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过剩与企业人才匮乏的研究

时间:2022-10-17 09:58:00

高校人才培养过剩与企业人才匮乏的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社会人才需求的匮乏性等互斥效应。本文通过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需要标准进行深层次的对比研究,分析产生供求矛盾的根源,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参考视角,从而实现社会人才需求和生产的良性运转。

关键词:人才培养;人才需求;培养策略;培养目标

纵观当前的就业市场,一方是众多企业求贤若渴,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无奈;另一方是大批毕业生求职无门,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困惑。作为社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生产基地――高等学校对此现象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高校不断进行改革,试图摆脱这种“过剩”和“匮乏”的困境,但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模式脱离社会需求,没有完善严密的教学实践体系,不能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撑,因此,供需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改革等形式的变化掩盖和隐藏了一些问题,这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是潜在的风险。本文以多年的实践教学为出发点,通过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和社会人才需求标准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产生供需互斥效应的关键要素,为高校的管理者和决策层进行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提供启示。

1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

1.1扩招策略

自1999年高校正式扩招以来,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人数急剧膨胀。据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07万,2009年约为610万人,近十年一直呈现高速递增的趋势,具体数据资料参考图1。高速增长的学生数量与缓慢增长的教学资源(如校舍、师资、教学、设备、服务)等综合指标产生互斥效应。

高等学校一直以扩充学生数量为提升学校规模的主要手段,导致学生良莠不齐,学生层次梯度大。而整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习惯等仅是形式上的转变,如增加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等。但对于教育本身而言,并没有本质上的突破,重形式不重质量,培养模式单一导致优秀的学生“学不饱”,较差的学生“学不会”,为保持教学整体平衡,高校教育趋向于平庸化教育。这种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式教育的转向没有缓冲,培养的学生整体综合能力弱,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相对“过剩”。

1.2教改策略

教育主管部门为保证教学质量,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高校师生比达标要求,实践课程学时与比例要求、学校的博士化率要求、教授承担本科生教学要求等各项教学保证措施。考核指标不达标要给予黄牌警告,限制其招生等。以我校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教改前的理论学时是56,实践学时是8,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为7:1,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愿意动手实践,也可以顺利通过考试。但学生应对实践工作困难,导致企业往往招收到高分低能的毕业生。教改后,该课程理论学时调整为56学时,增设实验32学时,并采取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以改促教”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重视和提高实践的教改策略是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但是这种最有效的教改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并不乐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课程实践改革重点不是学时的增减,而是教师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工作量非常大。但仅靠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能完成规定的考核任务,教师还有科研、论文等多项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教改的效果;(2)高校教改关注课程,不关注教师。教师是载体,是教改的执行者,而大多数高校有系统详实的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却没有配套的教师教改体系(有也只是对教师的考核任务和指标而已)。教师对教改内容的调整没有参考,优劣难以测评;(3)高校为完成教育部的各项考核指标,重金引进博士、聘请名誉教授、提高教师考核指标、加大科研力度等。学校的名师名人多了,但从事一线教学活动的很少,所以学生几乎没有受益;(4)高校增加了实践课程学时,但教学内容等配套设施依旧是“换汤不换药”,有的学校为节约资金,甚至压缩或者取消实践实习等环节,执行效果很差,这种教学改革策略下的人才培养必然过剩。

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监督教学质量的各种政策的良好动机无庸置疑,它对保证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高校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就不能盲目跟风,不能将教育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成完成指标任务的大战,否则就违背了教改的初衷。

1.3包装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也逐步由单一的教育特点转变为带有经营特点的企业实体,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投资收益、科研生产等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宣传影响的活动,而教学活动虽然受关注程度高,但高校投入教学的硬件资金比较充足,软件资金的比例严重不足,甚至不怎么投入,形成了所谓的“高校包装策略”。

首先对比软件和硬件:(1)硬件建设:国内高校的教学楼、宿舍、食堂、体育馆等设施,现代化程度颇高,甚至超过国外大学。(2)软件建设:高校关注师资培养,但投入太少,大部分教师都在闭门自修。培训、交流和进修等教学前期准备不足,教师的知识体系更新频率和速度过缓,必然导致教学的滞后性。

其次对比教学建设投入,包括人员配备、环境配置和教学服务等环节。(1)大部分高校缺乏助教机制,课程由任课教师独自负责,实践和实训等重要课程的辅导薄弱,实践教学的效果不能达到目标要求,再多的实践也提升不了学生的实践水平和能力。清华大学的助教制度非常完善,学生在实践课程中获益匪浅,动手能力强。(2)高校实习实训的整体设施建设非常落后,无法和学生日后从事的工作对接,对培养学生研究实践能力极为不利。而这种巨大投入回报缓慢的问题,学校并不积极去解决。(3)高校的服务意识淡薄,整体管理水平不高。仅局限于教学活动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综合指标过高的要求。这种畸形投入的“注外不注内”的包装策略,必然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过剩。

1.4竞争策略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专业设置雷同、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日益严重。高校为吸引考生,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指挥棒,争相设立热门专业,忽视冷门专业和国家基础性人才培养专业,对人才培养执行“现在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的集体竞争策略。这种没有层次、无秩序、缺乏特色、缺乏长期规划的竞争策略,导致高校的热门专业人才培养极度过剩,一些冷门的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和支撑性研究人才过少,导致某些领域的人才出现严重断层现象。高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首先要从专业设置方面贴近市场需求,并保持高校教育对国家整体科学研究与发展的人才储备和支撑。同时在学科特色上下功夫,建设“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特色学科,以特色办学彰显竞争力,以特色学科建设来推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1] ,这种多个层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策略既可以实现自己的特色又避免竞争;既具有广度又具有深度;既可以保证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又可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和发展。高校之间的非理性竞争是不明智的,其后果必然是人才培养过剩。

2企业人才需求标准

现代企业面临激烈的生存压力,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是人才,但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需要顶尖级的人才,这是企业在人才战略上必须权衡的因素。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不同,但都会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都需要“学历+经验”型人才,这是现代企业的用人特点,本文主要从企业人才构成和技能两方面分析其用人标准。

2.1人才需求的层次

以IT企业为例,一个软件企业人才需求结构呈金字塔形,塔尖的领军人物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少数的精英人才,他们综合素质较高,能够有效地组织产品开发和软件工程项目,发挥技术团队的软件生产力,并达到预期目标。他们既要具备计算机领域的综合知识又要有一定的管理技能和水平。塔身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大批的优秀的程序员,他们理论基础扎实,计算机技能过硬,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强,有某一领域技术的深入研究能力和经验。具备沟通、合作精神,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具备承受压力的素质[2]。塔型底层是企业的基础支撑力量,是普通的维护管理人员,相对而言,他们工作的技术含量要求不高。因为企业人才需求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和内容也应该不同,但目前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盲目求高求大,人才培养格局失衡,产生互斥效应。

2.2人才需求的技能

2.2.1运用知识能力

学生在高校教育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很多,但动手实践能力差,公司需要对他们进行各种培训,他们才能进入到实际工作中。“会学不会用”是高校“只管教不管用”这种脱离实际环境的教学结果。重点院校重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实践次之;普通高职院校重视实践能力,但知识广度和深度差,两者与企业的“广度、深度、实践”并行的人才标准都有差距,产生互斥效应。

2.2.2持续学习能力

学生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不均衡,工作中经常遇到未曾学过的知识,这就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将自身能力和所学的知识迅速与工作相融合,以便完成工作任务。信息时代,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大学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而高校教育还在沿袭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重视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体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导致学生不会持续学习,产生互斥效应。

2.2.3沟通合作能力

沟通合作不仅是个人能力的表现,也是企业团队组织管理的重点。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项目通常由多人共同完成,它要求每个人都具备团队意识,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集体合作,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完成。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任何高校的教学和实践中都没有得到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执行,产生互斥效应。

2.2.4踏实敬业能力

现代企业需要是踏实工作、勤奋敬业的人才。而当前大学生缺乏这种精神。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强、不服从管理、注重个人利益。企业提出“希望学校对学生加强社会生存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情商、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学校还没有将该项素质培养纳入基本的教学培养计划,因此形成了互斥效应。

2.2.5良好品行能力

企业招聘人才,个人品行是最重要的评估指标。品行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企业的忠诚度。既有能力又忠诚企业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最理想的人才,才值得培养。而关于道德品行的培养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几乎是空白。

3高校人才培养过剩与企业需求匮乏的解决途径

“北京、武汉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素质状况调查研究”结果显示,41.4%的学生认为人才培养目标不太符合或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供给者的学校和作为教育需求者的学生之间,供给与需求严重错位,学生对自身知识文化素质与能力缺陷的认识比较理性和客观,他们期望建立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并重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通过以上对比研究发现,高校人才培养策略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内容执行上缺乏交点,几乎是两条平行线。这种培养模式从表面上看是影响学生就业率,企业招聘人才困难等常规性问题,但它的危害不仅于此。脱离实际社会需求的畸形教育模式必将导致未来人才的匮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的持续性发展都会受到制约和束缚。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师资是关键。一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实力、科研成果和服务社会,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校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1)完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以学科带头人为重点,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科专业知名度。(2)引进一些高层次的企业精英进校,提高教师队伍总体素质。吸引优秀教师和工作人员从事就业创业工作,特别是要选拔懂管理、会投资、熟法律的教师到就业创业教育队伍中来,充实就业创业教育教师人员,提高就业创业指导能力。(3)组织教师参加学科调研、市场调研和学术交流活动,开拓视野,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4)倡议教师参加企业科技特派员,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对社会的认识水平[4]。只有高校和社会、企业进行多渠道的渗透和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才会消除互斥,出现交集。

4结语

教育应该回归朴素的教育,无论管理者还是普通教师都应为每一节课而全力以赴,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学校指标而上课。建立素质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我们的大学才能变成真正的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人才既不会过剩,也不会匮乏,所有的互斥效应才能消失,真正实现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盛婉玉,甄红军.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9(6):56-57.

[2] 李春兰.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程序员[J]. 计算机教育,2004(12):15-16.

[3] 贾海军. 基于就业困境的高校人才培养战略[J]. 人才资源开发,2008(12):92-93.

[4] 刘宏波,袁永平. 浅谈改革高效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J]. 经济师,2009(7):98-99.

Research on University’s Overplus and Enterprise’s Lack of Talents

ZHANG Hai-tao, WANG Yu-hua, YIN Gui-sheng, YU Jing-sha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from elite to general, there brings to many questions. Especially is the lag of talents educating, short of talents need and so on. We compare talent objectives of high school to need standard of society, analyze the cause of the repel effect. Providing to manager, it balances between requirements with product of talents.

Key words: talents education; talents need; education strategy; education standards

上一篇:“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初探与研究 下一篇:比喻教学法在操作系统原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