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朗读教学 回归语文本色

时间:2022-10-17 03:40:00

【前言】加强朗读教学 回归语文本色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朗读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

加强朗读教学 回归语文本色

古语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些美丽的词句还在心头萦绕;电视上,现代学童身着儒服摇头晃脑吟唱《三字经》《弟子规》,那动人的韵律犹在胸中激荡;记忆中,小时课堂上那琅琅的读书声还在耳边回响;书本上,“三味书屋”的老先生“拗过来、拗过去”的醉人神态,总在眼前闪现……可曾几何时,一切都变得是那么陌生而又模糊,语文课堂上少了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充斥着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成了综合课。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抛弃浮华,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从而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与困惑

新课程改革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手段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多元解读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形式主义的东西过多,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太少……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褪去了原汁。

同时,为追求教学质量,有的教师不重视朗读,只钟情于对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兴趣,从而出现了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

二、朗读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此,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1.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上如果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渐渐地疏远了语文课,但有了朗读就大不一样了。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哪位学生能对此无动于衷?有谁能不产生尝试一下的念头?

2.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

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添字、不倒读、不误读,这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维持其注意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其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朗读的停顿、轻重、升降、快慢等,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关系及时做出符合原文含义的表达反应,这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度性等。朗读要感人就得深入意境,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3.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朗读的要义就在于通过对作品节奏的感受,披文入情,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反复地读,学生就越能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达到“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4.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也会自然而然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朗读《安塞腰鼓》会知道生命力的蓬勃与旺盛;朗读《背影》,会体会父爱的伟大;朗读《爱莲说》,会更加坚守君子的高洁情操……

总之,语文课上不能没有琅琅的书声。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品味感悟及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言外之意,意中之境。

三、朗读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1.朗读要做到读有层次

宋学大师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朗读训练要注重层次落实:

一是初读,抓重点字词,读正确,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自由读,人人读,把语言文字和文章内容“读懂”。有四点要求: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朗读字词障碍;读得通顺,做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然于心;读时把不懂的做好勾、画、圈、点。二是精读,抓重点句段,读流利,深刻领会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重点句段在表情达意上的关键作用,点拨学生通过重点句段的流利朗读,去深刻领会课文内容。三是品读,创设情景,读出感情,体悟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入情入境地读出情、读出神。四是赏读,声情并茂,内化语言,赏识文本妙处,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形成语感,积累、运用、内化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朗读要做到读有方法

为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齐读、个别读、接读、对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教师的范读。教师的范读对学生影响很大,能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课文,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读错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情基调,诱感共鸣,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获得美的熏陶。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例如在教《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时,不同角色的个性化的朗读,可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3.朗读要做到读有讲究

朗读的目标应明确、具体。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给予点评,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任务,例如: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此外,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还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体现。

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我们应该加大朗读训练,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这样,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以张扬,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上一篇:也说“长文短教” 下一篇: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