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为生存而抗争

时间:2022-10-18 07:04:23

“儿童圆桌会议”是ABC电视台的一档脱口秀节目,形式是模仿政治家们圆桌会议的形式,让4名儿童和主持人吉米.基梅尔一起讨论美国国内热点新闻和国家大事,带有一定调侃和搞笑性质,此前也曾引起过争议。

16日的这档节目,辩论主题,是不久前刚刚造成美国政府非要害部门停摆16天的“债务悬崖”问题,这也是当时美国社会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谈及“如何偿还美国最大海外债主中国债务”时,一个金发男孩语出惊人,称“跑到地球另一端,把中国人都杀死”,而另一个女孩则主张“建一道高墙让中国人没办法来讨债”,对此主持人基梅尔不但未加阻止,反倒称赞“是个有趣的点子”,并沿着这一方向继续“探讨”数分钟之久。

节目当天便在ABC网站上传,次日又在电视台播出,几乎立即引发美国华裔、亚裔的普遍不满。

许多华裔、亚裔,其他少数族裔,甚至美国白人指出,主持人在听到那个男孩说出“杀死所有中国人”话时,给予“这是个有趣想法”和“让我们来更深入地讨论这个话题”的鼓励性言论,这让许多观众感到深深不安,因为这仿佛是在兴致勃勃地讨论种族主义、甚至种族灭绝话题。不少反对者认为,童言无忌,小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本不该苛责,但让未成年人产生如此荒谬想法本身的社会根源值得深思,而主持人基梅尔是理应明辨是非的成年人,现场不予以及时阻止、纠正是不负责任的,ABC作为节目制作、播出方,任由这样“政治不正确”的节目上传、播出,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美国华裔的抗议 和ABC的回应

节目播出后,北美华裔立即作出强烈反应,“网上白宫”很快出现一份请愿书,请愿书将“儿童圆桌会议”里这种言论和纳粹德国在犹太人大屠杀时所用的词语相提并论,并呼吁“立即删除节目,并发出正式道歉”,请愿书发起者计划在11月18日前凑集10万签名,促使白宫介入调查。

许多不同背景、身份的美国华裔开始相互串联,发起一系列抗议、请愿活动,并力图争取华裔名人、华人组织领袖的响应。他们的行动得到笑星黄西、华裔议员赵美心等人的同情和支持,黄西成为倡议华裔团结抗争的积极分子,而华裔议员赵美心、孟昭文和日裔议员迈克尔.本田则在10月28日联名公开信,谴责“杀光中国人”节目“增加美国文化狭隘性、增加排斥外国人行为”,指出“杀死十几亿中国人可一点也不好笑”。本田还指责基梅尔“种族仇恨内容的节目并不逗趣,任其发展只能促进社会偏见的形成和加剧”。

对此,基梅尔和ABC曾在10月底几度致歉,但辩称“并无恶意”、“意在增加节目趣味性”,称华裔对节目“理解有误”,将自己的责任局限在“沟通不足”上。ABC虽表示,18日就在网站上删除了节目,但最初实际上仅仅删除了链接图标,而节目链接本身仍然是有效的,也就是说,节目并未真正删除,只是被藏到了后台。ABC最初的道歉仅针对亚裔政治组织“80-20促进会(80-20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且仅仅承诺“尽可能降低节目传播范围”,这令大多数参与抗议的美国华裔感到不满。

11月9日,全美27座城市的华裔同时发起针对ABC驻在机构的抗议示威,抗议华裔组织、个人成立了“抗议行动委员会”协调各地抗议活动,不少华裔聚居城市,抗议规模达到千人以上。

当地时间11月10日,ABC公开道歉声明,表示“这个片段是错误的,根本就不应被播出”,承诺加强审查,杜绝类似事件,同时承诺永久清除“问题节目”内容,并永久取消“儿童圆桌会议”环节。

对此,一些参与示威抗议的华裔组织、个人认为“不令人满意”,理由是ABC和基梅尔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推诿拖沓,道歉声明难产、迟到,个别抗议组织者,如洛杉矶华裔律师刘龙珠等认为,应该继续追究ABC和基梅尔本人的法律责任,但大多数抗议的组织者、参与者认为,结果虽不致百分百满意,但“可以也应该接受”。

华裔为切身利益而斗争

必须指出,尽管争议性节目只有“儿童圆桌会议”一个,争议内容也是同样的一段话、及主持人和电视台对这段话的态度,但国内中国人和美国华裔所抗议的,其实是两码事。

在大陆同胞眼中,节目中讨论的是美国欠中国国债问题,债主是“中国人”,他们要抗议的“辱华”,是“侮辱中国人”;而在美国华裔而言,其积极参与抗议的原因,则正如笑星黄西所言,系“让自己和下一代生活在一个对华人理解和尊重的社会里”,这个“社会”指的是美国社会,“华人”指的是在美国社会定居的华裔美国公民和居民。

尽管脱口秀节目本身,针对的确实是“中国人”,但绝大多数作出强烈反应的美国华裔,其抗争动机和目的,并非为大洋彼岸的同胞打抱不平,或为宏观意义上的“广大华人”争个说法,而是非常具体、现实的为为自己和将在美国生活、成长的子孙后代之生活、地位和尊严起而鼓呼。也就是说,他们所抗议的“辱华”,是“侮辱华裔”,或更确切说,是对生活在美国社会的华裔公民、居民缺乏尊重,让他们感到不安。

这绝非偶然或矫情,而是北美华裔惩于自身在北美生存的历史和现状,而做出的自保性反应。

尽管华裔在美国已占到人口比例的1%以上,且长久以来,为争取更好的生活,他们刻苦学习,辛勤工作,奉公守法,勤俭操劳,他们为了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不惜舍弃一些特有的风俗、习惯,甚至语言,惟恐被另眼相看。

但旅美华裔在历史上却曾遭遇不公平对待,甚至在二战前,是唯一被许多美国城市用法律形式加以限制、歧视的少数族裔。如今这些歧视性法律、法规虽已消失,但为此负责、道歉的城市却如凤毛麟角。时至今日,一方面,作为个体,许多旅美华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另一方面,作为族群,华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能量,所发出的声响,和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是不相称的,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时常感到有形无形的歧视,“玻璃天花板”则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历史和现实的教训,让许多旅美华裔对有意无意的辱华言行感同身受,警惕敏感,并逐渐学会抗争和反击。

正因为大多数参与抗争的美国华裔,其诉求本身,主要是基于本土、自身和旅美华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的诉求,也主要针对当地政府、社区、传媒和公众,组织27城市联合抗争的华人团体特别建议,参加抗争者统一打美国旗,使用英文标语,道理也正在于此。同一个ABC事件,旅美华人、其它海外华人,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华人,利益不同,观感各异,在大陆同胞眼中,ABC事件是“美国人与中国人”的事,而在大多数参与抗争的美国华裔心中,这是“这一群美国人和那一群美国人”,即美国华裔和非华裔之间的事。

不难看出,国内媒体、评论员和公众,在看待北美华人抗议时,存在一定“焦距偏差”,反对者固有视其抗争为“替不相干中国人自作多情”的,支持者中,将北美华裔的抗争视作“不忘故土”、“为同胞打抱不平”者也大有人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陆许多人对美国华裔、华裔社会状况不熟悉、不了解,而在观察、评价时自觉不自觉,用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概念”,置换了北美华人自身的诉求。

抗议内容可议 抗议行为正当

针对“ABC事件”,大陆和台港澳华人存在一定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该“宽容忍让”,觉得华裔“无理取闹”或“得理不饶人”,只会增加“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警觉和反感”。

这种论调在北美华人圈、尤其定居北美多年的“老华裔”中,并没有太大市场。

正如黄西所言,北美华人在美国“宽容大度”了近200年,结果反倒成就了今天这样一个被忽略的群体和族裔,在美国政界、舆论界,用歧视性语言伤害黑人、犹太人是近乎“自寻死路”的做法,而华裔和其它亚裔则常常被肆无忌惮地当作玩笑笑料。这对于华裔而言,是一个严肃、甚至沉重的,攸关切身利益的话题。

在中国国内,一些论者对示威华人的动机、作为和抗议正当性提出商榷,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就旅美华人而言,其表达诉求的方式和途经却是正当的,是符合美国法律规定,符合民主社会诉求正当表达惯例的合理行为。用大规模、多地点集会示威的方式,直接向示威对象、舆论和公众展示自己的实力、诉求,而不是拐弯抹角,把宝押在别人身上,这本身就是融入美国政治文化和社会习惯的一种表现。

当今美国生活着为数众多的墨西哥裔、波多黎各裔和古巴裔,他们中许多人仍保留着故土的语言和文化习惯,但却娴于用“美国人的方式”理直气壮地大声发出诉求,他们勇于集体抗争,踊跃参与选举投票等政治活动,努力发出属于自己的、更清晰的声音,并让相关倾听者领悟到,这种声音不容被忽视。他们所提出的一些诉求(如特赦非法移民)未必合理,却仍能获得相关各方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某些评论家“华裔不努力融入主流社会”的批评,对北美华人而言,则更加匪夷所思。事实上,在美国这个“种族熔炉”里生存,旅美华人几乎个个把“融入”挂在嘴边,甚至可以说,华裔是美国少数族裔中最在乎“融入”的一群人,甚至到了不惜抛弃华人元素,放弃华人语言,戒除华人民族习惯的地步。

然而他们以往忽略了,真正的“融入”,是将自己当作和其他族裔平等的美国公民、居民,充分利用当地法律赋予的民力,用当地人习惯的途径、办法,把自己的诉求大胆说出来,说给合适的对象听,并让他们听懂。此次抗议中,他们采用了北美其它社区、族裔通行的诉求表达形式,高举起当地人都能看懂的美国国旗、英文标语,用北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常态语言、逻辑为自己维权,是“融入”的进步,而非相反,且说到底,这是旅美华人社区自己的事,旁人本无权说三道四。

美国社会民权、平权的历史,本就是在民主、法制基础上,各族裔大胆发声、勇敢维权的历史,印第安人、黑人、犹太人、天主教徒和拉美裔,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头。抗议内容固然可议,抗议本身不仅正当,而且是对以往旅美华裔不关心当地政治、社会生活的一种“补课”,正因如此,这种抗议行为在某些批评家所言可能引起“警觉和反感”的“北美主流社会”波澜不兴,反倒在遥远的东方引发议论,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上一篇:那些中头奖的年轻人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作业批改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