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言习得基本问题的讨论

时间:2022-10-17 10:01:56

有关语言习得基本问题的讨论

摘 要:语言知识的起源问题是当代认知科学研究的一个焦点,不同学者就这个问题有各自的哲学理念和研究取向。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语言习得的本质,本文简要评析了两大类语言习得观,并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笔者就这一问题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看法。

关键词:语言习得;普遍语法;认知心理学

一. 引言

代表认知研究的两大主要学派,Chomsky和Piaget都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创造性的、受规律支配的内在过程,并非简单的刺激-反应。他们也都承认儿童在语言习得方面有天生的能力,但在什么是天生的、什么是习得的等问题上,两派存在分歧。Chomsky强调语言习得的基因决定性;Piaget则论述儿童的语言习得是认知能力与客体、事件相互作用而分阶段建立的。为了更好地了解语言习得的本质,本文欲对Chomsky语言习得观及其它语言习得观作一简要分析,并进一步阐述认知心理学界对语言习得基本问题的丰富。

二. Chomsky的“普遍语法”假说

(一)普遍语法的核心思想

根据Chomsky(2002)、Pesetsky(1999)、Cook & Newson(1996)等著述,普遍语法的核心思想大致如下:1)人类的认知系统存在一个天赋的、独立的、一致的语言习得机制;2)普遍语法代表语言习得机制的初始状态,是人类能够学会一种具体语言的内在原因;3)普遍语法为人类语言所共有,先天地规定着人类语言的组织原则;4)普遍语法关注的是语言能力而非语言应用。正是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在环境的触发作用下,儿童得以克服语言输入的局限并在短期内顺利掌握本族语。

(二)普遍语法的论证

Chomsky普遍语法假说的论证如下:1)语言规则抽象又复杂,儿童却能在其它技能尚未充分发展的时期顺利习得本族语;2)儿童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残缺不足,却能在短短几年内掌握一套丰富而又复杂的语言规则体系;3)人类语言存在很多共项,它们反映了人类内在语言知识的普遍原则。故人类天生具有一套普遍语法规则或结构观念。此外,Chomsky运用了如下推理:假定语言的发展状态是由基因决定的初始状态S0经过S1 S2……最终达到一个稳定状态Ss,若证实Ss中某些语言知识不是来自外界的语言输入,那么它一定来自基因遗传。普遍语法的提出是为了探讨人类如何习得语言,其立场属于生物取向中的先天论,其论证集中在句法原则的习得上。

(三)普遍语法的逻辑质疑

以上论证确有道理,但其逻辑思路仍待考究:1)虽然外界语言输入不足以解释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但也不能必然得出普遍语法的存在;2)儿童能在短短几年里掌握一种语法,但“短”是一个相对概念,“掌握”也是一个程度问题,这并不足以证明普遍语法的先天存在性,除非人类发现所有正常新生儿的脑组织中确有部位控制着语言结构的基因信息;3)语法学家对儿童语法规则的分析结果并不表示儿童是在有意识地使用这些规则;4)若真有语言习得机制,人类是否也拥有天生的跳舞、绘画等无穷无尽的“认知机制”呢?5)人类语言的确存在共项,但语言共项并非反映先天规定好的普遍原则,而是基于人类共有的认知能力和共同生活的规则空间。

三.认知心理学界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

近十年来,认知心理学界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深化了我们对大脑与语言关系的认识。普遍语法假说是语言学界的理论基石,但在认知心理学界,仍有其它假说探讨了语言习得的基本问题。

(一)Piaget的“认知”假说

Piaget强调: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逐渐发展的结果;符号表征能力是一般认知前提;语言能力并非一种初始的认知能力,而是由更基本的认知能力组成。

认知心理学界的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语言习得是一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单词语习得阶段而言,大约在10-13个月时,儿童开始习得单词;大约在18个月时,儿童的单词量骤然增长。如Piaget所言,儿童对单词的掌握是依靠已经发展成熟的符号表征能力、接受成人语言的影响以及观察周围事物的结果。这一阶段的单词一般是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体和事件且没有语法结构和语法标记。

然而,Piaget对语言能力的解释也不够彻底,他没有直接研究句法的习得,也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发展也会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Pinker的“语义引发句法学习”假说

Pinker指出:儿童先学会辨别各个单词的意义,然后伴以情景信息对句子达成某种语义上的解释,进而注意到语义概念和句法概念之间的联系,并逐渐从已形成的概念和语义指示中抽取句法知识。依他看来,儿童首先学会语义,然后根据语义的关系习得语法。

单词语习得阶段之后是双词语习得阶段,儿童普遍使用“电报语”体现施事—动作(妈咪吻)、动作—对象(打球)、施事—对象(妈咪娃娃)、动作—位置(坐椅子)、实体—位置(杯子桌子)、所有者—所有物(爸爸汽车)、属性—实体(大汽车)、指示词—实体(那汽车)等八种语义关系。双词语的出现暗含儿童习得语法结构的开始,而且,双词语阶段和单词骤长期都发生在18个月时,两者的时间连贯性正好验证了Pinker的语义引发句法学习假说。

认知心理学界认为,儿童早期的语言组织是依据所要表达的语义而非抽象的语法原则,其语言结构的复杂化是认知能力逐渐深化、要表达的语义内容逐渐多元化的结果。

四. 语言能力合成说

借鉴认知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受到Piaget认知学说的启发,石毓智(2005)等学者提出“语言能力合成说”:人类认知能力是一个层级结构而非平行、模块状的;语言能力不是最基层的认知能力,它是由更基本的认知能力协同合作而形成;这些基本认知能力还可以合成其他诸多认知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石毓智还阐述了与语言习得关系最密切的六种基本认知能力:符号表征能力,对量的认知能力,概括、分类能力,记忆、预见能力,联想、推理能力,声音、形状的辨别能力。当然,相关的基本认知能力还不止这些,此学说的提出是要坚持一个哲学立场:人的语言能力是第二位的,它是多种基本认知能力协同工作的结果;语言知识也不是先天的,它是人们依赖这些基本认知能力后天习得的。

“语言能力合成说”仍处于草创初期,各种基本认知能力与语言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但这一假说启发我们以一个新的视角来认识语言习得的基本问题。

五. 结语

就语言习得基本问题而言,不同学者有各自的哲学理念和研究取向,各个学说有其可信性,也有待完善之处。鉴于语言能力的获得问题是一个具体的人类认知问题,我们要探讨它就需要给出直接的科学论证,仅有逻辑推理和哲学假设还是不够的。

一方面,Chomsky的普遍语法假说缺乏科学论证并存在一定的逻辑漏洞;另一方面,认知心理学界的其他假说还不是一种自成体系的语言习得理论,要了解语言习得还得要专门研究这个系统。认知对语言的习得作用是肯定的,但仅有认知还不够。语言有其自己的根源和发展规律,认知能力并不能解释所有的语言习得现象。在认知能力的引导下,儿童究竟如何将意思编码成语言?解答这个问题除了依靠基本的认知过程,还需了解其特定的语言过程,而对这些特定的语言过程,我们的研究之路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桂诗春. 新编心理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石毓智. 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的反证——来自认知心理学的启示[J].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

[3] 唐世民. Piaget与Chomsky的一场争论与语言习得的基本问题[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2).

作者简介:司丹丽(1986.7-)女,硕士学历,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上一篇:人体舒适度在旅游业研究方面的应用 下一篇:工笔画的以形写神及线条艺术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