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心理辅导 提高学生素质

时间:2022-10-19 04:10:07

开展心理辅导 提高学生素质

[摘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环境适应、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适应、个性发展、家庭生活乃至心理危机等因素的出现,不但制约着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危及他们的身心健康。开展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有效地消除心理压力,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向,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已成为当前形势下学校教育的迫切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如集体辅导、个别辅导、学习指导等,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心理辅导;学习策略;学生素质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人是心理与生理的结合体,心理保健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社会结构与状况的急剧变化,各种不同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必然渗透到学校生活中,给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造成影响。开展心理辅导与教育主要意在解决学校育人任务中基础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家庭与社会。心理辅导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有助于道德教育深入人心。在校园环境中,学习是学生的一项主要活动,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表现在学习过程之中。

每年新生入学时,我们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引起焦虑情绪。有的学生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是班级里的优等生,在新的集体中,由于这类优秀生人数较多,一部分学生往往因得不到教师和学校的重视而产生程度不同的失落感,影响与新成员的相处和自己的进取心。这种因对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的情绪紧张与焦虑还表现在入学之后,教师授课方式的改变(小升初后学科增加,教师授课方式也随之改变)也使部分学生在上课时产生紧张感,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对学习失去信心。

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因学习方法问题无法获得合理的解决而产生程度不一的心理障碍,心情常处于紧张、焦虑和不愉快的状态之中。有的学生因此而出现退缩行为(如放弃某一学科的学习,而转学其他科目),有的学生选择自我封闭(如有意回避教师与同学),有的学生则流露出自卑情绪,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等等。

因此,教师应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知识,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志和进取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集体辅导

集体辅导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有代表性的心理障碍问题而进行的辅导。一方面要通过集体辅导了解学生羞愧心理与自信心问题的严重程度,以便对“症”下药,有效治疗。笔者利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由Cheek和Buss制定的羞怯量表和Paui制定的演讲者信心的自评量表对全班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第一份量表中,羞怯程度值超过平均数(最低值13,最高值65,平均值26)的学生人数达到总数的90%以上,有66%的学生演讲的信心偏低。我在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学生羞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环境改变,担心自己在同学、教师心目中形象不佳,不习惯接触别人的目光,缺乏在公共场合讲话的体验,以及少数人由于遗传原因所导致等。自信心低的学生归因主要有未能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容易将己之短与人之长加以比较,有过较多的失败经历,意志力较薄弱等。针对这些原因,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历史上有成就者的传记,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李时珍、爱迪生、法拉第等人的传记。还要鼓励学生写日记,将自己的优点列出,回忆以前成功的经历,从中汲取经验。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在公开场合活动的机会,如让羞怯感强、自信心弱的学生担任班级活动的主持人或在课堂上多发言、扮演角色等。另一方面是要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师生认识到,教学是人际交往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双边、多边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的学才能产生积极效果。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将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评价的处理纳入新观念的框架之中。通过学习活动,逐步消除旧的教学观给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建立起新的、有效的学习模式。

2.个别辅导

由于个体心理障碍成因的多样性和障碍性,使个别辅导与教育的方式得到广泛的应用。个别辅导具有针对性强、保密性和可控性明显等特点,有利于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也使教师能够深入地帮助学生,通过将心比心的坦诚交流,指出学生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学习更有劲头。

一些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往往是最直接的。根据我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教育这些学生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作为教师在情绪上不能有太过激烈的反应,因为这类学生往往最不怕的就是老师的羞辱和训斥,对此他们领教得实在太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被肯定、被尊重的愿望,问题学生也不例外。在教育过程中,要主动挖掘问题学生的优点,从鼓励入手,逐步深入地进行引导。其次,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每一位学生的第一位老师。问题学生的转化当然离不开家庭的配合。问题学生的家长有的为了生活而奔波,很少关心过问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的望子成龙,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盲目施压;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不当的言行视而不见等等。作为老师,要主动及时地与问题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正确的教育引导方式,携手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再次,在教育问题学生时,要选准时机和角度,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怎样去说,都要事先想周详,不要毫无准备,不痛不痒,泛泛而谈。否则,不仅不能对学生的心理防线有所触动,反而会让学生轻视教师,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最后,当问题学生有进步时,要发自内心真诚地祝贺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变,努力发掘他们被遗忘的闪光之处,让他们的优点熠熠生辉。

3.学习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一直以来教育理论普遍重视的课题,也是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造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有研究人员对我国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过调查与统计,发现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因未能正确地运用学习方法而导致学无成效。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讲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法指导,还可以着重在指导学生在选用学习策略方面下功夫。除了应对行为与心理策略进行辅导外,还应对如何运用组织策略、获取信息策略等进行逐一的介绍。例如,在学习每一部分的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学习分析教材的重点、找出学习的难点、明确学习方法与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且有利于教师从学生的活动中判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为因材施教提供根据。

C上所述,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是与现代教育学强调的教学双方的相互作用,兼及态度、技能与知识的增长要求相接近的,这一工作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自我意识强,不喜欢盛气凌人的说教,愿意与教师平等地对话。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是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学生,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了解学生。”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对自己多一份亲近、敬爱与信任,就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教师平等的关注与关怀,以此照亮他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韦钰.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吴海银.加强心理辅导,优化小学生心理素质[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5,(1).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回归的实践 下一篇: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