学生的时间,把问的时间放给学生。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中教师创设和影响着课堂的心理环境。课堂里师生互动,本质上要求学生去反馈、分析、假设、举例以及处理信息,师生互动的重心在学生。教学《七律·长征》时,许多同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我决定把把‘问’和‘说’的时间让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汇报交流已解决的问题和讨论未解决的问题。2、把“思”的权利还给学生

思想家罗素指出,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古语说,定能生慧,静纳百川。静心思考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要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思考,不仅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究,还必须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自求其得。在教学中,学生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收集的资料、疑难的问题、读书的收获……这些都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只有大胆思考、大胆提问才会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思”的过程中,以学生“质疑”为切入口,以学生自主思考“解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有意识、有目的地落实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相关的教学要求,以完成教学目标。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3、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三尺讲台代表学识、代表地位、代表师道尊严,从古到今它一直是老师“传道受业解惑”的阵地。老师走下讲台就意味着不再讲究这些,而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的教育教学机制。让学生登上讲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增强学生读书学习的责任感,同时又提高了他们在大众场合公开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a.学会求异思维。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启迪思维,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除此之外,对老师的讲解欢迎提出不同意见甚至修改意见

b.珍视独特理解。

要让学生自己珍视对教材问题等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做到:不从众,不唯师,敢于怀疑教材,敢于否认老师。自主探究解决,自由抒发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使他们能以自己独特的目光看事物,有独特的感受,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C.延伸创造美丽。

重视课后拓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根据这一精神,我认为在平时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决定超越教材,放飞思维,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拓展,去创造。

4、把“评”的空间留给学生

语文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既是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的客体。教学中若能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等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在评价中张扬,让知识在动态过程中生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主体参与的有效性,让学生高质量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把讲台让给学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困惑,如为了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果延长了教学时间,会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他的教学进度?……但我相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就一定能做的更好!我将为之不懈地研究下去,使课堂成为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

上一篇:小学体育项目多样性的重要性 下一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