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内容时代两岸传播教育现况与思考

时间:2022-10-18 07:06:19

数字内容时代两岸传播教育现况与思考

【摘 要】本文立足于数字时代背景,强调两岸新闻传播教育之未来走向除了人文精神的基础教育外,应该更加重视数字化产业的人力需求。文中首先说明了数字时代的媒体特色,以及数字产业与媒体之间的关联性,最后,本文对两岸在数字产业时代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之不同特色与数字化走向展开分析,讨论两岸所面临的问题并将提供建议。

【关键词】数字产业;新闻传播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 A

一、数字内容产业与媒体

所谓的数字内容产业指的是什么?英国数字内容产业业界组织Digital Content Forum(DCF)的主席Anthony Lilley认为,数字内容即是媒体的另一种面貌,强调将科技与创意的结合。他认为数字内容与传统媒体内容主要不同,着重在“互动性”应用之上[1]。另外,根据台湾地区工业策进会的数字教育研究所定义成:“将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数据加以数字化并整合运用之技术、产品或服务”。并将有关于数字内容产业范畴订定为下列六类,依序为:一、各类游戏软件;二、2D/3D动画影片;三、各类数字内容制作与多媒体应用软件;四、各类行动应用服务;五、各类网络多媒体应用服务:透过网络传输各类数字化的电视/电影/音乐/广播/互动节目等多媒体内容;六、数字学习、电子出版、数字典藏等[2]。数字内容的相关名称尚有许多,例如:“数字媒体”、“多媒体”、 “新媒体”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等名称。

数字化产业发展完全脱离不了媒体平台,数字内容产业大声疾呼我们来开拓新的视野,在各类媒体去边界化、多元延伸下,社会未来需要更多更专精于数字产业的媒体专业人才。立足于此,笔者认为在广大的中国社会,数字内容产业将会成为未来中国的核心产业之一,也将是新闻传播教育的重点走向,对于中国来说,怎样整合运用本土资源,而后创造全球经济视野是现今教育发展思考最重要之处。笔者不将焦点集中在争论高校教育的基本精神在理论或实务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希望透过数字时代产业发展的趋势启发,刺激传播教育的未来思考,制定出新的多元化传播专业人才培育方针。

数字内容产业现在已经被认定是21世纪经济发展之明星产业,究竟数字内容产业产值有多大,足以颠覆传统教育走向,且让美、加、欧、日、韩等国积极促进其发展?以台湾地区为例,台湾数字内容产业2002年的总产值为357亿人民币,2003年为418亿人民币,成长约17%,2004年更提升至511亿人民币,成长约22%。据行政单位预测,台湾数字内容产业未来几年每年应可以以高于20%的幅度成长[3];可惜的是,资本力量来自市场规模,台湾人口数目大约只有两千三百万人,这样的市场规模注定只能养出一千多万上网人口,也决定每家网络公司规模、电子商务公司规模,及数字内容厂商规模,可以创造出的数字产业市场规模有限[4],但大陆就不同,不论文化资源或是市场规模均十分雄厚,朝数字产业发展行进,未来市场的经济规模必定不容小觑,单就数字游戏市场举例来说:中国地区2005年在线游戏市场的收益大约为6亿8300万美元,研究机构In-Stat也预告了这块市场的强劲成长,其预估中国的玩家数目将在五年后翻一番之多,从2005年的2500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6000万人,这是非常惊人的成长数目[5]。且当全球中文热兴起并成为全球主流时,大陆理所当然地成为最有潜力最重要的发展地区,由此数字内容相关的人力需求培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三、大陆地区传播教育现况与思考

大陆高等教育发展,现出以下几个共同趋势:第一,高等教育教学制度及院校类型趋于多样化;第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模式与特色;第三,各类学校之间呈现互补关系,彼此不可替代[6],在大陆,高等教育扮演国家精英人才培育的重要教育阶段[7],据统计,2007年大陆已经有高校一千多家,其中普通本科高校就有742所之多,另外,成人高校也多达415所[8]。

在许多学者的眼中,虽说加速提升教育水平与知识环境,对于提高国内人民的知识水平、生活素质等都有相当帮助,进而还能够加速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但许多大陆学者都认为国内新闻教育网点的迅速增加,出现了过急过快倾向,教学设备跟不上,一些学科设置不合理,课程开设不齐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不能形成层次,同时规模的扩大也造成教师总量偏紧、师生比例失调等问题[9],在师资、环境、资源、规划都还未跟得上时代潮流变化速度的状态下,开花似地拓展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值得再商榷,而2007年的今天,在官方尚未公布相关统计数字前,推测大陆现在已拥有超过770个新闻传播专业点。

根据笔者针对大陆教育系所的调查,大陆地区除了既有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点外,也有许多与传播相关之系所归类在各大学院校的艺术类学科中,这与台湾是很相似的,例如: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艺术设计、摄影、录音艺术、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与媒体相关的系所发展十分专业化,规划也较为细致。在硕士、博士的教育方面,笔者藉由教育部相关网站,可以经由点选而看到各所学校研究所的研究方向与指导老师,这对于大陆在传播方面的研究走向就更加清楚、深入[10]。

观察后发现,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点大多仍旧维持在传统媒体研究上,历史脉络式、内容式研究较多,新理论开拓、实务性案例研究讨论偏少,而多媒体、数字内容、网络等相关研究,稍早以前较着重叙述、比较、描绘式的研究取,而现在中国网络及网民势力不容小觑,研究讨论也越来越多,由于大陆地广若要做一个真正属于大众式的调查,研究门槛较高。在系所名称中,艺术类与传播相关系所显示朝向关数字、多媒体、动画、视觉传达设计、游戏娱乐、以及新媒体等技术性、设计性、结构性的操作取向,客观而言,艺术类学科中的相关研究,除了设计、美术专业外,似乎更加贴近数字内容的“技术”需求,除了描绘状态外,还强调了一定的数字技术性质在其中,在此笔者强调,新闻传播学有别于艺术、设计、技术,我们所培育的人才,除了要具备“技术创新”的接受学习能力外,拥有其他专业没有的“文化创意”传播精神,这将会是数字时代人力需求最重要的核心竞争条件,我们在坚定既有的人文创意精神与传播理论基础专业的前提下,还要紧盯住技术的发展、重视它的实用价值。

以数字内容产业的相关发展资源条件来说,大陆无可替代的优势就是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这笔无形资产,笔者认为大陆各地的文化都是一个特色品牌,由于现阶段一些地区的科技环境铺设建构和科技使用环境尚未成熟,故首先必须重视地区性特色产品的知识产权以及品牌特色的保护规划,为今后数字经济的发展、腾飞提供保障。从台湾、香港经验来看,科技发展努力就可达到可观的经济规模,他们的经验对于大陆地区来说,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这也让世界各国得以预见未来大陆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潜力。

当跳脱以往的思考框架,以数字内容产业人力需求为导向来思考传播教育问题,笔者认为把握本地化教育是现在大陆传播教育应该考虑的未来走向,追求量的增加,不如先追求质的提升,

在传统媒体争工作,不如多培育多媒体专业人才,建议首要应当在政策面上做调整,政策调整之后,再进行教育内容上的充实工作,这才是最扎实的做法。

1、积极推动地区高校资源整合与产业合作。地区高校合作方面,各地区高校与其单单把握眼前的教育市场,倒不如与地方数字内容产业一同合作并创造差异性的传播教育,携手合作、资源整合,促成本地化的传播教育走向,创造就业人才。

2、放宽传播相关科系专业自主设置条件。由于传播相关学科具备社会环境带动的特殊性,若适当放宽本科专业自主设置的条件,可让各校传播专业更加差异化,系所名称特色化,学生容易从专业名称中分辨每家学校、科系的专业方向,教育环境也可朝向高校本地化、高校精致化、各校皆名校等教育路线前进,更甚者,在中文热兴起的数字时代,改革后的大陆教育体制,亦将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来大陆高校进修学习,海外学生不会只希望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其他城市学校也将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国际交流与活动。

3、平衡实务、理论教师质量。在国外,传播相关科系的教师,大多具备媒体经验,媒体工作的实践性过于强烈,没有亲身经验者,很难从事教育工作,故笔者建议,加强专业杰出人士担任教师的制度建设,让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者,经一定的规范审查,给予在高校教学资格,或让其获得开设系列讲座资格,并制定配套措施,鼓励学校聘任具备实务经验的从业者,平衡师资在理论与实务上的质量,不迷信学历、让经验丰富的人配合从事实务方面的教育。

4、减缓新闻传播专业点的增加速度。笔者建议近些年应暂缓新闻传播专业点的增加,尚未成熟的教育单位应提升技术环境、师资水平,依照各校资源调整招生数目,而非囫囵吞枣似地收学生、搞噱头,然后造成抢老师、缺资源的窘境。

四、台湾数字化环境与传播教育

1、媒体数字平台与人力需求。

在台湾,2002年起至2008年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数字内容产业成为经济重点发展方向,台湾数字内容产业2006年已达人民币360亿元,而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于2001年的产值为1023亿人民币,保守估计至2008年时,产值将可达到2698亿人民币,这都是数字化带来的惊人经济规模[11]。

台湾地区数字化产业前景普遍看好,数字产业相关发展迅猛,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平台的竞争依旧激烈,传统电视产业就呈现出爆炸性的状态,举例来说:2007年10月,台湾有无线广播电台178家,无线电视台5家,卫星广播电视节目供应者77家共155个频道,有线电视经营业者62家[12],有线电视的普及率已经达到八成以上,再加上平面媒体以及电子报等的竞争压力,台湾的媒体市场正处于爆炸的竞争状态,在这样市场竞争压力下,数字化系统、内容多元化结合已经成为各媒体不得不为的新传播模式。

为了竞争、速度,数字化技术已经迅速占领每家电视台,台湾的电视新闻数字化方面的发展,自1993年公视筹委会引进第一套着重文稿处理的新闻自动化系统(BASYS)起,各电视台新闻部即努力追求进一步产制数字化的目标,其中,民视于2003年采用国际通用的AVID 系统,可以说是全盘移植国外经验;年代新闻台同年开始测试源自大陆地区盛行的大洋系统、衍生而成的上洋新闻自动化及数字片库系统,可谓台湾各家电视台采用数字化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而大爱电视台则以美国ENPS为骨架,配合自行研发的数字化流程,不但一举获得2005年电视金钟奖的研究发展奖项,并尝试走出属于另一种模式的自有风格[13]。

为了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字人力教育训练势必愈加重要,对于传播媒体来说,在商业经营管理、技术运用、创意、科技发展等种种的考虑下,不论是工作环境或是人力的需求都必须随之改变,在此环境下,没有一个产业可以离开传播媒体的平台,不止传播教育变得更加重要,怎样让它更加专业化的同时又兼备技术性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关键[14]。

2、台湾高校教育特色。

台湾教育环境除了立大外,其他自由市场竞争状态,故私校林立,2007年台湾所有高校共有163所,主要以大学、技职两个体制为主体,在两个主体中各有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教育单位在一定的规范下还是期待私校可以依自然竞争而淘汰、生存,将不被学生青睐的学校自动淘汰,如今许多学校,已在教育上积极地思考应对之道、充实教育内容并提供奖学金、实习与工作机会等,以免遭到社会淘汰。

近年来台湾各大专院校承受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大学已经推出“就业保证班”,并强化对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辅导。台湾教育单位也在2003年六月初首度发文,要求各所大学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并研拟以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教育单位补助经费的评鉴标准,即便是台湾学术龙头的台湾大学,也不敢轻视这样的压力。台大为提高就业率,近两年校园征才的活动已经改成开放式,全校不分年级都可以参与,除此之外,更针对求职不易的“文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三院所,举办座谈会,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这样的改变大大淡化了以往主张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必须分割的观念[15]。

在求职不易的状况下,在台湾攻读硕士已经成为普遍趋势。由于台湾大学入学率将近100%,再加上近年来失业率骤增到近5%,想要在学历上高人一等,学生只能继续进修,研究所除了做学术研究以外,有许多学校研究所是与国际学校或产业合作,是未来找工作的垫脚石,也正因为如此,在高校林立的台湾,学校更重视自己的品牌认证、教育风格以及资源整合与产业合作,从而替代了过去追求学校排名的传统价值观。

3、传播教育的数字化延伸。

在新闻传播相关系所成长方面,自1954年第一个传播相关科系建立开始,至2000年为止,系所成长状态以1995与1997年每年新增8个系所为最多,而1991年至2000年是台湾媒体发展相当蓬勃的十年,这十年共有49个系所成立,占1954年以来系所成立总数的七成以上[16]。

在2001到2003短短的两年中,传播相关系所的成长率十分迅速,大学科系的成长率几乎达到100%之多,而研究所的成长率也将近40%,且传播相关系所的数目仍旧在持续大量扩张中[17]。而为应对未来媒体环境朝着数字化、分工化方向的发展,新设立的传播相关系所的教学内容、研究方向,以及专业名称都有所转变,逐渐分化走向多媒体与信息科技等更专业的传播与技术层面发展。

由于台湾的网络使用发展较早,网络铺设较为完备,故计算机成为当代台湾民众的基本生活智能与信息来源。据最新估算,截至2007年3月底,台湾经常上网人口为990万人,因特网联网应用普及率为43%[18],网路使用人口64%,尤其是光纤网络的铺设十分迅速,近两年已经有26万用户使用光纤网络,由此可知,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传播平台,更是台湾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因而,早在多年以前,许多与数字化相关的传播系所与科技结合成立,以往纯粹的新闻、广告、电视、公关、出版专业为主要分类,渐渐延伸出较广泛的媒体相关专业,例如:传播、多媒体、信息传

播、甚至艺术相关的视觉传播(达)、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游戏娱乐、广播电视编导等等[19]。

由于台湾本科专业学科在名称上并无条文规范,有别于大陆高校本科专业的规则,台湾高校以“系”、“所”为专业分类,或在系下通过另外分组的方式进行选课教育,例如:台湾世新大学新闻系下又分“编辑采访组”、“国际传播组”[20],而各学院为了更贴切各院系的教学方向,新兴系所的名称近来也更多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科技化取向,例如:在2004年才开设的南台科技大学“多媒体与游戏发展科学系”[21]、以及环球技术学院开设的“公关事务设计系”等,就是为了满足数字时代媒体数字内容相关服务发展需求而生的,学校会依据自己既有的师资以及专业特长来考虑可以成立的系所。

根据笔者最新的调查显示,在台湾大学体系与技职体系中共144家大学院校,有66所大学院校与78所技职院校,约56所院校已经拥有传播相关科系,超过100个传播相关科系,以及将近50个传播相关研究所及2个传播相关博士班。传播相关系所分布的学院除了既有的新闻传播学院外,人文暨社会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商业管理学院、信息学院、民生学院、理学院等均有传播相关系所的存在,特别的是,近几年新成立的传播相关系所,在没有设立传播学院的院校中,许多已经被纳入信息学院、数字设计学院、商业管理学院中,科技意味已经相当浓厚,新闻传播学科延伸与科技发展的连结力量不可忽视。除了系所名称多样转变之外,教育内容上也有不少的转变。例如:扩大具备有业界丰富工作经验的师资,以及开展国际相关系所合作与交流,与名校成立姊妹学校等。

台湾媒体市场的乱象有目共睹,传播人的教育以及基本素质如今显得更为重要,除了应重视新科技数字内容为传播所带来的研究新契机,更重要的是,在台湾由于媒体发达且影响力大,学者在追求学术广度与深度外,笔者认为台湾新闻传播学应在大专院校中加强各系所学生对于媒介识读能力的培养,将新闻传播学推向大众,让受众能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思考、理解、并产生平衡反馈,这样亦能强化学科在大学校园的正当性与重要性。

其次,台湾这两年的传播教育表现已经过分朝向操作技术、设计等分化发展,着重强调数字化、技术化训练,似乎忽视了有关专业核心的人文精神概念与基础知识,文字内容的深度与文化视野的教育广度相较于技术走向却比以往狭隘得多。这些数字化的新兴传播科系具备了传播学科的部份血脉,同时身上又带有新科技的基因,倘若过分偏重技术教育,只会让未来的人才培养变成四不像,讲专业缺乏核心通识知识,讲创意又因为缺乏专业内涵与人文精神而更显不足。故有学者建议,传播相关各系应考虑兼顾“人文教育”、“传播共同知识”以及“专精”,其中“人文教育”课程由大学负责开设,“传播共同知识”由传播学院负责教导,“专精”则由各系分别传授[22], 只有这样台湾数字时代的传播教育才能得以健全。

五、结论

本文属于调查性研究,由于近年来两岸交流日渐频繁,许多教育观念以及社会环境等已产生紧密联系,而港、澳、台近些年掀起了就读大陆地区各大学、研究所的风潮。在传播领域方面两岸虽然交流频繁,但在教育信息上,相关的讨论以及概况调查在台湾并不多,就学管道与信息对流情况也不甚平衡,台湾学生只能倚赖民间团体基金会,或是与大陆访问学者共同研讨、分享,当通过网上信息搜寻来了解大陆地区的教育环境与状态时,会因为信息来源过多而产生对信息无法确实之疑义;另一方面,大陆地区传播教育点以及数字化发展日趋蓬勃,科技发展无论硬件或软件规划都快速前进,急欲进入传播科系就读的莘莘学子必须正视并了解未来大中华的传播环境,处于新闻传播学科的我们也更应该看清未来社会的实务发展方向,故本文以两岸传播教育现况调查为主轴,介绍并探讨两岸数字时代的传播教育问题。

注释及参考文献:

[ 1 ]参见Anthony Lilley:《UK Digital Content: a way forward》, 2002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研讨会讲 义:数字内容新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2002年8月28日,台湾经济管理部门工业单位编。

[ 2 ]参见《财团法人经济信息工业策进会――数字教育研究所》网站:。参见黄绍麟:《台湾数字内容产业的末班车》,《数字之墙》电子报,2005年2月27日。

[ 5 ]参见《台湾地区经济管理部门》网站:。

[22]参见潘家庆,罗文辉,臧国仁 :《传播教育核心课程规划》,《新闻学研究》,第53期, 第85-106页 。

上一篇:基于本土化之上的东西方对话 下一篇:电视购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