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模块线索分析

时间:2022-10-18 10:58:14

高中政治必修模块线索分析

必修1《经济生活》

线索一、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线索归纳:1.货币的本质和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问题: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纸币的发行规律和效果(内)――外汇汇率(外)――如何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内、外)。

2.商品的价格问题:价格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价格变动的规律(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价格变动的影响――为什么要保持物价稳定――如何保持物价稳定。

分析: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人们需要进行商品交换。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再到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上充当等价物时,货币就产生了。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的形式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的过程。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商品交换跨越了国界,这就需要用外汇进行结算。不同货币之间要按照一定的汇率进行兑换,因此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交换必须遵循价值规律。价格变动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深刻的影响。

线索二、消费的作用、水平、类型和消费观

线索归纳:1.消费问题: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消费类型――消费结构。

2.理性对待消费问题: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如何提高消费水平。

分析:消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它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因素,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是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居民的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在我国,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消费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在生活中,居民的消费受各种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有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线索三、生产、劳动与经营

线索归纳:1.发展生产问题:为什么要发展生产(生产决定消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解决;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如何发展生产力(基本经济制度;发展主体的要求;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

2.劳动与就业问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就业的意义(对国家、对个人)――如何实现就业(国家、企业和个人角度)。

3.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问题:企业的地位――组织形式――企业经营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国际化经营能力。

4.投资理财方式的选择问题:投资渠道的拓宽――不同投资理财方式的特点和要求――选择投资理财方式的原则。

分析:生产决定消费,人们所消费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是通过生产来提供的。要满足消费,必须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经济制度下进行的,发展生产离不开制度保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离不开生产的主体――企业和劳动者。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经营;要重视经营和发展;要尊重劳动,解决好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党和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自主创业。居民投资理财的方式主要有储蓄存款及购买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等。选择投资理财方式时,要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

线索四、参与分配的主体――个人和国家

线索归纳:1.个人收入的分配问题:生产决定分配(原理)――按劳分配为主体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兼顾效率与公平。

2.国家收入分配问题: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改善民生、资源合理配置、经济平稳运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税收(本质、特征、作用、税种、依法纳税)――财政支出(用途)――财政收支关系。

分析:在我国,分配问题主要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和国家收入的分配。现阶段,我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必须体现社会公平,这需要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等方面采取措施。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为了能够顺利地履行各项职能,国家必须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国家通过财政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发展经济和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来提高财政收入。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的特征。目前在我国,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税收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公民要树立纳税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

线索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线索归纳:1.国内市场:市场经济的优点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原因和手段――市场秩序――围绕主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利大于弊)――世界贸易组织――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分析:1.制度环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市场有效配置资源需要良好的市场秩序,而单纯的市场调节有其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会引起市场秩序混乱,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收入差距过大,因而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下进行的。将市场经济的长处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保证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从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优势。

2.国内社会环境: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总体小康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的新阶段,同时,长期片面强调发展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外部环境: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深化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本国经济。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我国既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必修2《政治生活》

线索一、树立公民意识

线索归纳:1.人民民主: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的本质、特点――必须坚持人民民主――如何坚持人民民主。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的内容――公民行使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义务应遵循的原则。

3.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坚持的原则(怎样参与政治生活)――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序的政治参与。

分析:我国公民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人民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应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都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线索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线索归纳:政府的性质――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和作用――政府的责任――公民向政府求助的主要途径――依法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重要性――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树立政府威信。

分析:人民需要一个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有权威的政府。政府要正确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要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做到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实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政府的威信,打造便民、利民的政府。

线索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线索归纳: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人民代表―一人民代表大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2.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方式的不断完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势――宗教政策。

4.基层民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分析:从政治制度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以及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看,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等国家权力。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体现出无比的优越性。

从政党制度看,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性质、宗旨和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要坚持并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这一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充分行使职能,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从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看,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为此,必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权,充分发挥该制度在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优越性。另外,还要实行自由政策,保障公民的自由。

从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看,要坚持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利,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和核心,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依法治国为基本方略,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

线索四、当代国际社会

线索归纳:国家及其在国际社会的权利与义务――国际组织的类型及其作用――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

分析:本专题有两条主线:一是我国的外交行为,即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活动。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对外活动中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捍卫我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支持按联合国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二是我国对外活动的背景和依据。国际社会的主体和国际关系,包括国家的构成要素、国家的权利与义务、国际组织、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等;当今世界的形势,包括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国际竞争的实质、建立国际新秩序等。

必修3《文化生活》

线索一、以文化的作用为线

线索归纳: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方式――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分析:社会生活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丰富的形式。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要将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化的作用还表现在个人的成长中。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线索二、以文化的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为线

线索归纳:文化的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途径。

分析: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要求我们实现文化的发展。

实现文化发展在横向上需要进行文化交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发展民族文化和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我们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传播需要借助于一定的途径和手段,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实现文化发展,在纵向上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今天,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个人仍然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同时,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多方面把握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的错误倾向,坚持正确方向;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线索三、以中华文化的特征和民族精神为线

线索归纳: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分析:中华文化曾经走过辉煌的历程,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因为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线索四、以先进文化和文化建设为线

线索归纳:文化建设:什么是大众文化――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文化市场的发展,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也引发了令人担忧的现象,这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面对人们在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呈现出的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我们要发展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生活中,还存在着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我们要弘扬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我们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我们要更加努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必修4《生活与哲学》

线索一、辩证的唯物论(以世界的本质为主线)

线索归纳: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运动和静止相统一――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我们要遵循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意识的作用。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

线索二、认识论(以世界的可知性为主线)

线索归纳: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检验和发展――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分析: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由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和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线索三、唯物辩证法(以世界的状态为线)

线索归纳: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世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辩证的否定观与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分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特点,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具有量变、质变两种不同的状态,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点,我们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作为世界观,辩证法昭示我们,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辩证法要求我们以批判的、革命的精神看待世界。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的否定观,有助于我们自觉树立创新意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反对形而上学,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线索四、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线

线索归纳:唯物史观:社会本质――社会动力――社会规律――社会趋势――社会主体(人民群众)。

分析:在社会历史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中最根本、最主要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人民群众通过实践不断地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断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线索五、以人的价值为线

线索归纳:什么是价值、价值观――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的作用)――应作出怎样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分析: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具体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而且因人而异。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两个标准:一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人需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上一篇: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下一篇: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教育宣传与舆论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