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CO中毒性脑病CT表现(附20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17 09:43:19

急性CO中毒性脑病CT表现(附20例临床分析)

【摘 要】目的:分析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CT特征。方法:对20例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结果:双侧苍白球对称性低密度与脑白质密度减低为主要征象,结论:CT扫描能接观察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影像学改变,准确做出诊断及预后评估。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螺旋CT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一2013年1月经CT和临床证实的CO中毒患者20例。最大年龄为6O岁,最小年龄为20岁,男性10例,女性10例;

1.2 工具与方法:采用东芝16排螺旋cT机,常规横断面。常规头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局部5mm薄扫,曝光时间1s/层。

2 结果

2.1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分类

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20~58岁,中毒首发症状为昏迷l6例、抽搐3例、大小便失禁12例、头痛6例、头昏18例、呕吐10例;8例出现行为异常、生活不能自理:7例出现精神错乱、哭笑无常、幻听幻视;5例出现严重智能下降、定向障碍:2例全身僵硬、肌张力增强、行走困难;12例病人出现植物神经功能失调、阵发性头痛、血压波动、眩晕;参照国家颁布的《职业性急性C0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781―88),急性co 中毒诊断分类:(1)轻度中毒:意识淡漠但无昏迷;(2)中度中毒:浅至中度昏迷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3)重度中毒: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且有一定的并发症;(4)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神经精神并发症)。临床诊断:重度l0例、中度6例、轻度4例;7例碳氧血红蛋白高于正常值。

2.2 影像学检查方法

20例患者就诊后行多层螺旋CT头颅常规平扫检查层厚10mm,层距10mm,曝光时间1s/层的扫描,部分加扫5 mm薄层。中毒后2~12 h CT检查,10例进行了CT复查,其中1例复查了3次。

3 结果

3.1 脑损伤程度及CT影像表现

在本组20例患者中:(1)轻度4例:CT表现基本正常,少数可见双侧基底节低密度,预后提示良好;[1]

(2)中度6例:CT表现双侧基底节、苍白球区出现对称性低密度,呈类圆形边缘模糊,少数可见单发.早期无强化,一般在48 h出现病灶,随访可见永久性脑软化灶.一般认为基底节低密度是CO中毒最常见的CT改变,少数患者可见脑白质低密度.; [2]

(3)重度10例:多数表现为脑白质广泛的对称性低密度,以侧脑室前后角多见,以额叶为著,同时伴有基底节低密度区。中毒2―3周开始消退,进而发展为广泛地脱髓鞘的改变,脑水肿白质区低密度多在2―3周后,出现神经系统后发症状,预后不良,部分病例脑自质低密度不能恢复,预后不良:CT表现双侧脑白质低密度,皮层下广泛的白质低密度及基底节局灶性低密度,脑萎缩为CO中毒后部分水肿患者晚期表现。[3]

4 讨论

4.1 发病机理

一氧化碳(CO)中毒性脑病是室内一氧化碳聚集浓度过高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造成组织缺氧,中枢神经系统首先受累,表现为脑血管痉挛、扩张,通透性增强,脑细胞缺氧代谢障碍引起脑水肿,进而小血管内血栓形成,严重者大脑白质广泛脱髓鞘改变。

4.2 ct表现

参照国家颁布的《职业性急性CO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分为轻、中、重度,早期表现为急性脑组织水肿表现。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弥漫性密度减低、脑室受压、中线结构无移位。急性期后病变为双侧基底节区和大脑白质内对称性低密度区,边缘清晰或模糊,形态多样,可为椭圆形、不规则小片状,恢复期表现为脑软化、脑萎缩。需与下列疾病鉴别诊断:

一是霉变甘蔗中毒:主要侵犯苍白球,表现为苍白球低密度,与co中毒相似,唯病史区别。二是多发性脑梗:两侧对称性苍白球改变少见,常伴尾状核、半卵圆中心的梗死。

好发部位:脑白质范围发生在侧脑室前角附近的占首位(80%),其次为半卵圆中心区(58%);脑灰质范围发生在苍白球的占首位(43%),其次为额叶皮质区(30%),与蔡氏[4]统计相类似。

早期CT检查能直观反映一氧化碳中毒脑组织的改变,判断中毒程度及脑损伤程度,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检查结果对判断症状及预后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单纯脑水肿者多恢复良好:随访观察苍白球低密度区逐渐变小者以至消失者.均恢复良好;而苍白球低密度区持续存在和1个月后脑髓质仍为广泛低密度者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1] 阎立民,董季平.一氧化碳中毒脑损伤的影像学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175.

[2] 丁伟利,张向芬,刘春云.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并发迟发脑病的高危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2000,15:257.

[3] 张镭.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CT特性[J].临

床医学影像杂志,1998,9:93.

[4] 蔡素华,郭玉兰.急性co 中毒迟发性脑病研究动态【l1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4):364.

上一篇:仙人掌外敷治疗输液性静脉炎60例 下一篇:产前诊断的健康教育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