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参与对培养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影响

时间:2022-10-17 01:01:40

父亲参与对培养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影响

摘 要 双性化人格是指心理气质方面具有男女两性优良特质的人格类型。幼儿期是性格特质形成的关键阶段,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倡从幼儿开始进行双性化人格的培养。而我国的幼儿教育界,多为女性教育者,女性化教育过盛,男性化教育严重缺失,导致了幼儿女性化特质明显,笔者认为可通过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有效参与,来弥补幼儿教育缺少男性化教育这一不足之处,实现培养幼儿双性化人格特征的目的。

关键词 父亲参与 幼儿 双性化人格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提供其可以学习的榜样,会对其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外有研究证实,关于父爱缺失的幼儿,其他男性家庭成员可起到替代作用,男性教师也有同样的作用。 所以,对于我国幼儿男性化教育缺失这一现象,如短期内不能为幼儿提供数量可观的男性幼儿教师形象时,我们可以重视另一男性化形象的作用,即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

1 关于父亲参与

1.1 父亲参与的概念

关于父亲参与的概念,主要有这几种说法:

兰姆(lamb)等根据已有研究,归纳出的父亲参与的三个层面:(1)投入/互动性,父亲参与照顾孩子,与孩子一起互动的行为;(2)已接近/可得性,指父亲并未直接与孩子互动,而是在等孩子召唤时才出现;(3)责任性主要指父亲对孩子的幸福负责、觉察孩子的社会、情绪、认知、身体的需要并逐步满足这些需求。

Hawkins等提出的关于父亲参与维度的9个侧面,即提供经济支持、对孩子母亲的支持、管教和培养责任感、鼓励学业成就、给予表扬和情感支持、与孩子交流或聊天、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才能。

阿姆托(Amato)的父亲身份的“五角星”模型,指父亲通过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等间接参与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1.2 父亲参与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亲对幼儿性格特征的影响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父亲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父亲对幼儿人格特征的影响。

(1)父亲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发展理论都认为,在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父亲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性别认同发展出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如果,幼年时期,与父亲的交往过少,容易形成女性化的倾向;女孩能在与父亲的相处在中,获得关于异性品质的参照。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在其《爱的艺术》中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境界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等等。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

(2)父亲对幼儿的人格特征的影响。父亲能帮助子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一般来说,男性通常是阳刚、勇敢、坚强的代表,在参与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一方面父亲所代表的这些特征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幼儿通过对父亲的模仿,也能学到这些特征,从而形成勇敢、自信、果断的个性品质。孙云晓先生的话,更能总结概括出父教的重要性:男孩有了父教更像个男子汉,女孩有了父教更有自主精神,这是父教给予孩子的特别营养。父母亲的性格特征不同,对孩子性格的营养也是迥异的:父亲给孩子更多的是粗犷的爱,鼓励孩子勇于探索,独立克服困难,这有助于孩子个性上形成积极进取,果断坚毅,稳定成熟的品质。

2 双性化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

2.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有两性优良特质的综合的人格类型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指出:双性化人格,在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既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做不同表现。特别要注意的是,“双性化”这一概念主要指的是男女两性人格心理特征上的混合,而非指生理上的雌雄同体或心理上的未分化。换言之,双性化人格特征是指在拥有自身生理所赋予的性别特征的基础上,同时具有异性的优良特质。此外,双性化者的人格特征一般为: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贝姆的研究也表明: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更富有创造性, 更善于处理紧急出现的问题,并能较好地适应陌生环境。

2.2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如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康布兰和比姆采用量表测量研究发现,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双性化都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司本斯的调查研究发现,双性化人格者有更好的适应力;我国的学者李少梅经测量研究指出:在人格发展水平上,双性化者最优,而单纯的男性化和女性化者次之,最差的是未分化者,这些研究都表明: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

3 通过父亲参与培养幼儿的双性化人格特征的策略

3.1 父亲需更新观念

(1)改变传统的“女主内,男主外”的观念,建立双性化的家庭模式。传统文化中,母亲被看作幼儿成长中最重要的人,是孩子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父亲则被视为是家庭的供养者,父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现代社会,父亲不再只是赚钱养家糊口的人,要求父亲也要积极地介入家庭教育中,与母亲共同建立双性化的家庭教育模式。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在其《爱的艺术》中就曾讨论了父母亲对于孩子的作用——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在日常生活中,父亲要与母亲共同承担家庭的重担,与母亲一起做家务,这样母亲能从父亲的参与中得到支持,同时也为幼儿树立了一个良好双性化人格的榜样,父亲在与母亲一起打扫卫生、修修补补以及规划未来的过程中,能使幼儿在体验男性果断、勇敢的品格之余,还使幼儿看到了男性细心、体贴的品质。

(2)改变“父亲是孩子的权威”的观念。传统的亲子观认为,父亲是孩子的权威,孩子是父亲的私有财产,父亲可以随意支配孩子,这些观念都有失偏颇。现代社会,父亲在教育子女时,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以朋友的心态来对待幼儿,不要求幼儿按照自己的指示干一切事情,亲子间如出现问题时,用说理沟通的方式来解决。另外,父亲在与幼儿相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充分展现自己的男性化气质,给幼儿做出榜样,让幼儿在模仿中习得勇敢、坚强的个性品质。

3.2 父亲参与幼儿教育氛围的创建

由于传统文化中对性别角色分工的制约,使得父亲将教养子女的权利给予了母亲。现实中社会工作结构与制度也限制了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机会,父亲更多地扮演家庭经济生活顶梁柱的角色。国外许多国家对父亲参与孩子教育十分重视,比如,以色列、英国、德国以及挪威,他们都保持并发扬着极富特色的父亲育儿文化传统,但在中国这样的情形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儿童专家认为,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中占主导作用有可能培养出不一样的孩子,他们会更富有探险精神,更有勇气并且坚强。父亲要真正放下姿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来,同时社会和家庭都要认识到父亲参与教育的重要性。

3.3 父亲要给予幼儿时间的关怀

作为父亲,所能给予孩子的,除了爱和责任以外,就是时间了。研究也发现,父亲闲暇时间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父亲参与幼儿的教育。幼儿期,主要是通过模仿来习得经验,而幼儿模仿的更多的是身边人的动作和行为。父亲在性格特征上,想成为幼儿主要的模仿对象之一,就要对与幼儿相处的时间上,有基本的保障。

总之,幼儿期是性格特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父亲作为幼儿的最重要导师之一,在强化幼儿男性化气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切实担负起培养幼儿形成适应时展的双性化人格特质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300.

[2] 申继亮等.当代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进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269.

[3] [美]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9,40.

[4] 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5] 孙云晓,李文道,赵霞.拯救男孩[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6] 方俊名.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12).

[7] 马锦华.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7).

[8] 李方强,郑寒芳.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上一篇:浅谈辅助教具在铣工实习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下一篇:高职生骗假个案过程回顾、分析及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