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对策

时间:2022-03-17 03:07:00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对策

摘 要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作为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劳务大量输入衍生的产物,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在探讨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从政府、学校、家庭三方提出对策,以期帮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极应对心理不适与失衡。

关键词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

in Mental Health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 Yan, SHAO Feixue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Abstract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have aroused so wide concern among the public that no one can deny that we take some actions to promote their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which is of much help to our harmonious society. Taking into account all the factors for the question, this article give some solutions in terms of government, school and family in order to get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out of the psychological dilemmas.

Key words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mental health

0 概述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从农村到城市,既有别于农村孩子,又有别于城市儿童,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内心都经历了一个起落的过程。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身心正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对于外界事物的转换更加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干扰。通过心理的冲击反映到行为的失范,长此以往,又会反作用于心理,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缺失,从而更容易发生严重的缺陷和偏差。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随迁子女的心理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心理健康问题仍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难以消除的自卑感与失范行为多发两个方面。

1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凸显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体现在:(1)社交方面处于被动。在与城市学生的交往中,随迁子女的自卑感与被动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随迁子女认为自身的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不愿意与城市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往。虽然调查数据显示接近30%的随迁子女都有城市身份的朋友,但是访谈发现许多随迁子女在与城市学生的交往中心理压力偏大,敏感程度偏高,在某些方面过于小心谨慎,以免遭到城市学生的耻笑。因此,较多随迁子女的交往大多仍局限在随迁子女群体之间,试图在同样遭遇的群体中寻找慰藉,与城市学生只限于浅层次的交往。与城市学生良往的缺乏,使得随迁子女很难在新环境中培养开朗的性格、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无法拥有广泛的交际圈。消极影响进而反作用到心理与学习上,形成恶性循环,使随迁子女的社交被动处境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自卑心理难以克服。(2)敏感不自信,自我评价偏低。基于对自我身份认知的不明朗以及对家庭条件的不自信,随迁子女对自身的评价也呈现出偏低的态势。有老师表示成绩较好的随迁子女学生在许多方面过于谦虚,不够自信,较之城市学生,他们争取展现自我的机会的积极程度偏低。同时,有些心理过于敏感的随迁子女学生会将老师善意的批评和同学的玩笑理解为对其的讽刺嘲笑,从而对周围的同学与老师产生敌意,走进心理困扰的怪圈。

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地位使得随迁子女在主观幸福感、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都与当地学生有一定的差异。随之产生的失范行为较之城市学生也较多,发生的前提与原因主要凸显在两个大方面上:客观环境造就下的体现与学生自发的主观体现。

客观环境造就下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性格呈现孤僻内向。调查发现,对孩子的物质满足与安全是近乎50%以上的父母重点关心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成为这些家庭普遍存在的真实写照。孩子的诉求,得不到父母的倾听,新环境下的抑郁、烦闷无法通过与父辈的谈话得到劝导和解决,与父母心理上距离感的拉大,孤独等负面情感开始产生,从而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产生慌乱,对于挫折等问题,带给随迁子女学生的打击被放大,心理承受能力较之未到城市之前更加脆弱。同时,社会媒体的过分炒作、宣传也使他们产生一定的被歧视感,内向的性格逐步塑成;(2)学习上多敷衍了事,遇事心浮气躁。进城务工人员工作以及住所的不稳定性易导致其子女受教育的不连续性,频繁的转学使他们很难拥有固定的学习环境,不断地适应新的社交环境逐渐造成他们对学习的厌倦与回避心理,正常有序的学习生活难以展开。城市新环境下的学习逆境给他们的日常学习带来了多方面压力,包括考试内容、考试成绩、成绩变化和考试发挥等。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近25%的随迁子女表示,因为看到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不高,依旧可以出外打工挣钱,所以认为不上学一样可以挣钱,这种观念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开始不端正,学习心态更加浮躁,对学习兴趣缺缺、敷衍了事,学习无用论的思想在这些学生中普遍传开。进而导致了他们消极生活态度的产生,若不加以及时引导,他们很可能会因此陷入“坏孩子”的深渊无法自拔。

学生自发失范的体现则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物质的需求更加急切,攀比心渐长,嫉妒等失衡心理普遍存在。从农村转入城市,物质上对随迁子女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正值青春期的学生,对于自身的外表美更加看重,有些甚至不仅局限于外表的衣饰,文具、饮食、随身电子产品、配饰等也成为这一时期学生间攀比的对象。而这一类群体大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其有众多额外的物质请求,在加剧孩子与父母因为物质能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家庭矛盾后,更会引起学生的自卑感或者仇视行动,甚至出现因为嫉妒等原因发生的偷盗行为。一方面是爱美期的虚荣心得不到有效缓解和引导,一方面是攀比心等失衡心理丛生,这两种情况都会误导青春期随迁子女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使之产生心理与行为的失范。

(2)突发性校园暴力增多,青春期不当问题凸显。调查发现,少部分随迁子女在学校有打架斗殴、酗酒惹事、聚众参与社会不良活动等暴力行为。伴随男女两性身体形态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随迁子女的独立意识、性意识和性情感开始萌发,他们渴望与异往,希望了解性知识,但又唯恐被别人发现或讥嘲。

2 关于解决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设想与对策

(1)政府应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真正消除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差距,完善针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制度,从根本上消除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心理自卑感。由户籍差异造成的政策性的歧视使随迁子女产生一种孤立感、被剥离感、自卑感与不信任感,从而在心理上抵制、排斥城市中的生活及群体,造成孤独自卑与人格障碍,归属感与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目前,我国各省市都出台了针对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相关政策,使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如从2004年开始,西安市明确要求:各公办小学、初中按照“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在容量许可的条件下,无条件接受学区内有暂住证明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除了每学期开学时检查入学情况,教育部门还对日常教育进行跟踪管理,保证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当地学生相同的公平教育等等。但是这一系列的规定只是方便了随迁子女的入学,并没有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与户籍问题带给他们的不公平与歧视以及他们因尴尬身份而产生的自卑感。因此,各级政府应着力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加强务工人员生活聚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安全隐患,为随迁子女及其家人的休闲娱乐活动提供场所保障。

(2)学校要针对随迁子女的教育教学与心理辅导问题建立专门的机制、制定合理的策略,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教师,尤其是直接教育随迁子女的教师应该一视同仁,注意沟通方式,避免偏袒、讽刺、为难随迁子女或任何其他伤害其自尊的行为;尊重和关爱随迁子女,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他们乐于接受老师的帮助。其次,要建立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定期交流平台。学校要注重与家长保持联系与交流,定期开展有效地亲子活动,借助学校平台,增进随迁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举办相对专业的心理健康讲座,并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将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反馈给家长;将家访制度化,通过家访的形式,建立起学校和家庭对随迁子女共同呵护的培养模式。最后要创新生理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使生理教育课程真正达到其教学目的。

(3)随迁子女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从态度与方法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负面评价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父母不能轻率地贬低他们的能力或品质,要多给予赞赏和鼓励。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家长,不能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要转变自身观念,正确面对自己的职业与工作,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克服自卑。另外,要多花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尽可能的多陪伴孩子,减少孩子的孤独感,为孩子在新环境中能够尽早适应,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与氛围。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吴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基于12城市调研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

[2] 殷世东,王守恒.城市流动学生行为失范及其应对策略――基于安徽省阜阳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学术交流,2009(12):238-241.

[3] 杨雄.青春期与性――中国大城市青少年性意识跟踪研究[D].上海大学,2006.1.

[4] 尹书强,马润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困境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1):16-18.

上一篇:运用过程性变式提升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下一篇:微课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