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与思考

时间:2022-10-18 11:37:56

研究性教学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与思考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病理学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成效、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建议等,总之,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实践技能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dvantages and Thinking of Research Teaching

in Pathology Teaching Practice

SUN Yuhong[1][2], PU Junjie[1], LIU Shuangping[1], LIN Zhenhua[1]

([1]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Yanbian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Yanji, Jilin 133002;

[2] Yanbian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Yanji, Jilin 133002)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pathological studies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problems encountered and solutions recommendations, etc. In short, research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apability.

Key words research teaching; practical skills; innovation ability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新世纪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必然是研究型学习与研究型教学。创建研究型大学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在各学科各领域开展研究型教学,使高校学生适应研究性学习方式,这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根据本校向研究型大学迈进的要求,以及医学院基础医学中病理学课程的特点,我们认为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型教学,需要坚持下列教学理念:首先是坚持“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基础知识教授与掌握,强化医学病理学概念,激发病理学创新研究精神:第二是坚持“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相结合,提高医学本科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三是坚持相关课程的整合,形成系列化的基础医学完整教学体系,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第四是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结合,课内通过教师的教学启发、引导,课外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方式提倡科学研究,为优秀的医学本科学生尽早进入科研课题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笔者所在的研究型学习病理学教学研三合一体创新团队,组成成员有指导教授、专业教师、博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在进行医学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到,医学教育是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要求均较高,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视教育体系。近年来,团队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基于原有的教学理念,增加新的教育思想,积极探索新的医学病理学教学新模式,并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以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大学生中开展此类研究性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对任课教师科学研究和教学理念的综合和延伸,作为学生参与医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开展医学生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以教师与学生互动模式为主的病理学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医学生的病理诊断技能、科研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医学素质教育为目的,立足医学本科生所学知识,从实际背景和科学问题出发,设立医学情境,在指导教师教育引导下,确定实际病理学问题,通过观察、实践、分析、归纳、论证等方式进行学习。病理学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其开展打破了以往病理学教学中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以病理学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具有根据专业所需,夯实基础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义。

2 开展大学生病理学研究型教学的目的

病理研究性教学主要以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病理学教学作为亮点。本科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医学院对于大学生研究性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本院其他学科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课程数目也逐渐增多。本届学生反映在研究性教学与实践中有机会积极思考、认真操作,取得良好的病理学研究成果并可以在本科阶段发表相关科研或研究文章。开展大学生病理学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即是让医学本科生在此过程中掌握病理学基础知识,熟悉临床病理操作技能,了解病理学分子层面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技术手段,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在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并为医学本科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的学习平台。

3 开展研究性教学时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学术深度

教学内容中的学术深度是指基本教学内容深层次的内涵。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①

(1)从病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医学病理学学课程中的一些概念、原理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病理学更深的层次上理解这些内容,就有可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医学学习中拓展性地灵活应用这些概念、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医学实际问题。例如在总论的血液循环障碍一章中,涉及到“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分子机制”这样的病理学内容,看似是十分基础的理论,但前瞻性地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引用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合西方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于亚洲人群,但中国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具有年轻化和普遍化等趋势的实际问题,这一基础病理理论就开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耳目一新,而且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2)从病理学实际病例分析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 病理学与外科学,尤其是术后诊断密切相关。病理学的一些概念、机制讲授起来有时会枯燥无味,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情况便可看出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教师在讲解较为枯燥内容时应当注意引进相关的疾病的病理实例,授课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例如炎症细胞的形态时,研究性教学法教师首先通过炎症细胞在血液中运行、附壁、游出并向炎症发生部位趋化运动的视频引导同学掌握炎症细胞的分类和形态,分析炎症发生的基本机制。这样做就可以使得这些枯燥的概念变成了形象的影像资料,并从动态的角度使学生了解炎症的作用机制,从医学病理学实际的发病机制层面上加深了这些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

(3)从临床上的病理医疗事故病例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大多数病理学诊断事故导致的医疗事故都对患者造成不可逆性的损伤。这些事故的原因都包含多方面因素。手术标本部位、临床资料的完备程度、医患沟通、病理标本制作、诊断医生的知识等等密切相关。在病理学教学中引入这样的医疗事故真实案例进行病理教学,在学生中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例如,在呼吸系统教学中,肺部炎性假瘤的诊断非常重要,无论从影像学还是冰冻切片病理学等方面,炎性假瘤都必须和肺癌相鉴别。临床上对于炎性假瘤诊断的病理误诊率较高,在某医院手术过程中,冰冻切片送诊时,由于病患的占位病变影像学资料及血液标志物等均倾向提示占位病变为肺癌,在病理医师根据术中冰冻切片诊断其为肺癌后,外科医生对该病患进行了肺叶切除术。但在术后病理石蜡标本的会诊中,术中冰冻切片诊断被判为误诊,该病患的疾病其实为炎性假瘤。这种术中误诊具有一定的不可规避性,主要由于冰冻切片的细胞形态会发生变化,需要病理医生具有极强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才能准确诊断。这种负面病例研究性教育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医德教育、人文关怀等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从学科发展历史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与病理学学科发展与沿革过程的内容,适当引入教学内容相关的病理学发展史以及著名病理学科学家的故事,例如在讲解宫颈癌病理变化的时候,介绍HPV与宫颈癌的关系,并以主题报告的形式讲解HPV病毒与宫颈癌关系发现者,也是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祖尔豪森教授的生平事迹及科研成果,这样的相关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

(5)通过医学科学实验提高研究性教学的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性教学的病理学团队教师均具有较好的科研履历,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并承担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病理学教学内容和自身科研内容相结合,使病理学知识常常出于最新状态,并紧密与科学前沿结合。部分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与指导教师团队科研课题的一部分,但应当避免参与项目过大、过难。研究性教学可以作为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组成部分来设立,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科学实验计划项目要强调本科生的科学研究内容与医学病理学具有相关性,学生的实验要注意自主性、实验操作独立性、遇到科学问题时解决方法的实践性和协作性,应遵循“兴趣驱动、自主试验、重在过程”的原则。

4 实施病理学研究性教学获得的成效

4.1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2l世纪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的核心是培养和造就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研究性教学可以发现并顺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这也是培养起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础。研究性教学把大学教育视为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充分重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偏向,以此为教学发展的前提要求。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通过课内教授、课外沟通、实验实践及病理诊断实例,因材施教,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兴趣课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以此熟练掌握病理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进而提高整体医学教育水平。

4.2 师生互动式研究性教学可以转变师生的教学理念

在病理学研究性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理念发生转变。教师从原本的照本宣科,多年不变的教学概念中转变思想,废弃了极少改动的教学课件,重新评估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意义。病理学教师不但要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格魅力,还是对自己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综合考量。在完成一次完整的研究性教学后,教师均感觉完全改变了呆板的教学模式,大大提升教学兴趣,获得成就感;而学生也从原本的被动接受知识、应付考试等学习方法中转变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乐趣和前沿知识,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师生一起探索知识,这样做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使师生关系更为紧密。

总之,大学生研究性教学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提升团队精神,在今后的医学高等教育中应适当推广,不断完善,加快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进程。

*通讯作者:林贞花

注释

① 范钦珊,陈建平,唐静静,等.研究型大学需要研究型教学.中国大学教学,2009(11):8-12.

② 陈效兰,张岩.师生互动式研究型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教育探索,2008(10):35-39.

上一篇: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何花落浙江 下一篇: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