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品质

时间:2022-10-18 01:12:46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品质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然观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在教学中很少给予学生提问或质疑的机会,在作业和考试中对答案又有着严格划一的要求,科学的东西在学生心中逐渐成了不容置疑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这些做法忽略了科学所特有的怀疑和批判的传统,使科学很早就在学生的心目中固定化和教条化。

这使我想起了“聂利实验”的故事――一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明媚的阳光下,一群群归巢的蜜蜂在巢口嗡嗡地叫个不停,这个在平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却引起了聂利的注意。她想:“老师在科学课上讲过,像蜜蜂、苍蝇、蚊子类这类昆虫都没有发音器官。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震动,产生嗡嗡的声音。可是,蜜蜂停在蜂箱上时翅膀并没有振动,为什么嗡嗡叫个不停呢?会不会是它另有发音器官呢?”回到学校,聂利从图书室借来《十万个为什么》,书中明确指出蜜蜂没有发音器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凡事总爱刨根问底的聂利决心把这事弄个明白。第二天,她又跑到养蜂场去观察,认真地倾听蜜蜂“唱歌”。细心的她还发现蜜蜂栖在植物上采蜜时也能发出嗡嗡声。蜜蜂靠什么唱歌?教材、科普读物上说的就一定对吗?聂利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教自然课的老师听,老师感到很惊讶。为了鼓励她的探究热情,于是对她说:“我们用感官进行观察,有时候很容易出错。既然你对书本上的知识有怀疑,应该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研究。”

怎样做实验呢?聂利无从下手。老师告诉她,你可以利用我们在科学课上学到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她想:如果书上说的是正确的,我想办法不让蜜蜂翅膀振动,它还能发声吗。于是,聂利在老师的帮助下,制订出了一套实验方案:

问题:蜜蜂是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假设:蜜蜂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观察与实验:

①粘住蜜蜂翅膀看它还发不发声?

②剪去蜜蜂翅膀看它还发不发声?

聂利在养蜂师傅的帮助下,捉来蜜蜂,先做粘住翅膀实验,再做剪去翅膀实验。在实验中,她观察到的现象是粘住蜜蜂的翅膀,蜜蜂仍然嗡嗡地叫个不停;剪去蜜蜂的翅膀,开始它并不发声,但过了10来分钟,它又嗡嗡地叫起来了。聂利通过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她把实验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对她说:“如果你的结论成立,那么蜜蜂靠什么发声呢?你还要继续寻找蜜蜂的发声器官。”于是她又在上次实验的基础上,制订出了一套实验方案:

问题:蜜蜂靠什么发声?

假设: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

观察与实验:观察、寻找蜜蜂发声器官。

聂利从实验室借来放大镜仔细观察,在蜜蜂双翅的翅根旁各发现了一个小黑点,当蜜蜂发声时,这两个小黑点振动得特别厉害。是这两个小黑点在发声吗?这时,聂利找来一根缝衣针,在前两次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刺破小黑点的实验,她把刺破小黑点的蜜蜂放在昆虫盒里仔细观察,蜜蜂再也没有发出嗡嗡的声音。她想,也许是蜜蜂受了疼痛不发声了吧?也许是蜜蜂没有飞舞不发声了吧?于是她又把刺破小黑点的蜜蜂放在蚊帐里观察,一连几个小时,蜜蜂也仍不发声。于是她得出结论: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蜜蜂靠这两个小黑点发声。

聂利高高兴兴地对老师说:“我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老师对她说:“你还不能轻易下结论。”并告诉她,科学家为了得到可靠的观察结果,总是采取重复观察的方法,他们很乐于别人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检查,这就是重复实验。你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写成研究论文,让其他同学也来参与讨论。于是,聂利利用节假日,历时3个多月,交替进行42次实验,用去蜜蜂2000多只。她每次都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写下了3000多字的观察日记,并将在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提出了“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观点。并将自己的研究写成科学小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在“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优秀项目二等奖和高士其科技创新专项奖。

少年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亟须的不是那种束缚和灌输式的教育,而是在春风化雨和循循善诱之下,以自己的大脑思考事物,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社会、学校、家庭本当引导和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让脑子多拐几个弯,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设想,勇于探求,这有益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与早日成才。许多现成的书本上的知识还是有用的,宝贵的。然而,一味地跟着书本上的知识转,那是脑子替别人跑马;一味地塞装书本上的东西,那是把脑袋当成了书橱。一个懒得动脑的人,是一个不会有出息的人,如果人人都如此,那社会就不会发展,人类就不会进步。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教育案例――

在我经历的一场辩论中,一位大学老年教师最后打出的一张王牌竟然是:“我讲的都是书上说了的。”对方则反驳道:“我所说的迟早要写到书上去!”试想,如此“唯书”的教师,何以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不久之后,我看到一个美国小朋友在“出书”。有一天,密苏里大学一个朋友的儿子乔治,要我看他的小本子,笑眯眯地对我说:“I made a book.”(我出了一本书。)我接过来一看,它有小32开大小,像我国小学高年级“手工劳动”课外活动课程中的作品。其中,有他作的画,简短的文字说明,包括家庭、朋友、生活等,10页左右,封面像硬皮精装本。我看完后问他:“Is this your book?”(这是你出的书?)他“Yes”(是)了一声,就拿回他的书,十分得意地跑开了。这个6岁娃娃与近60岁的大学教师对“书”的看法几乎完全不同!

对于西方国家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文化氛围及所接受的教育与我们的不相同,所以,往往从小就具有相对独立的思考;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孩子,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其所接受的大多是“听话”与“虚心”的教育,所以,很多孩子从小就学会了“从众”与“随大流”,以及对师长、对权威甚至权力的迷信。而我们教育中的这一弊病,直接导致了很多孩子缺乏属于个人的独立思想,创新思维的匮乏,最终在他们进入应该发明创造的年龄的时候,与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竞争力要稍逊一筹。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我想,聂利这样独立思考的品格与她的科学老师的教育有关。如果我们在科学教育中,对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特的发现给予应有的肯定与尊重,那么,必定有助于他们这种品格的形成。

科学课在人们眼里还属于弱小学科。要想我们的教师能够做到真正让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特发现,也需要学校乃至社会对不同的思想能够更加宽容、理解。也只有整体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才有可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我们也才可能有更多的发明与创造。

上一篇:融心理健康教育于留守儿童英语教学 下一篇:浅谈液压油的选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