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讨论法教学的优点及实践

时间:2022-10-19 09:14:29

历史课堂讨论法教学的优点及实践

摘 要: 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讨论法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促进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个性,强化学习效果。

关键词: 中学历史 讨论法教学 优点 实践

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将日益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仅从应考的角度看,加强能力训练和培养是必要和紧迫的。鉴于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学知识量,没有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等问题,笔者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出设想:把以讲授法为主的方法逐步过渡到引导、讨论法。

一、讨论法教学的优点

1.以学生活动为主,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可使他们养成从小读书的习惯,培养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学会获得知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而且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回答问题发展为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至关重要,“思维从疑问开始”。李政道博士认为:“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能通过这种课型慢慢培养出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因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思维活动会加快,松散的知识通过学生加工成为系统并建构成思维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并从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不断积极探求进而推动学习进一步深入发展。这种能力不仅在学校教育阶段需要,而且从长远看,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作用甚大。

2.课上师生间群体性的、自由的交谈讨论,可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寻求交流,既是学生的本能,又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思想上交流与合作,个体思维才能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自我中心状态”,而且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经常改变思维角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课堂的自由交流,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得到全面训练。

3.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探究问题需要学生经过动手搜集整理和动脑冥思苦想,脑力和体力高度紧张,这就要求学生有坚强的自信心、耐心和恒心。这种个性心理特征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这种积极的个性心理即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形成。因此,尽早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是必需的。

4.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能大大强化学习效果。根据学习心理学原则,学生自愿参与的学习过程,会进展迅速且学习内容保持率高。在课前准备和讨论过程中,大脑中已有的储存信息,在定向思维不停的刺激下被激活了,沉睡多时的知识被唤醒了,而且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使其人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如果学生每堂课都能在理解中学习,记忆将不再是问题,也不再成为负担,反过来又为能力培养提供源泉。

5.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发现学生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看法,正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使课堂不但成为能力培养,而且是切实进行德育教育的场所。有时学生积累的课外知识或突发奇想也会启发教师,使教学更趋完美。

可见,讨论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对学生智力、思想品德、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和形成发挥很大作用。

二、讨论法教学的实践

我校这几年的教改实践充分证明了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卓有成效且大有可为的。我曾经对学生做了学年初和学年末的问卷调查:入学时90%以上的学生希望老师课上讲生动的历史故事:经过一年的启发讨论教学,到学年末,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师生讨论问题”的课型。短短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方法由被动接受灌输到主动讨论学习,发生了质的变化,学习兴趣有了较大提高。

我们要设计一些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鼓励其创新思维,课上常会出现令人惊喜的情况。比如在讲“隋朝开凿大运河”时,我一改过去的讲法,出示《中国水系图》,让学生观察出中国水系的特点:东部河流多东西流向没有南北流向――需要开凿一条南北的河。然后提问:“开凿大运河怎样最省力?”学生回答“选择经过测量的大河之闪的最短距离”之后,我继续启发道:“还有没有更好的法子?”在全班学生思路不通的情况下,由一个学习较差而且是十分顽皮的借读生打开了其他同学的思路,认为“沟通近于南北流向的天然河流,会大大节省劳力”。再如比较“都江堰与郑国渠哪项对秦国利益可能更大?”的问题,许多学生都从水利工程的功能考虑。这时我启发学生换个角度,看战国示意图,一个学生意识到郑国渠位于秦国都城一带,地处关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解决了问题。类似的教学实例在课堂上几乎随处可见。像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低估他们的智力潜能。如果不能被教师发现并引导发展,就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不可否认,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实行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逐步实践、摸索和研究。因为目前在我国历史教学还受到相当多因素的限制,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仍根深蒂固,教师能力素质亟待提高,教科书编写尚需改进,等等。当然,讨论课的教法还有很多,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实施“表演法”、“多媒体观摩法”等活动与实践。它的开设对历史教师提出更大挑战,也给乐于创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教学空间,更让学生通过活动课的参与,产生了快乐与成就感,进而带来了更浓厚的兴趣。即“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创作过程中的艰辛,酸甜苦乐”。他们在惊叹“历史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的同时,历史课在他们眼中不再是单调、死板、枯燥、乏味的了,它变得生动形象,与他们贴得更近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设计出更多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并不是一句空话。

总之,如果每位历史教师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打破思维惰性和定势,久而久之,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范围的扩大,特别是接触到世界史后,视野会更广阔,学生就会提出更丰富更深刻的问题:学会正确分析、思考问题,就能够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会对社会作出贡献。从这个角度讲,历史学科在提高全民族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长处,这正是历史教育重在培养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方面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上一篇:仿真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培训中的应用 下一篇: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