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在地震报道中的独特优势

时间:2022-10-18 10:58:24

广播在地震报道中的独特优势

提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国家进入应急状态。应急报道也随即开始,其间广播发挥了其他媒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拥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在地震初发期,广播的信息传播为整个救灾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对此次报道中广播的独特优势作了浅析,以期更好地发挥广播在应急时期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广播;地震;报道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广播在平时并不算明星媒体,似乎被人们遗忘了,但在这次地震报道中却大展身手,显示出它在非常时期的独特优势,令其他媒体望尘莫及。笔者对广播在报道中信息传播和心理干预上的独特优势进行分析,期望能更有效地扩大和发挥广播在特殊时期的这些优势,更好地协助化解危机。

一、信息传播上的独特优势

(一)及时传播信息,维护社会稳定。地震发生后,灾区电力、道路和通讯中断,与外界失去联系。人们渴望了解灾区情况,灾区人民更急需有关地震和外界的详实信息。这时,只有依靠人民的信使――大众传媒。然而,报纸无法送达,电视光缆中断,网络无电使用,手机、电话也失去信号,唯有广播电波能为人们架起一道空中通途,立即进行应急报道,及时、准确地报道灾情,权威信息,为灾民送去全国人民的关心祝福,告知他们国家的援救行动,满足人们的知,遏制了谣言和小道消息,缓解了人们的焦躁情绪,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危机解决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震后当天下午,一条北京晚上将发生地震的短信被广泛传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下文简称中央台)及时北京市地震局权威消息:北京近期不会发生地震,有效地避免了社会恐慌。地震导致通信中断,亲友无法联系,只能通过广播互报平安。震后,成都市民纷纷通过成都人民广播电台互报平安,电波犹如定心丸,民众波荡的情绪得以稳定。

广播自身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决定了它在地震报道中无可比拟的优势。广播利用电波传递声音信号,以光速传播,是所有媒体中最快的。广播采访设备简单轻便,笔和话筒就可以,便于轻装上阵,利于记者在震后第一时间赶赴一线采访,快速报道。5月17日,中央台记者便到达所有重灾县,新闻内容覆盖所有灾区。广播现场连线、口头报道的方式也有利于快速将地震情况播送出去,时效性强。截至6月13日18:00,中国之声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共连线报道3,540次,凸显了广播新闻迅速的优势。广播的频率覆盖范围广泛,中央台的频率覆盖全国,且全部上卫星传播。此次中国之声抗震救灾直播节目实现全球覆盖,可以将信息送到每一个地方。广播制作播出操作简单、设备简洁、成本低廉、采制环节少,因此反应迅速,节目的编播能快速、灵活地转换进入应急报道状态,进行不间断地专题直播,便于应急。震后不到10分钟,重庆新闻广播便启动了突发新闻事件的应急预案,于14:38打破日常节目编排,推出了地震特别节目,全程直播整个灾情的详细情况,在重庆市媒体中最先向广大听众播发了关于地震的客观报道。四川山区交通不便,广播最适合在那里传播,电波空中传播,不受地震影响,能对灾区不间断地无障碍传播。震后初期,快速传递海量信息让人们及时了解情况成为当务之急,并不需要深度报道,广播传播迅速、内容丰富的优势正好可以发挥到极致,而稍纵即逝、深度不够的劣势却显得不那么重要。这使得广播在地震报道中能够扬长避短,发挥更大作用。此次报道,广播的反应明显快于其他媒体。宜宾人民广播电台震后不到10分钟便了相关消息;中央台记者王亮于5月15日在北川作了各媒体中最早从震中现场发出的报道。充分展现了广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信息传输优势。

广播还可以利用其他传播方式和技术来扩大自己的信息传播效果,如利用短信平台和网络电台。震后中央台网络电台银河台推出了特别报道《汶川紧急救援》;中国之声在节目中播发全国各地的短信息,传递真实情况。广播空中传播,即使本地电台无法工作,也不会影响外地电波的传递,尤其是中央台的卫星广播丝毫不受地震干扰,能实现信息的全面覆盖。而且广播震后复播相对迅速、容易,并可搭建直播车进行播音,通常搭建一辆直播车只需一个多小时,相当快。在其他媒体尚需恢复时,广播不但可以正常播出,还可以临时增加频率,扩大接收范围。中国之声在灾后对四川灾区临时增加了8个广播频率,这是其他媒体无法做到的。广播媒体在此次报道中还充分整合了自身资源,除本台各频率并机联播外,全国多家广播电台还实现联播,扩大了地震报道的声势和影响,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如5月13日凌晨4:00,重庆广播把全台6个频率并机直播,这在重庆广播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央合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四川全省21家市州广播电合推出特别直播《挺起我们的脊梁》,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震时报道要求把讯息传达给最广大的受众,由于广播对受众的文化水平几乎毫无要求,所以受众层次广泛,人数众多,利用广播进行震时应急报道效果明显,这方面也比其他媒体有优势。

(二)普及救灾知识,降低地震伤害。震后,救人是第一要务。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施救,就多一份生存的希望。然而,四川灾区原本就交通不便,再加上地震阻断了通往灾区的仅有的几条道路,别说救援设备,就是空手徒步进入也十分艰难。此时,只有先靠灾民们自救,等待救援。但许多灾民对抗震自救知识知之甚少或根本一无所知,尽快教会他们如何自救十分紧迫。此时,唯一能工作的广播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告人民”的重任,通过电波反复介绍防震抗灾和自救知识,采访专家学者帮助指导灾民最有成效地实施自救,争取了时间,挽救了生命,减少了损失,也为后来的大规模营救打下基础。无论是地震专家还是医务人员,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前方目前只有可能通过广播了解外界信息,灾区人民一定要保持强烈的求生欲望,想尽一切办法自救,并通过电波传授了自救方法。震后成都人民广播电台通过电波反复提醒市民注意安全,并播放各种救生常识。来自新疆的29名游客告诉中央台记者任磊萍,他们是通过中国之声获救的,广播是他们的生命电波。这是对广播、广播人的最高礼赞!

(三)为救援工作提供信息支持。震后,救援行动立即展开。决策是行动的基础,只有科学的决策,才能使救援行动富有成效。准确的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在与灾区联系中断的条件下,广播便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及时、准确地把灾情和民众心态反映给相关部门,作为制定救援决策的依据,保障了救援工作的顺利推进。吕登明说:指挥员要靠多种信息来提供决策参数。收音机作用很大,中国之声信息多,大多来自一线,指挥员爱听,各级指挥和政治机关还组织部队官兵收听。中央台记者的连线报道信息为指挥员提供了及时的决策参数。

广播把政府的应对措施、相关政策等及时向公众,帮助政府将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整合,以更好地支持配合贯彻执行,起到了指挥平台的作用,便于救援工作的统一集中领导,指挥协调,促进前方救灾力量的应急联动。四川交通广播成为全省公安交通、红十字会等抗震救灾相关部门的灾后信息传递平台,每天要接受、播放和转发各类信息上万条。

(四)为其他媒体提供信息。地震报道中由于广播反应灵敏、传播迅速、播出受影响小,使得其信息量相对丰富,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源。QQ之声(http://fm.省略)全程转播中国之声地震特别节目。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美联社、CNN、《联合早报》等均在显要位置转载中国之声播出的内容。不少电视媒体在画面传输困难的情况下,一面反复播放有限的图像资料,一面使用广播信号作为画面解说语言。许多其他媒体记者一边赶赴灾区一边收听中国之声了解灾区情况,以便一到灾区就可以立即投入工作,广播为各媒体形成抗灾报道的合力做出了贡献。

二、心理干预上的独特优势

(一)鼓舞士气,点燃希望。此次地震震级大、范围广、破坏严重,救援人员的营救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广播起到了“鼓动者”的作用,通过电波把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对他们的问候、感谢、期望和鼓励转达给他们,使救援者备受激励,精神振奋,全力以赴。吕登明说:在看不到电视,打不通电话,看不到报刊的日子里,收音机成了他们的精神食粮和心理依赖。

震后灾民身陷困境,信息不通,无家可归,又看不到救援者,难免会产生紧张不安情绪甚至绝望。又是广播及时把全国人民的关心和行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部署报道给灾民,把全国人民的心和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中央台还推出《平安纸条》、《寻亲纸条》栏目,无数爱心和亲情在电波中流动,有声的感动和坚强在灾区传递,使他们的恐惧得以释放,心情得以放松。对于一时无法脱险的灾民,广播更可以起到延续生命的作用。心理能够影响生理,这早为心理学界和医学界所证实。广播一直陪在他们身边,给他们精神力量,让他们坚定生存信念,坚强、坚持,使许多超过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还未被救出的人能活下来,等待救援,创造生命奇迹。这对于在交通不便,救援队伍一时无法到达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意义重大。5月18日12:35,中国之声记者何曼作连线报道:地震中收听中国之声的灾民获救,他们称广播提供的信息让他们受到很大鼓舞。

(二)重建灾民心灵家园。灾民们经受了伤痛,救援者感受到伤痛,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需要对他们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在这方面,广播也有自己的传统优势和经验。早在二战期间,参加战争的各国都把广播当成对敌心理战的重要武器,这说明广播具有影响心理的传播特点。最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是交谈疏导,口语、声音传播这种古老方式使人们熟悉、感到亲切。而广播通过声音传达信息,适合谈话、倾诉和交流,利于交心,心理干预效果显著。许多电台早就开播夜间心灵情感类节目,如中央台的《神州夜航》、《千里共良宵》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牌节目,积累了许多心理干预经验。可以说,广播每天都在进行心理干预,节目主持人相当于半个心理专家。广播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是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

电台还开播心理干预节目,请心理专家、学者进直播间,直接通过电波对灾民进行心理援助,重塑灾民健康心灵。这样一碗“心灵鸡汤”也许比“锦衣美食”更及时,在震后这段特殊时期,灾民心灵家园的重建远比物质家园的重建更重要。5月18日,中央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与你同心――灾后心理援助行动”节目,国内外著名心理专家将通过这套节目为灾区群众提供心理干预等特殊救助。我国心理工作者紧缺,而这次需要直接心理援助的人员大概有60~100万人,一对一地援助显然是不可能的。广播通过电波把专家们的心理辅导传达给众多的灾民,形成一对多辅导,有效缓解了救援压力,放大了心理干预的影响和效果,并通过电波号召更多的心理工作者加入援助队伍,得到了积极响应,促进了心理救援工作的展开。

三、总结

(一)广播的现实生存空间。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广播逐渐弱于电视,甚至有人断言广播将被电视取代。但这次广播用行动为自己正名,显示出便于应急的特点,发挥了巨大作用。此次报道使广播的收听率提高,影响力、公信力上升,广告量增加;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广播的作用,给予支持,这都有利于广播自身的改革发展。任何媒体的优劣势都是历史的、相对的,广播仍有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有其独特优势,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国家应重视广播应急报道机制建设。应急报道是应急系统的关键环节,决定着应急行动的成败。事实证明,这次救灾中广播起了关键作用。李长春高度评价广播在重大灾害情况下,其作用不可替代。危机发生后,广播能先于政府传播信息,能先于救援队伍指导救灾,所以广播在国家应急体系中不可或缺。国家应予以重视,将其纳入应急体系,建立健全广播应急报道机制,使其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日本地震频发,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广播的震时应急作用,收音机被作为抗震必备品。我们应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让广播成为我们的应急帮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上一篇:借款利息的税收筹划 下一篇: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