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之我见

时间:2022-10-19 04:12:34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之我见

【摘要】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还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言素养。

【关键词】阅读; 方法; 兴趣; 提高;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242-0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个人幼年时的读书习惯和读书内容,往往能左右他的一生。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小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不论是听课还是读书学习,一个人的理解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过去大脑中所存储的经验和知识。有丰富阅读经验的人,具备丰富的词汇量,能够快速提取、理解听到的或看到的语言的意义。而阅读贫乏的人,脑中所储存的经验和知识相对贫乏,他所听到的或读书看到的语言、词汇,较少地与已知的语言、词汇发生联系,听课、读书的理解力就相对较差。”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 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许多老师和家长把阅读看成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学生还未捧起书,他们就先规定了要读什么书,不能读什么书,什么书坚决不能买,什么书看见就没收。结果,还没有调动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已经让他们对读书产生了心理负担。”董丽燕说。提供给孩子们的图书,都应该是对孩子有教育意义的经典好书。但是,对于孩子来说,首要的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阅读兴趣,否则,任何经典都不会进入他们的视线。要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和欲望,提高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优秀的课外作品。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向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选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从低年级学生开始就为他们设立图书角,介绍好的图书给他们看。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学完课文后,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如学了《回声》一课,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声波的文章。经过引导,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兴趣。

2 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如果学生仅仅有了阅读的兴趣,不懂得如何去读,如何学会技巧,学以致用,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2.1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快读。精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摸,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快读常常是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精读时,我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文章。

2.2 整体感悟。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求他们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如果能猜出意思不妨碍对文章的理解可以跳过去。如果能基本读懂的,尽量不放慢速度读或回读。而应该在读完整本书后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这本书。这样定能有新的收获,不懂的内容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读懂。这样,就能防止因为要查字典或拘泥于句段而耽误读书的效果。

3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保障

我们经常说要培养良好的素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素质只有变成习惯才能成为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源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需要大量的积累过程,是通过长时间的阅读和实践养成的。教学中,我们把阅读放在重要的位置,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1 每天按时阅读的习惯。我将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纳入班级制度建设的视野,保证学生每天都有充裕阅读时间。一是早间读。为保障学生的阅读量,我们班每天利用早课前的时间开展“阅读”活动。即学生一到教室,就去“班级图书角”借阅图书,预备铃响后立即归还。二是午间读。即下午上课前用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阅读。三是课间读。每天下午课外活动安排20分钟时间进行阅读,作为学生阅读的专用时间,老师在这一段时间内不许上课,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阅读书籍,老师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通过阅读措施的完善,学生的阅读热情非常高涨。

3.2 读思结合的习惯。阅读的核心是思维,在阅读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创设安静的环境,留给学生宽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如果阅读时走马观花,不动脑子,你就是读完所有的书,你也不会有所得。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文中人物的对话,达到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共鸣。

3.3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工具书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学会用汉语拼音等两种查字典的方法,能根据读写的需要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词典。”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阅读、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通过预习,认真查阅工具书,解决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理解了疑难问题,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就是找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3.4 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做好读书笔记有利于他们对阅读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积累材料,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总之,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方法指导,重视阅读效果,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立足课堂,有机整合促阅读 下一篇: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作文的天宇中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