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是解决宁夏山区贫困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10-17 05:07:48

生态移民是解决宁夏山区贫困的有效途径

宁夏中南部干旱贫困山区包括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中卫市海原县和沙坡头区、中宁县的山区。国土面积为4.3万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国土区的65%。2009年底,人口256.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1%,其中回族人口133万人,占全区回族人口的59.1%,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

这一地区生态脆弱,干旱缺水,土地瘠薄,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极为严酷,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移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地区的贫困问题。

一、“吊庄移民”之回顾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这一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作为促进全区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把移民工作作为解决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群众生存和发展问题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移民吊庄”,设立整块移民吊庄点和“插花”移民点近30处,通过10年的努力,总共搬迁30余万人,群众逐渐认识到搬迁移民给摆脱贫困,致富带来的好处,由开始的“移出去,跑回来”到积极要求搬迁到新庄点。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党委、政府投资兴建红寺堡开发区,并认真总结了“移民吊庄”的经验,实施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并举。“十一五”期间,我区在总结以往扶贫移民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工程,规划用5年的时间,对6个县(区)520个自然村20.68万人实施生态移民。自工程实施以来,在自治区和市县(区)的精心组织下,移民工程总体进展顺利。截止2010年底已累计批复了16.08万人的移民工程建设任务。通过20多年的努力,共累计搬迁移民50余万人,移民搬迁在改善群众生存条件、解决温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总结以前的扶贫移民经验,我们可看到,过去的移民搬迁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整体搬迁不整体。扶贫移民规划,对中部和南部贫困地区进行整村搬迁,针对贫困地方群众存在着“故土难离”的观念,加之“移民点”初期移民点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移民中存在着“稳不住”的问题,自治区政府实施“吊庄移民”政策,即在一定时间内,保留移民原地户口、土地,由原地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经过几年移民适应了新的生产生活环境,度过了“适应期”,稳定下来后,再进行行政管理交接,实行属地管理。

这样的政策,对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起到了保障作用,但由于保留了原地的户籍、土地,使相当一部分群众将家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到“移民吊庄点”,一部分留在原地。从实际效果上看,并没有减轻原有土地的人口压力。经过几年的发展,群众看到“移民吊庄”后生产生活发生的变化,观念随之发生变化,由过去的“移出去,跑回来”到积极要求到新的庄点。对群众的迫切要求,贫困县乡政府只好采取“撒胡椒面”式的名额分配,出现了原庄村人员并未减少多少,生态环境无多大改善。

二是群众先期投入大,脱贫致富期拉长。当时实施“移民吊庄”, 除政府每搬迁一户,投入2万元用于建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土地、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外,群众还需再投资,农民反映“搬家搬穷了”。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稳得住、能脱贫、快致富”的目标无形中被拉长。

三是解决吃粮问题投入太高。初期“移民吊庄点”的设立,是以当时宁夏历年实际用水量为32亿立方米(引黄灌溉引入量减去排入黄河流出量),尚有8亿立方米水可用为依据的。考虑的重点是引水灌溉,解决“吃粮”问题。群众吃粮问题,这无疑是必须首先考虑的,但仅从“吃粮”一点出发,造成投入太高。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查阅了有关资料。2003年7月22日《宁夏日报》的一篇报道:“韦州灌区是盐环定扬黄工程的一部分,投资总额4600万元,工程于1996年开工建设,2000年通过验收,共开发水浇地1.2万亩,搬迁移民60多户,韦州镇13个行政村中有7个行政村纳入开发范围,8000余人从中受益。”但实际投入使用后,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无水可“扬”。2002年,“黄委会”将宁夏用水减少了19%,2003年更减少了49%,黄灌区高产粮田都无水可灌,新开发区更是无水可扬。二是用水成本太高,盐环定扬黄管理处负责人高铁山说“如果加上电费、设备维修费、人员工资等费用,盐环定扬黄灌区每立方米水的实际水价达0.73元,也就是说,现在农民每用1立方米水,国家就要补贴0.618元,除非加大财政额度,否则降低水价绝无可能。”当时的情况下,每亩地灌一次水需用205立方米,灌三次需615立方米,每立方米水价0.73元615立方米水价448.95元,国家每亩补贴380.95元,农民还需付水费68元,而小麦每亩地的产出仅100公斤左右,群众觉得不划算,致使1.2万亩水浇地有一大半撂荒。“在旧庄子附近,1997年开发的3000亩土地长满了蒿草,如果没有高大的引水渠,你会认为这儿原本就是一片荒原。”

中南部贫困地区人口远远超过土地承载能力,只有减轻人口压力,实行整村生态移民,才能使南部山区生态得到恢复,才能使山区群众尽快走向脱贫致富之路。目前,该地区还有贫困人口近150万人。若采取传统的扶贫方式,不但投入巨大,而且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移民,才能彻底解决这一地区的贫困问题,逐步扭转山川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生态移民是解决中南部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十二五”时期是宁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的攻坚阶段。中南部地区是典型的“老、少、穷”地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是宁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南部地区贫困问题。总书记、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深入总南部地区视察,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2010年,、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宁视察时,都对总南部地区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做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29号)提出,要切实解决宁夏中南部地区的贫困问题,积极稳妥地组织移民搬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指出,要全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稳步推进生态移民、适当提高中央补助标准。为宁夏实施生态移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自治区决定“十二五”期间,对中南部地区生存条件极差的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同心县、盐池县、海原县、沙坡头区9个县(区)的91个乡镇684个行政村1655个自然村的35万人实施移民搬迁。到2015年全面完成搬迁安置任务,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以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的新格局。到2020年,实现脱贫致富,移民人均收入接近全区平均水平,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1、实施整村移民搬迁是恢复中南部生态有效举措

对1655个自然村实施整体搬迁,有利于恢复这一地区生态。这些自然村处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偏远,信息闭塞,干旱少雨,生态失衡,生存条件极差的偏远山区。据1999年调查,全自治区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887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面径流年输沙量1亿吨,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中南部9县,水土流失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75%。按联合国沙漠会议确定的干旱地区人口居住临界值,每平方公里是7―20人。而南部山区每平方公里现承载80人,有的县人口密度达到140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过大,给自然环境造成极大压力。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致力于解决中南部地区群众温饱问题,但即使解决了“粮食”问题,由于要做熟吃到嘴里,就要烧柴烧草,仍会对自然植被形成破坏,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施整体移民搬迁,在生态移民迁出区,结合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省区、三北防护林工程五期、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以及退耕还林等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生态项目建设,在收回的300万亩土地上实施生态恢复保护工程,遏制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将起到积极作用。

2、实施整村移民搬迁有利于迁入区生态环境建设

笔者利用休息日,到规划的移民迁入区:石嘴山大武口区移民建设区,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移民建设区、贺兰县洪广镇移民建设区、永宁县闽宁镇移民建设区进行调查了解,看到这里的移民区建设已全面展开,建设者向我介绍说:我们非常欢迎山区群众搬迁到这里,为了使移民搬迁来后,稳得住、能致富,每户54平方米的住房,按照统一规划要求已初步建成,配套设施建设学校、卫生院、文化站、村级活动室、水、电、路、气、通讯和商贸流通等基础设施按规划也在建设中。我看到移民区生产用地,绿化用地都进行了很好的规划。

移民迁入地多处在河边、渠稍、多年开垦的良田与沙漠的交界处,移民迁入前和迁入后,将重点完成移民新村绿化和农田防护林、经济林建设,发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改良土壤,实现“人进沙退”,取得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赢目标。

3、实施生态移民与劳务移民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尽快致富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移民建设新区,我看到这里的移民开发区建设在发展规划中,把劳务移民与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政府引导、部门主抓、中介搭桥、能人带动的新机制,引导移民向经济优势区域就业转移,加强与企业、用工单位的沟通协作,为移民的就业提前做好安排。在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移民建设区,我看到兴庆区政府正在加紧建设万头奶牛养殖场,移民搬迁来后,就可在奶牛养殖场及附属饲料加工厂、人工种植草场务工。在永宁县闽宁镇移民建设区,我看到这里是我区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新的移民搬迁到新址后,就可与发展特色产业,设施农业结合起来,为农民稳定增收提供基本保障。

三、对整体移民搬迁的几点思考

1、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

自治区政府主席王正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到2015年,沿黄城市带经济总量占到全区的90%左右,全区城市化率提高到55%。实施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发展战略,夯实基础、强壮产业,做大城镇、转移农民,推进中南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城乡面貌的大改观、人民生活的大改善。”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化率的提高,必然会发挥对区域的辐射、带动。通过推进人员向城镇转移,减少农民人口比例,特别是通过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减轻干旱山区人口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兼顾,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同时,城镇的做大,必然会产生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这又为劳务移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2、推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到2015年宁夏城市化率要达到55%,35万移民搬迁在“十二五”的五年内也要完成,这无疑将加大城市就业压力,经济社会发展一再证明,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应加大政策导向,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好市场机制,使民营企业有个大的发展,就业才能得到保障,登记失业率才可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信贷调控,税收调控是重要方法,除对中小企业进行的信贷支持外,通过税收调控加大对支持力度是重要方面。税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很大的杠杆作用,税金支撑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税收方面,应把注意力由提高税率转向扩大税基,中小企业得到大的发展,必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大推动作用。

3、完善市场机制

在强调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同时,更要注意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调配方面的积极作用。资金的配置,劳动力的流向,仅靠“看得见的手”是不够的,当前在推进经济发展中,应注意克服强调政府调控,忽视市场调控的倾向,完善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宁夏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接轨。

上一篇: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学好高中物理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