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报告

时间:2022-10-18 06:04:15

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报告

摘要:介绍了日本地震、海啸、火山以及恶劣天气的预警系统,并介绍了日本预警系统与国际方面的合作,以期对我国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日本

日本是一个有着约1.26亿人口、37.78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和由四个大岛、大约4000个小岛组成的岛国。日本列岛地处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处于太平洋环火山带,在这一地带台风、地震、海啸、泥石流、火山喷发、暴雨、暴雪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极其频繁,是世界上最易于遭受自然灾害的地方之一。在长期饱受各种自然灾害侵袭的严峻形势下,日本政府逐步意识到,加强自然灾害预警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减少民众生命财产损失的一项十分有效的途径。2004年底印度洋海域发生了造成近30万人员丧生的海啸以后,日本政府从中汲取了诸多有益的教训,进一步认识到推进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和加强国际预警合作的重要性,并为之展开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作为世界领先的经济、科技发达国家,日本在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方面无疑走在了国际的前列,其所取得的成绩和所积累的经验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2006年3月,日本政府了《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与国际合作行动》(《Japan's Natural Disaster Early Warning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Efforts》)的报告,对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以及参与国际合作的状况做了全面、系统的披露,旨在让世界各国尤其是地处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获得其建设经验,分享其建设成果,并在跨国预警合作方面能够共同打开新的局面。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自然灾害预警体系已经初具雏形,在为政府提供应急决策、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正在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与世界预警系统建设的先行者日本相比,存在的差距不言而喻,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还非常多。《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与国际合作行动》报告的内容既翔实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改进和优化我国预警体系建设有着不可多得的指导意义。有鉴于此,笔者根据这一报告的主体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翻译整理,形成了此文,以期能对关注预警系统建设的读者,特别是能对从事应急管理的决策者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启迪作用。

一、地震和海啸预警

⒈地震观测与地震信息的

⑴日本的地震

日本坐落在多个海洋板块和一个大陆板块的交界处,因此会更加容易遭受到由于板块缩小产生的大规模交叉板块地震(例如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地震也同样波及到东海地区)以及由于板块运动导致的地壳内部地震(例如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在过去的10年中,20%以上世界上最大的地震(6.0级或以上)都发生在日本或者其周边地区。

⑵地震观测

为了在地震发生后快速地定位震源以及估算出地震的震级并快速地海啸预报,日本气象厅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安装了大约180个地震检波器站点(大约每隔6000米1个);与此同时,还通过收集从在线数据源得到的观测数据,包括来自于一些研究机构使用的高灵敏度地震检波器的数据,常规性地监控地震的活动状况。

日本气象厅需要为全国总共大约3900个区域点地震强度信息。为了做到这一点,日本气象厅在全国范围内安装了大约600个点的地震强度仪(大约每隔2万米1个),以测量地面运动的强度,获取相关的数据;同时也使用由当地政府安装的2800个点的地震强度仪表的数据,以及由国家地球科学与自然灾害预防研究所(the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arth Science and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NIED)安装的总数大约1000台地震强震观测仪中的470台提供的数据。

另外,为了更彻底地获知地震与地壳活动情况,以及为调查研究提供基本的观测资料,地震观测要求使用高灵敏度的地震检波器和宽带地震检波器进行监测。这就需要在中央政府地震研究推进指挥部的指导下,与诸如NIED这样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日本地理调查研究所也已经在全日本建起了大约1200个GPS观测站,从而形成GPS地球观测网络,通过这一网络可实现对规定区域的数据测量,可以监控和分析出地壳的运动;其观测所得到的数据也可以与相关的组织实现共享。

⑶地震信息的

一旦地震在日本或者周边发生,日本气象厅即可从不同类型的地震检波器和地震强度仪中分析出数据:在大约2分钟内,就可以一份强度为3级或更大级别地震的“地震强度信息”的报告,并在5分钟之内一份含有震源与地震震级的“地震信息”报告,以及测量到感觉有强烈晃动的城市的地震强度(地震信息的过程可参见图1)。

⒉地震预警信息的

⑴地震预警的利用

地震预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EEW)需要宣布地震S波的估计到达时间和在各个地区的地震强度,这些信息都是基于对在震中附近地震站中获得的P波数据快速计算估计出的震源和震级。P波是纵波,它通过地球的地壳以6-7km/s的速度传播;而S波是一道横波,经由地壳以3.5-4km/s的速度传播,它到达后,会引起剧烈的破坏性损害。在P波与S波之间的时间间隔中,在主要晃动(即S波的到来)开始前能够采取一些减灾措施,也可能会减缓地震所带来的伤害(地震预警信息的可参见图2)。

通常,日本气象厅会临时向少数机构提供地震预警,例如铁路运输公司、建筑公司,使用专门为整个日本设计的地震检波器数据的地方政府,以及从国内NIED安装的700个站点中获得高灵敏度地震观测网络数据的地方政府。

在地震预警到剧烈震动发生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时间差,它的长短主要决定于将要发生地震的位置与震源中心的距离远近。这一时间差大约是十到数十秒,虽然时间极为短暂,但也可以用来减少或避免地震灾难所可能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比如在得到预警后,操作人员对正在运行的火车、电梯以及其他各类电气设备进行紧急制动,可以减少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设施等因为地震震动所造成的各种事故;又如,在这一时间内紧急告知公众采取熄灭明火、关闭煤气或是躲在桌子底下等行动,以降低各种潜在危险,减少人员伤亡等灾难的发生。日本文部省正在同日本气象厅协作,共同开发一个重要的地震预警自动触发应急系统,其目标是通过地震预警来自动触发各类紧急事件应对措施,比如地震预警自动触发煤气管线自动关闭等。相信这一系统的研发,对提高地震预警的实际作用,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⑵私人部门的成果

利用S波和P波到达时间的差异来减灾也运用到了私人部门。在新干线的列车上已经安装一个专门的系统,这一系统独立安装了传感器用来分析P波信息,并能迅速地把接收到的P波信息传递给列车控制系统,以触发列车作紧急制动。东京燃气公司用安装在供气地区的传感器得到的信息和土壤与管道信息的数据库做损失评估,公司也正决定开发一个能对燃气供应自动断气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便能实际控制关闭气阀的流程。

⒊海啸观测

⑴日本海啸:当地与远程的海啸

日本四面环水,又有一条狭长而复杂的海岸线,因此非常容易遭受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在1896年的明治三陆地震海啸中,有将近2.2万人丧生;在以后的数十年里,类似的灾难仍不断发生。1983年日本海地震造成104人死亡,1993年北海道南西地震造成230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海啸而导致的。

日本绝大多数的海啸灾害都是当地海啸造成的。当地海啸主要是由海岸附近的地震,或是在地震后短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内形成陆地沉陷所导致的。正因为如此,对海啸的预警就要求数据分析与传输系统的发展,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运作起来。同样重要的是,人们如果感到在海岸线附近相当摇晃的时候,就要迅速地撤离到高地上去,这样防灾效果要远胜过等待收到海啸预警信息。

除了当地的海啸外,日本也会遭受到从远处的海啸带来的冲击所造成的损害。这些海啸一般是由远海地震引发的,例如像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啸。在1960年,一场由智利地震引发的海啸,横贯太平洋,在大约22小时后抵达了日本海滨,造成142人丧生。

对远程海啸的预警,必然要求在国际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形式上进行国际间的合作。

⑵对海啸的观测

日本气象厅在全国100个观测点执行对海啸的观测,使用包括自有的大约70多台设备,以及日本海岸警卫队和当地政府主体等组织安装的观测设备。

日本港湾空港技术研究所与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协作,在距离室户(Muroto)海角13公里处安装了GPS检潮仪,并主持了使用这些仪器的示范实验。这一系统在2004年9月太平洋沿岸产生地震后,海啸高度达到10厘米的时候就被观测到了(海啸的监控网络可参见图3)。

⒋海啸预警信息的

⑴对当地海啸的预警

当一次会潜在发生海啸的地震发生时,日本气象厅会从“海啸数据库”中选择一个相应的假设依据,这个数据库中储存的是沿着海岸线的海啸高度与它将在什么时候抵达海岸的预测,海啸的预报就是依据这些信息来做出判断的。

当一场海啸可能会引发海岸线的损害时,日本气象厅会在地震发生后的大约3分钟内,海啸警报或警告,紧接着海啸预计高度与预计抵达时间的公告。海啸公告在预计浪高为0.5米时,而海啸警报在浪高为2米时。大多数的海啸警报都会在浪高为3米或更高的时候。

海啸警报会迅速地传递给灾害管理组织,以及使用防灾信息网络与卫星系统的媒体界,这些组织会将海啸警报马上传递到民众以及海上的船只。

⑵对远程海啸的预警

对于远离日本的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所引发的远程海啸,例如来自智利或者阿拉斯加的海啸,日本气象厅会与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密切合作,预测出海啸对日本海岸沿线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海啸警报(海啸的预警流程可参见图4)。

⒌海啸风险图

日本中央政府预计到,由那些断层较深的地震,诸如快要威胁到东海地区和东南海地区的地震而引发的当地海啸带来的巨大破坏将会持续下去。为了减轻可能带来的海啸损失,必须努力开发能更快海啸预警信息的技术,并提高个人和社区两个层面上的海啸危害风险意识,从而使预警的信息能被当地百姓适当地利用,以便做出必要的疏散。

日本中央政府已经确立了一个目标,要在2010年前,为所有市政当局编制海啸风险地图(参见图5),用来更为有效地执行海啸减灾的措施。2004年,日本政府已经编制完成了海啸风险地图手册;2006年底,日本政府已经调查了很多有关支持地方政府创建和使用风险地图的问题。

同样,为了缓解海岸沿线的海啸损失,日本海岸警卫队正在对可能即将发生的这种大地震产生的海啸几率做出估算,并开发海啸减灾信息的图表,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火山预警

⒈火山活动观测

⑴日本的火山喷发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俗称太平洋“火圈”),拥有108座活火山(约占世界总数的10%)。在大约15个活火山中,喷发或者其他反常的事件经常发生,在最近几年里,就有2000年的乌苏山与三宅岛喷发,2004年的浅间山喷发。

⑵火山活动的观测

日本气象厅对除无人居住的海岛和海床以外的81个活火山进行了火山活动的观测,在41个火山上已经由日本气象厅和相关的研究机构安置了地震检波器和其他观测装置。

对于其他的51个火山,火山活动观测和信息中心的移动观察小组会使用地震检波器和其他设备进行持续的观察,并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来监控属于他们管辖范围内的火山活动情况。当非正常的火山事件发生时,移动观察小组会被马上派遣过去,以增援那个地点的观测和监控系统的力量。

同样,地理调查研究所也会对主要火山地点周围的地壳运动进行监控,在火山喷发或者当喷发风险很高的时候进行可移动观测,以获取对地壳运动情况的认知。一些国立大学和NIED一直在执行对36个火山持续的、有规律的火山喷发研究,并对不平静的火山进行非经常的强度观测。

日本气象厅、地理调查研究所、海岸警卫队、大学以及灾害管理组织正在共同努力,以加强对火山的观测,并完善能持续反映火山活动强度的火山监测系统(参见图6)。

⒉火山预警信息的

⑴火山信息的

火山预警起始于日本气象厅的4个火山活动观测与信息中心,它们与相关组织相互合作,共同监控安装在火山周围和地壳运动区的地震检波器收集到的观测数据。当察觉到不正常的现象时,火山信息就会以三种形式,即火山警报、火山警告和火山观测报告(参见图7)。

火山警报会在威胁到人类生命的火山活动已经发生或者可能要发生时;火山警告则会在非正常的火山活动已经发生,并要求引起注意时;而火山观测报告的是对火山警报和火山警告的补充,以提供更为详细的有关已经发生的火山活动的信息。

为了确保火山活动信息能很容易地被理解,2003年,日本气象厅引进“火山活动分级”的概念,这是一个附加的火山活动指数,表示的是火山活动的级别和灾害响应的方法的需求。日本气象厅使用6个等级范围显示破坏的等级,以升序排列,0级为稳定的状态,5级就是大规模破坏。截至2005年,这套分级方法已经被引入到12个火山活动信息管理之中。

⑵火山喷发预报协调委员会

1974年,火山喷发预报协调委员会在日本气象厅的领导下建立起来,其主要职责是同相关组织交换相关研究项目的成果与信息,并针对火山喷发事件作出全面决策,同时也主持火山喷发预报以及观测系统开发的研究。该协调委员会例行的会议每年举办3次,在这些会议上会作出有关全国范围预防内火山活动的决策。

⒊火山活动风险图

⑴火山活动风险图

建立用以描述每个火山活动方式以及特殊地点的特别灾害风险的火山活动风险图,是一种可以保证民众能够基于火山预警信息而采取迅速而又合适的撤离行动的比较有效的方式。火山风险图有助于提高居住在火山附近人们的减灾认知,也有利于当地政府实体制订合适的减灾计划,以及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这些地图的编制主要是由相关的当地政府实体推进,中央政府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与协助。当前已经编制完成了37个火山的火山活动风险图。

⑵乌苏山风险图――最好的实践

在2000年北海道的乌苏山火山爆发前,一份关于乌苏山的减灾图已经编制完成,并在如何逃生以及提高当地居民减灾认知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当火山活动升级时,大约有1.6万人按照火山学家的喷发活动预测和日本气象厅的火山警报,早于最终喷发前两天迅速地撤离,其结果是没有一名人员在此次事件中伤亡。

⑶富士山风险图

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也是一座活火山,在1707年宝永(Hoei)地震(8.6级)爆发的49天后喷发,给山脚下的村庄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火山灰一直延伸到江户(古代的东京)。如果富士山现在喷发,这种破坏就会严重地影响甚至蔓延到首都地区。正因如此,政府就必须制订出跨大区域的减灾政策。2005年由相关中央部委以及当地政府实体组成的联合协会,为富士山建立了一个火山减灾图。此图显示了在喷发时遭受熔岩流、火山灰和火山碎屑流破坏可能性高的区域,以及一些可能会被火山灰覆盖的区域。相关市正在依据这一信息,积极推进本市的风险图的编制。

图8展示了乌苏山风险图和富士山风险图。

三、恶劣天气灾害预警

⒈台风、降雨及降雪的气象观测

⑴日本的气象灾害

在日本,有时恶劣的季节性气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例如台风、大雨以及大雪。由于日本地形陡峭,河流纵横交错,当大雨来临时,就特别容易引发洪水;此外,大量峻峭的山地和峭壁也很容易让国土遭受泥石流的侵袭。因此,日本正在努力减小由恶劣天气灾害导致的损失,其方法就是通过加强各种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与改进预报的技术。

⑵地面天气观测

就地面天气观测而言,日本气象厅已经建立起了“自动气象数据获取系统(the Automated Meteorological Data Acquisition System,AMeDAS)”,用来实行对全国范围内的天气观测站进行自动化的观测。在整个日本AMeDAS中,至少有1300个站点用以测量降雨量,其中的大约850个也用来测量空气温度、风向与风速;大约有290个站点可用以测量强降雪区域雪的厚度。

观测数据通常每10分钟收集一次,在观测数据出来后5分钟左右就要被各个气象台使用;观测的数据也会被公布在日本气象厅的网站上,以供广播组织做气象预报节目时使用。

⑶气象雷达观测

日本气象厅在全国的20个地点使用气象雷达,用来探知数公里以外降雨、降雪的具置和强度。观测数据每10分钟采集一次,在观测数据出来后的大约4分钟内就会被各个气象台使用。

⑷地球静止气象卫星观测

日本气象厅发射了一颗地球静止气象卫星,用来判定台风的准确位置,并估计出它们的强度以及规模,同时监控对流云活动导致的大雨和降雪。西太平洋的北半球部分的观测数据每半小时采集一次,而南半球部分的则每小时采集一次。

⑸海洋观测

日本气象厅使用安装在全国11个地点的海岸检潮仪来观测浪的高度和频率,并用全国66个潮汐气象台测量海平面高度。为了准确地探知海洋上的气候条件,日本气象厅采用海洋观测船和海洋浮标进行观测。图9展示了气象观测系统。

⒉台风、降雨及降雪预警信息

⑴天气警报与警告

当判定大雨或者暴风雨会造成损害时,日本气象厅会“通报”;而“警报”会在可能产生巨大的损失时,一共有7种类型的恶劣天气警报和16种类型的天气通报。

恶劣气候警报与警告能够对预测的天气情况采取的对应预防措施做出简短的描述,可预测的天气情况描述包括了预期天气事件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峰值时间和最高值的量。

日本气象厅也提供了图形气象信息,可以形象地描绘出诸如大雨等气象条件,它们预计会在哪里发生,以及在哪里需要采取预防措施等,所有的一切都以一种简单易懂的视觉形式表现出来。

⑵巩固特大暴雨政策与降雨实时报告系统

在近几年,局部地区的特大暴雨在日本频繁发生。在2004年,据报道有多达400次强烈的特大暴雨(降雨量每小时50mm或以上),超过了有记录以来所报告的最大数值。因此,让预报员能更加准确地预报特大暴雨变得相当重要。

日本气象厅会每隔30分钟小范围的降雨预报,以测算1公里范围内下个6小时内每小时的雨量;为了减少由于特大暴雨对城市区域内的降雨损失,日本气象厅每隔10分钟就进行雨量实时报告的,推测1公里范围内下个小时每10分钟时段内的降雨量。

日本气象厅正在积极努力,提高自身对特大暴雨预报的准确度,目前,已装备了一台气象多普勒雷达,可以3D的形式不间断地展现出风雨的动态;另外,日本气象厅还大大提升了自身拥有的超级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图10展示了大雨的上升和降雨实时报告系统。

⒊洪水预警信息

⑴为洪水监控观测降雨与水位线

日本国土、建设与运输省(MLIT)和地方政府对由他们管理用来减灾监控目的的河流进行降雨与水位线的观测。MLIT通过全国26个雷达降雨观测站,对整个日本的中央政府控制的河流进行降雨状况(分布与强度)估测,还通过分布在全日本大约2500个降雨观测站和大约2000个水位线观测点收集观测数据。对这些数据的观测使用到了可视化观测方法,通过机械化的观测设备和一个无线遥测系统,自动从远端发回观测数据。

⑵洪水预报

那些被认为需要重点减灾河流的危险地带已经标注出来。无论是MLIT或者地方政府谁掌管哪一条河流,都要同日本气象厅协作,共同关于洪水的预报。

日本气象厅掌握着水的自然条件(降雨、融雪),而MLIT或者当地政府把握着水的现状(河水水位线和流量)。通过密切合作,他们会洪水的预报,包括对未来降雨、水位线和流量的预测,这些信息经由进行防洪行动的市政防洪管理实体(防洪团)以及媒体,传递给当地的居民。

⑶水位线信息的传播

对于那些需要重点进行减灾,但具有特殊特征而很难进行洪水预测的中小规模河流,MLIT或当地政府都会对指定的危险地带进行负责管理,并设定特殊警戒水位线(必要时进行撤离的水位线)。当洪水达到这些水位线时就会通告,这些信息也会传递给当地居民。

⑷防洪警报

防洪警报的,主要是为了让河流的管理者给市政防洪管理实体、参与防洪的其他组织开展准备活动以及部署提供指南。

当预测到严重的洪涝灾害会沿着河流发生时,MLIT或者当地政府会负责对指定的河流危险地带进行管理,当水位线达到预先指示的水位线(采取防洪行动预防措施的水位线)或者警戒水位线(实行防洪行动的水位线)时,就会防洪警报。基于这些警报,市政的防洪管理实体以及其他参与防洪的组织,都会采取必要的灾害响应措施,或者开展相应的备灾行动。图11展示了洪水预警过程。

⒋洪水风险图

MLIT和当地政府(负责河流管理)基于对这些河流预计的降雨量所作的洪水仿真,辨识出河流沿岸的洪水危险区域,进行洪水预报和水位报告活动,以确保居民在灾害发生时,能够预先知道洪水风险并能采取快速而恰当的撤离措施。

那些预测会发生洪水的市,正在建立洪水风险图(参见图12),该风险图概括了诸如洪水风险区域和可能水位深度的信息(由河道管理者提供)、撤离地点以及洪水预报通讯方法等。

很多市正在致力于当地的洪水风险图,其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展示与分发给政府职员及个体家庭、在市民的礼堂和医院里展示、以时事通讯方式出版、在网站和电话簿上公告、利用风险图执行撤离演习、作为教学资料在小学和初中课堂里教学、举办关于风险图的社区会议等。

⒌泥沙灾害预警信息

当可能会因大雨引发大量的泥石流滑坡时,日本气象厅会大雨警报,并吁请警惕因大雨延伸的灾害。但目前还只是同MLIT一起合作,只能提供一些关于泥沙相关灾害的、有助于促进应急活动支持的预警信息。

当可能会有因为大雨而引发的泥沙相关灾害(泥石流和山崩)不断增加的危险时,当地气象台和地方政府会联合信息,市长们会迅速而适当地撤离命令,或者向当地民众作出指示。需要引起警惕的市也会被指定出来,的公告会包括以下信息:“预报显示,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内,由于大雨,可能会引发泥沙相关的灾害风险,请在泥沙灾害风险区域内及周边要小心谨慎。”

这些行动在2002年的基础试验中首次执行,在2005年开始全面向各地方推广,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签订了联合宣告的协议。图13展示了泥石流灾害警报过程。

四、日本预警系统的国际合作行动

⒈自然灾害风险观测(地球观测)

⑴对多系统集成的全球地球观测系统的贡献

为了能确保对诸如地震、海啸、台风和强烈暴风雨等自然灾害应急采取最为合适的举措,日本将对全球出现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准确而广泛的观测,并将这些观测结果用于制订更为合理的政策中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个称之为“多系统集成的全球地球观测系统(the Global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of Systems,GEOSS)”的10年执行计划已在第三次地球观测首脑峰会上制订出来。而今,地球观测组织(the 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GEO)正在积极推进建立GEOSS,日本作为GEO执行委员会的一员,为GEOSS的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图14展示了多系统集成的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SS)。

⑵地球观测卫星的使用

2006年1月发射的地球观测卫星“大地”(“Daichi”)装备了三种观测传感器,用来让监控装置对洪水与山崩灾害状况进行辨认,还观测由于地震和火山喷发引起的地形上的改变,“大地”卫星将有助于把数据和灾害信息快速分发到灾害管理组织中去。日本正积极参与名为“国际灾害”的全球灾害观测协作构架。依托这一框架,当大规模灾难发生时,日本可以免费提供“大地”卫星的观测数据。

为了让使用诸如“大地”这样的地球观测卫星实现灾害危机管理的组织形成一个体系,日本在积极推进亚太区域灾害管理支持系统开发的同时,正与亚太区域的其他国家合作,以形成一个新的纽带。这一过程的第一步是要推进“守卫亚洲项目”,致力于开发一个信息框架,让成员国和组织能够分享诸如森林火警和洪水灾害方面的信息。

⒉预警信息和知识的共享

⑴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的贡献

信息共享形式的国际合作,对有关远程地震的预警和防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IOC)正在开发和强化这一协作系统。基于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所汲取的教训,太平洋海啸警报与缓减体系政府间协调集团的成员国必须在IOC的领导下,通过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夏威夷),努力实现海啸预警信息共享。日本气象厅承担着西北太平洋区域地区中心的角色,已从2005年3月开始向有关的国家提供海啸的通报。

日本也积极地为构建“印度洋海啸预警和减灾体系”的“政府间协调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⑵在水灾领域的国际合作

日本土木工程研究所“水危险与风险管理国际中心(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Water Hazard and Risk Management,ICHARM)”已经开始开发了一套系统,这套系统使用卫星数据,对缺乏观测数据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河流洪水的预测、警报和警告等准备工作。

为了增强洪水预报、警报与警告的效力,必须加强对当地居民进行教育,让居民能在洪水发生时预先辨识出洪水的风险所在,并采取迅速而恰当的撤离措施。ICHARM也因此在日本国际合作署(JACA)的支持下,开始对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河流管理者和灾害管理职员进行洪水风险图的培训。

⒊使用基于社区的减灾活动风险图

⑴通过ODA实现的协作项目

在2005年1月在神户举行的联合国世界减灾会议上,日本宣布了启动经由政府发展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t,ODA)的减灾动议,这一动议将使用ODA来提供基本的减灾协作指南。日本正通过各种努力,来提高容易受到灾害侵袭的发展中国家的预警能力,并通过共享风险图的诀窍与专门技术来提高他们的减灾能力。

加勒比海地区灾害管理项目,是从2002年到2005年之间执行的,为编制洪水风险图与帮助手册的编辑提供了方法指导,并致力于通过在示范地区使用风险图和编辑相关手册的形式,形成基于社区的灾害管理计划。另外,这个项目还包含安装诸如通信装备等方面的IT设备,充实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设,举办编制风险图的研讨会和演练工作,以及制订社区灾害管理计划等。

⑵通过亚洲减灾中心展开的社区减灾活动

日本正在努力加强通过由25个亚洲成员国组成的亚洲减灾中心(Asian Disaster Reduction Center,ADRC)展开区域性减灾协作工作。为了促进基于社区的减灾行动和提升整个减灾问题的公众认知度,ADRC专门举办了对以减灾为导向、以城镇监测为手段、基于社区的风险图编制培训。这种培训特别包含了以下内容:

当地百姓、地方官员和减灾专家要一起在城镇的周围进行实地考察,辨认出哪些区域是特别容易受到损害的,以及哪些地方是能有效抵抗灾难的。

每个参与小组要通过把照片或者其他材料贴在一张图上的方法,对他们的发现作一个直观的展示。小组的参与者要建立一个风险图,加强信息共享的能力和对减灾的认知。

所有的参与者都要从自我帮助、相互帮助和公共帮助的角度出发,讨论减灾政策执行的问题、政策和责任。

五、结语

日本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侵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形式的自然灾害给日本政府和人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在长期应对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有着优越的经济和科技基础的日本,以加强预警系统建设作为提升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抓手”,在本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成就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预警系统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许多地方同样遭受着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和威胁,而我国在如何有效提升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方面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和健全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促进国际间预警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同样是我国全面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危害的重要法宝。

综观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所走过的道路和所取得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的地方很多,例如跨中央各部委的组织机构组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全方位应用、预警信息资源的共享、直接面向受自然灾害威胁的民众传送预警信息、自然灾害风险图的编制与应用、积极推进应急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把发展“城镇监测”作为编制社区风险图的重要方法等等。其中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确定的成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中日两国虽然国情不同,经济条件和发展基础也有着极大的差异,但在自然灾害防范和预警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共同点。日本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明确我国预警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并既好又快地推进其建设,必然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Early Warning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Ministerial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Disaster Reduction.Japan's Natural Disaster Early Warning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Efforts[R],2006

作者简介:

姚国章,男,1968年生,浙江慈溪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应急指挥管理。

(本文责编:孙晓霞)

上一篇: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说明及指标体系解读 下一篇:我国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需求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