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术而艺术”之后

时间:2022-10-17 04:23:46

“为艺术而艺术”之后

建议诸君关心最近颇受争议的一篇文稿,作者是浙江大学艺术系教授、西方艺术史学者河清先生,标题为“告民生银行书:莫要被奇奇怪怪的‘当代艺术’忽悠”。

除却某些颇有政治味和极端化的一概而论,就我的阅读评价,此文不乏为好文章。好在通过此文可轮廓清楚地了解什么是狭义的“当代艺术”,而置于时间的坐标上,也可体会这种“当代艺术”于国际范围引领乃至覆盖的状态和能量。习惯以“85新潮”标志的中国当代艺术起始和兴盛,是面对西方当代的迟到,尤其于形式上的呈现,也自觉坐落(或依附)于西方强弩之势的尾端。

自文艺复兴以来,以西方话语为主的艺术进程,往往以绘画(视觉艺术)为先导。众所周知的三巨匠不难理解,而那位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继而被敬重为“现代艺术之父”的保罗・塞尚,曾经让我不解和揣摩。思索的轨迹不免前溯巴比松画派,前溯库尔贝,前溯德拉克罗瓦和安格尔,而后顾的主要重点又不得不是马蒂斯和毕加索。当轨迹伸展于历史的两端,处于中间的塞尚,体现了其不仅仅是承前启后的艺术推进作用。

简而言之,塞尚是在注重客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凸显客观内质的主观框架(构成、体积和色彩)。于他之前(包括印象派在内),审美的建造大体仍囿于缺乏直击客观深层的主观浅表状态,而于他之后,深层追溯(于客体)、主观毕现(于本体),几乎成为所有现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和灵魂。

不仅是塞尚本人,“为艺术而艺术”的求索始终是各类现代主义图式的缔造语境―即使是体现音乐感以及呈现颜料作为物质美而著名的康定斯基,也依然会醉心于光线下颜料体散发的晚霞般灿烂。同样,面对法西斯的愤怒,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及那头“公牛”,也依然显示着立体主义理性有序的图式格局。然而,比较于前,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的主观乃至个性已经凸显,每一位艺术家都鲜明地拥有各自特有的个性图式,全方位成为最容易见著的人文经典。

事后诸葛亮的艺术史论家和评论家们,往往难以进入艺术家的真实心历体验。对每一位艺术家而言,面对现代主义以及之前的林林总总浩瀚经典,首先有常人同样具有的欣赏和膜拜,继而紧随的却是常人们无以体会的禁锢和压迫。不同于中国式常有的“山寨”习性,西方有不愿意习旧和重复的人格状态,更是最富创造力人群的集体特质。

作为画家的我,直面各路经典,在不算短的时期中,也几乎深陷于江郎才尽穷途末路的创作困境。不仅仅于我,这番体会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后生代艺术家们的集体感受,所以所谓“架上绘画”死亡乃至“反艺术”,其部分实质是面对经典那无以回避和超越的局限投影。

我们可以想象,当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已经有材料和综合材料混合的抽象图式。当现代主义的雕塑作品,也已经有爱泼斯坦和摩尔的抽象和体量,尤其又经历越来越趋于观念的诸番流派,我们可以正常理解之后的“当代”。那二战后的杜尚以及再之后的博伊斯,也可以正常理解。“当代”继现代主义之后对中国的影响,尤其中国时值思想开放,久被禁锢的精神主观更容易瞬间迸发。

上世纪70年代前后,欧洲的二战败兵博伊斯近于政治语境般高呼着“人人都是艺术家”; 而东方战胜国正红旗下,犹如艺术场景,“人人都是革命家”正是这样的世界性格局格致,“当代”的起始具有广义的理解,也的确远离了“为艺术而艺术”。

上一篇:特教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