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专业学科建设该不该有“特权”

时间:2022-10-18 11:04:55

表演专业学科建设该不该有“特权”

我国高校建设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直接关系以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学科建设。音乐理论,因其科研活动形式与成果展现形式,可资借鉴、实际操作的考核

9月17日、18日,上海音乐学院召开首届全国表演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本报记者接到邀请,开始以为此次会议无非将钢琴、声乐、民乐等专业的学术研讨再次叠加整合,这种误读也许代表了一种普遍的认知。实际上,音乐表演是否可能作为学科?音乐表演如何界定专业与学科两者的概念?音乐表演学科建设的结构框架、考核规范及为其设立符合内在规律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真正是首届全国表演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的核心与落点。因此,有权威专家认为,这次会议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相关概念可以模糊混淆吗?

在音乐表演中,专业与学科两个概念,等同还是相异?华中师大音乐学院李方元教授和上音科研处副处长李小诺发言最先触及这个根本性问题。前者表述,汉语词典中“学科”的三种含义,概与音乐表演学科有所关联。从知识属性看,尽管音乐表演学科有不少内容属于“学”的知性范畴,但必须正视其亦有不少内容属于“术”的感性与操作性范畴。这正是“音乐表演学科”建设的复杂之处,也正是造成其根本性困惑的原因之所在。他强调,“音乐表演学科建设,是保持本专业知识的实践性特质,还是改以发展学术性知识为其取向?这里涉及到学科性质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尤需慎重对待”。后者在分层阐释“专业”与“学科”是两个不同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音乐表演学科应该并且可以遵循理论学科建设中“三位一体”的模式,即:基地、人才和科研协同发展的常规框架。

上音科研处在成功申报、顺利通过优势学科“作曲与音乐设计”、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和“上海市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等重大科研项目基础上,继续积极探索音乐表演的学科建设,获得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钢琴艺术”和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的首个以艺术家个人命名的周小燕大师工作室。在研讨会上,该院钢琴系副主任杨韵琳、声乐系副主任顾平,用生动的实例介绍了两大表演专业的学科建设经验。钢琴艺术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是陈宏宽教授,理论、表演、科研三个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分别为赵晓生、杨韵琳、周薇三位教授,还有各自的梯队成员4-7人,五年规划则围绕钢琴艺术学科总目标,“表演”仍以“比赛”为实现的主要途径。周小燕大师工作室针对声乐表演学科现状的创新,工作计划中既有体现学科特色的实践性内容,如歌剧季演出项目,也有提供理论、总结经验、指导实践的研究性内容,如声乐科研著作出版资助项目,等等。摸索出“专业”与“学科”的合理区分与有机联系,一方面要适合高等院校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要坚持保存自己的本体特色,并努力在二者之间达到平衡。

非文字艺术成果可计算吗?

上音副院长杨燕迪强调,中外音乐表演艺术家的评价,大多来自票房、名气,主要以市场指标为准。但是,音乐表演纳入高等教育,有关学科建设与评价体系的问题,必须思考和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认为,体育运动田径项目大多可以计算论胜负,艺术体操和音乐表演,在评价上有相似之处,但是前者有一套较为科学且被业界认同的难度系数测量指标,而音乐更抽象、更复杂。

那么,原有的文理学科评估体系是否适宜音乐表演学科?上音科研处处长肖梅举例,红葡萄酒搭配牛排、白葡萄酒搭配海鲜,这是基本常识。关键的问题是,现在放了一瓶葡萄酒在那儿,我们却根本不知道或说不清盘子里装的到底是牛排还是海鲜,而照搬套用理论学科评价体系的标准显然行不通。

表演专业师生一天到晚专注于写论文,岂不远离了学科的本体特质,散失了学科的基本价值了吗?有代表也提出,黄婉秋由《刘三姐》一部彩调一部电影一举成名,艺术实践和学术论文二者价值孰高?数万字论文、几大本论著,可以成为音乐表演科研成果的主要依据吗?武汉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陈明介绍了音乐表演专业,考核以同级比赛奖项对应同级期刊论文的尝试,引起与会者的关注。

在西方科教领域,艺术和学术界限分明,李方元教授不认同把艺术和学术搅在一起的做法,“怎能用一个标准评价衡量两拨人做的事情!”赵晓生提出,音乐表演学科的各项指标,历来采用模糊评价,主观性、随意性强,科学性、数值性差,音乐表演建立评价体系十分迫切、非常必要,“何况论文1年写10篇也许还不如10年写1篇更有价值”。周海宏一针见血亮出观点,音乐表演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研究和建立,但是,精密严格、客观理性的指标体系,今后究竟存在多少推广实操的可能?

郎朗就可以教出郎朗来吗?

“表演艺术的存在价值在于其本身”,上音研究生处处长、作曲家贾达群发言观点鲜明,他认为,高等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感知、创造、诠释三种能力,只能通过音乐艺术表演本身来实现,而非论著,“音乐表演非文字表述形式的学术含量和成果,是否在评估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关键”。音乐表演的学科建设,最重要的是师资队伍、课程结构、实践平台这三项建设。贾达群重点谈及师资,“这不外乎要与学历与职称的高低挂钩”,他话锋突转语惊四座,郎朗并未取得高学历,但他可以在美国和中国任一所音乐学院任客座教授,因为他是活跃在舞台一线的一流钢琴家,“他不必采用学术语言教学,一个示范就解决问题”,所以,表演学科的建设,引进像郎朗这样一线一流的表演大师非常必要。

中国音乐学院琵琶教授王范地观点与之大相径庭,他坚持认为,演奏并非教学,优秀演员不等于称职教师。赵晓生说,一小节提出N个要求的人不是好老师,而一小节示范N遍却说不出“Why”的人也不是好老师。李方元认为,音乐表演具有双重的品质,但学科建设本质是学术的。“我们以往做得好的只是‘专业建设’,真正意义的‘学科建设’尚处在起步的阶段”。

周海宏说,一个研讨会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激发思考。这次会议,近20个主题发言,并安排相对充裕的自由讨论,不同观点激烈的碰撞交锋,闪现出希望的火花。从音乐表演是否可算学科的质疑,到围绕学科建设的机制与评估体系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意义。虽然,发言者学术层次与角度落差较大,有的内容仅局限于某一专业具体的教学教材。但是,毕竟同以往所有表演专业系科的学术研讨发生了分离,最大区别在于其跳脱了“专业”的巢臼,在“表演”与“科研”的关系上,从“学科”建设的高度与深度实现全新的跨越。

上一篇:多媒体扩展高师视唱练耳教学 下一篇:完善与完美的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