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时间:2022-10-19 04:01:53

数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即“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实效性,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热情

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之间架起桥梁,使学生在特定的“境”中产生积极的“情”。

教学片断之一:

师:小明有一个蛋糕吃了它的1/4,小红也有一个同样大小的蛋糕,她想比小明多吃一点,小红应吃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

生:2/4、3/4、1/2、1/3……。

师:对吗?你们有没有办法说服别人。请大家选择一个或两个分数与1/4进行比较,可以借助材料袋中的材料(有纸片、线段图、线团等)来说明。先在小组中交流,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

在汇报中有一个学生分别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说:我发现了1/4大于1/2,因为这个长方形的1/4比小正方形的1/2大。

师:其它同学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不停地争论,各说各的道理。

师:1大还是2大。

生:当然是2大。

师:1元大还是2角大?

生:1元大。

师:为什么?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很高兴地说):比较时单位要统一。

……

陶行知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片断中我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去寻找答案,并提出“你们有没有办法说服别人?”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参与的积极性。

2.关注生成问题,产生思维碰撞

新的教学越来越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我们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注意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断之二:

如教《圆的认识》时,当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圆,并会用圆规画圆,如果不用圆规,你能画一个圆吗?

生1:用手夹着两支笔,一支扎在纸上,另一支在纸上用手旋转一周就可以了。

师:如果体育老师让你们在操场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圆,应该怎么办?

生2:两人拉紧一根绳子,一人站在那里做圆心,另一人旋转一圈。

生3:老师,不用两人,我一人就行,我站在操场上用竹竿扫一圈就成了。

在这个片段中,我没有止步于教材,而是将教材的要求视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点,通过层层设问,激发了学生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学生将已有的画圆方法与新的情境相沟通,通过集体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新的画圆的方法。

3.鼓励学生质疑,激励求异思维

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推动他们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诱发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片断之三:

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圆有半径、直径,教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的?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一个学生交流发现对折后折痕相交于一点,说这个点就是圆的中心点。这时教师说针对刚才这个同学的回答,你有没有问题要问?这时另一个学生提问:你是怎样知道这是圆心的?这样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又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圆的知识。学生在小组内通过折一折、量一量后,有的学生说可以把一个圆形纸片对折、对折,对折多次就可以看出这些折痕都能重合并且都相交于这个点所以说这是圆心;另一学生说,可以用直尺量一量从这个点到圆边上的距离都相等,可以确定这个点就是圆心。

这个片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质疑的问题情境,学生在问题的铺设下进行探究学习新知识。

在“做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探究、发现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帮助,更不是代替。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究时,要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自去动手、动脑、动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和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融为一体。

4.夯实基础知识,掌握思维方法

要培养学生灵活的头脑和多变的思维,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一些数学思想,掌握一些思考问题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如果学生能够点面结合、立体交叉,灵活运用知识,则有利于掌握知识和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和解决新问题。如在《圆的认识》中,学生认识了圆各部分的名称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有没有新的发现,一个学生说d=2r或者r=d/2,教师追问学生是怎样知道的?学生说是看书得到的。我并不急于表态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而是让学生动手验证一下,经过学生的操作学习,发现了如果只说d=2r或者r=d/2时不对的,要加上同一个圆或者是等圆里。这种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不但知其然并且还会探究知其所以然。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是学好数学的动力与源泉。在借鉴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以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构建“教学做合一”的活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有价值问题的牵引下,进行着正确或错误的尝试,经历着新鲜和刺激的体验,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新时代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书用活”,让他们自己拿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上一篇:如何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声乐教学曲目选择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