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时间:2022-10-17 03:34:5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一种活化大脑的重要途径,既可以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兴趣,又可以增长人的见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深体会到其中的含义,认识到只有深读精思,才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循循善诱,激发兴趣

诱导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读书能力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想要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首先要利用不同方法创建氛围,让学生走进课文,争相阅读。很多教师或许和我一样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常常看到新学期伊始,当学生拿到散发着油墨芬芳的新课本时,他们往往第一时间拿起的是语文课本,急不可待地翻阅,甚至连教师讲的话都来不及听,这说明了语文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之大。但在上语文课时,学生这种对语文的最初兴趣却因人而异。李镇西博士曾经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中说“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美味食物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又平等地交流;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的分享中,师生都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这话用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方面同样是合适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使用个别朗读、齐声朗读、分组朗读、对比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读出趣味来。

二、根据文体特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文体裁以叙事类作品(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以及童话童谣、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儿歌散文、科普小品等为主。由于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写作特点,不同的文体在表达方法上也各具特色,在阅读方法上也有所不同。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如阅读以记人为主的文章,应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两方面入手,在整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内心品质。阅读诗歌应以朗读、诵读和想象为主,展开合理的想象,领会诗歌意境,反复吟诵,在吟诵中理解,在吟诵中想象。对说明的阅读要做到:抓住说明的特点;理清说明的顺序;分析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

三、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吴伯箫说:“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原文上。”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松开手,放宽心,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把书读好、读深、读透。教师要使学生做到初读扎实,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真正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书中逐步实现悟境、悟意、悟情、悟法的目标。同时我体会到“读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读法。朗读和默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法。在课堂上,不要只靠教师解说,更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如我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先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朗读,在学生充分熟读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走进作者母亲的心灵世界,把含有“悄悄”这个词语的三个句子组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心、细心、耐心,然后扣住“扑、抓住、忍住”三个动词,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完全沉浸在母亲博大而无私的情感世界中。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并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要注意三点:多读、精思、勤记。多读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不要只限于课本或某一类课外读物。精思就是仔细思考,就是要边读边思考。勤记就是要勤记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通过圈点勾画,记下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提纲挈领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文章的好词好句和精彩片段。

总之,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的精髓,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责编 潘冰)

上一篇:汲生活源头之活水 撰声情并茂之作文 下一篇:和风细雨,润绿写作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