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思想比较研究

时间:2022-10-19 03:54:06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思想比较研究

摘 要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思想的形成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尽管不同,但还是存在着相当程度上的惊人共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山鼻祖的卢卡奇,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尚未问世的前十年,提出了在十年后人们难以置信的与马克思异化理论高度接近的物化思想,这为他博得了世界范围内的美誉。但是批评家们也一度提出了诸多质疑,诸如卢卡奇对于物化、异化以及对象化的理解与把握问题、物化产生的原因以及物化消灭途径的唯心主义倾向等问题。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应该清晰地看到,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确在二十世纪的哲学研究中占据着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在继承批判的立场上展开分析与思考,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理论素养。

关键词 理化理论 物化思想 马克思 卢卡奇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第一,马克思与卢卡奇关于物化、异化、对象化的不同界定与理解。马克思认为,对象化是人作为主体的人对于客观世界的物质改造,这是对于人的自由自觉劳动的积极确定,人的主体性体现就是人的自由自觉劳动,可以说,离开了对象化,就不会存在异化,异化是以对象化为基础的人的主体地位在劳动中普遍丧失的尴尬境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并且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表述,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劳动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不是劳动本身所具有的根本性质。劳动所生产的对象,或者说,生产对象所体现的人的力量理应是被加以肯定的积极因素。劳动,就其本身来看,具有个体意义和社会意义,只有当劳动对于个体和社会来讲都是对人的主体具有肯定的意义。那么,人的劳动的社会意义与个体意义才会达到同质性契合,反之,就会走向异质性层面。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由简单的同质性劳动到发达的同质性劳动需要长期的异质性劳动作为过渡,时刻不能在理论与现实中极端化发展是我们必要警醒的关键。另一方面,异己的存在物的劳动本身就是劳动实现的对象化。劳动的对象化不受人的控制和支配反过来控制和支配人本身,表面上看,这是劳动的异质性体现,恰恰相反,这是人与劳动或者说人的劳动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的异质性发展,联结劳动的人与劳动产品的已经不是人的自由自觉或者人的基本需求,而是一种人所不能控制和摆脱的力量在起着支配性作用。对象化的劳动已经走向了异化的劳动而不得不按照异化劳动的要求继续着对象化的劳动,劳动的人也转化为异化劳动的人,失去了自由自觉,得到了控制强迫。正如马克思论述的那样,一旦完成了劳动,工人们会迫不及待地离开那劳动的枷锁,这里,生产苦难的工人正在逐渐取代生产愉悦的工人。卢卡奇对物化的理解是从马克思异化的对象化角度出发,毋庸讳言,他没有区分物化、异化、对象化三者的概念及规定性,但是他的物化的批判维度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质达到了一致性。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思想都是建构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结构之中,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的悲惨命运的反思以及对人的苦难的由来的反思与批判。

第二,马克思和卢卡奇都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作为自己理论来源的现实基础。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建构起点在社会化分工或者私有制,而卢卡奇物化思想则是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与卢卡奇的分歧所在。笔者认为,过分强调两位不同时代与不同理论背景的思想家的理论的高度一致性,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既是不尊重思想家的历史背景,也是不尊重自己所处历史时代的一种误读。从两位思想家的理论逻辑来判断,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异化的观点已经达到了高度的契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异化表现在四个方面:(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2)劳动者同劳动过程的异化。(3)人与自身类本质的异化。(4)人与人的异化。卢卡奇认为,人的物化不仅表现在主观方面,还表现在客观方面。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劳动的人在劳动过程中的物化的客观方面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的前两种表现,而马克思所强调异化的后两种表现就是卢卡奇论述的物化的人的劳动的主观方面。他们都认为,商品本身没有性质上的差异,在论及商品的质的转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商品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的前提和基础,这种质的转化,不仅仅改变了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也改变了人本身,卢卡奇不仅仅看见了马克思所看见的问题,他还发现了商品的质的转变已经渗透到了文化领域。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对于异化或者说物化的消除途径上,卢卡奇确实没有达到马克思的高度。在马克思所生活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广大无产阶级生活极其苦痛,革命主观因素高涨,但是,卢卡奇所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矛盾表面上取得了缓和,无产阶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与改善,相当一部分无产阶级加入到了中产阶级行列,革命情绪低落,甚至出现了反对革命的声音。这就是两位思想家对于现实问题的真切反映,反映在理论关切上,就出现了上述差异。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9.

上一篇:性别角色双性化和性别角色教育 下一篇:海上闸门使用类型及故障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