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支持理论综述

时间:2022-10-18 08:38:29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支持理论综述

[摘 要]本文对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方式以及信用评级进行了总结,认为商业银行不仅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要建立有针对性的科学信用评价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体系。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方式 银行贷款 信用评价 综合性金融服务

一、引言

中小企业最为重要的融资渠道,便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并不容易。从有可比数据的6家上市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2008年年报来看,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速虽达到43.93%,但在总贷款中的比重仅为9.21%(数据来源: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报告(2009))。

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方式探讨

通常认为,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最主要原因即为信息不对称。由于中小企业财务状况不够透明,商业银行无法直接获得准确的经营、财务信息,这就存在着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必将大受影响,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方式进行了研究。

1.关系型贷款

Berger 和 Udell(1995)在对中小企业的关系型信贷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如果一家小企业能与银行保持长期的借贷关系,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将获得更多的非公开信息,这将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与此同时,该企业将能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贷款。同时,这种关系型贷款保持的时间越长,银行对该企业的抵押品的要求也就越低。国内学者张捷(2002)也认为,由于关系型贷款的决策依据主要为在长期接触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相关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财务信息不足、抵押品不够的缺陷,改善中小企业的信贷状况。

Herna´ndez-Ca´novas 和Mart´nez-Solano (2008)对欧洲的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与银行保持较长的借贷关系确实有助于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但过长或太过集中的借贷关系将使得企业改变贷款银行的灵活性降低,这就给了银行索取更高利率的机会。而企业若是与两家银行保持关系将获得最低成本的贷款,这就表明银企关系集中度并非越高越好。同时,对中小企业而言,与保持更长期、更集中的银企关系相比,建立一种以信任为基础的银企关系更为有利。

郭田勇和李贤文(2006)对关系型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针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分析结论为:关系型借贷对于样本中的大型企业来说的确存在;对于样本中的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其于贷款量的影响较小,且并不明显,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还是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够透明。因此,关系型贷款要发挥作用,必须以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建立的长期、密切的联系为前提,保持信息交流畅通,增加双方的认知度,这样才能做到以“软信息”弥补“硬信息”,从而解决融资问题。

2.集群贷款

Maitreesh Ghatak(1999)指出由于贷款人必须自己组建贷款群体,因此最终将形成不同风险类型的贷款群体,而这些群体的期望贷款成本也是不一样的,这将有助于银行进行风险识别,这样即使没有传统的抵押,集群贷款仍有较高的还款率。同时,由于有较高风险的贷款者只能组成较高风险的贷款群,即使利率降低,他们也不愿意进行群体贷款,而更倾向于以较高利率进行单独贷款,这样集群贷款还可以作为一种筛选机制。Eric Van Tassel(1999) 则对群体贷款的筛选作用做行了进一步研究。他运用模型分析不仅证实了群体贷款的确具有筛选作用,还提出只要拟定恰当的贷款合同,就可以确保只有高还款能力的贷款者才能获得贷款,而这一切并不需要依赖于抵押品或是贷款历史记录。

魏守华(刘光海,邵东涛,2002)则具体研究了产业群内的中小企业集群贷款。处于产业群内的企业大多生产同一产品,且地理位置较为接近,这将有利于银行获得更多、更完备的信息,降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同时对产业群内的企业进行集群贷款不仅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提高对贷款风险的控制能力,实现银行收益的提高。与此同时,该文还论证了在银企之间重复的动态博弈中,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双赢,因此银行和企业之间应该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

3.中小型金融机构

林毅夫、李永军(2001)根据Banerjee 等提出的“长期互动”假说(long term interaction hypothesis)和“共同监督”假说(peer monitoring hypothesis)认为,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其所在地的中小企业,在双方的长期合作中,中小型金融机构可获得信息优势,从而做到对企业的深入了解以及有效监管,这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他们提出应建立与中小企业相对应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以此作为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力量。

李志(2002)从分析中得出,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交易成本,增加贷款抵押的比率,都能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而中小型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越大、数量越多,将使得中小企业能获得更多贷款。因此他提出从长期来讲,放松银行业的准入限制,发展地方中小银行,完善城市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

三、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

以上观点都是众多学者从银行贷款方式的角度进行的探索,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最为关键的还是从各个信息渠道获得有助于银行进行决策的有效信息,这就涉及到中小企业信用评级问题。构建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指标体系一直以来都是解决以信息不对称为主因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以及难点。

乔薇(2008)将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基本要素设定为:1)市场评价要素 ――行业状况、市场竞争力状况2)企业素质要素―― 企业规模、企业领导者素质、企业员工素质、企业管理水平、资产质量3)财务评价要素――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发展能力、获取现金能力 4)创新评价要素 ――创新投入、创新效果5)风险评价要素――经营风险、财务风险 6)履约状况评价要素――银行信用状况、商业信用状况。这种要素设定方式能够从多个角度评价中小企业的综合情况,基本满足了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需要。王新红等(王新红,陈燕杰,仲伟周,2009)将区位因素也列入了指标体系中,同时他还重点考虑了偿债意愿指标(银行信用、商业信用、不良公共记录、管理者个人信誉),这一指标的具体内容虽然在乔薇所提指标体系中都有所涵盖,但他们将其提升到了与还款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

范柏乃,朱文斌(2003)在参考国外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关注到了中小企业明显的经营特点,进而结合了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创新性、适应性等非财务指标,同时,咨询了专家意见从众多指标中选出了企业偿债能力、经营能力、创利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这六个层面的28个指标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的评价体系。

任永平与梅强(2001)针对信用决策、信用跟踪控制和信用追偿三个不同过程分别建立了相应的信用指标体系。在信用决策阶段考察的重点是:企业的基础素质、基本财务状况、企业的创新能力、成长与发展能力;在信用跟踪控制阶段重点考察: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善和创新能力的实现情况。 在信用追偿阶段财务指标中的偿债能力指标是考核的重点。

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

考虑到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受到的内部因素的制约:自身规模的限制、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控制机制相对薄弱。因此,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不仅仅要有资金支持,专业知识技能支持也很重要。结合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服务来看,所谓的专业知识技能支持就具体化到了相关的金融、财务以及风险防范方面的服务。

我们结合以上文献的相关内容,针对此次课题提出观点认为:商业银行应以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划分依据,根据中小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信用评级,从发展阶段以及信用等级两个维度决定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内容,这不仅包括基本的融资服务还包含以中间业务为主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 Berger, Allen N. and Gregory F. Udell. 1995.“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68(3), 351-81.

[2] 张捷: 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 [J] . 经济研究, 2002,(6),32-37

[3] Gine´s Herna´ndez-Ca´novas , Pedro Mart´nez-Solano.2008.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SME financing in the continental European bank-based system.”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4] 郭田勇 李贤文: 关系型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06,(4),49-53

[5] Ghatak, M.1999.“ Group lending, local information and peer selection .”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60 ,2750

[6] Van Tassel, E. 1999 “Group lending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60,3-25

[7]魏守华 刘光海 邵东涛: 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特点及策略研究[J]. 财经研究 2002,28(9)

[8]林毅夫 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 [J]. 经济研究,2001,(1),10-18

[9] 李志 :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 经济研究,2002 (6)

[10]乔薇: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及其应用――基于一个新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D]. 2008―5―1,19-36

[11]王新红 陈燕杰 仲伟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西北师大学报,2009,46(4),129-132

[12]范柏乃 朱文斌: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与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3,24(6),83-88

[13]任永平 梅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1,(4),60-62

上一篇:探讨新税法下企业所得税筹划策略 下一篇:浅议美国利率市场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