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元情绪理念对幼儿情绪调节的影响

时间:2022-10-05 01:58:33

父亲元情绪理念对幼儿情绪调节的影响

【摘 要】幼儿的情绪调节被认为是其社会情绪发展的中心部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情绪能力。幼儿的情绪社会化受到亲子间情绪互动经验的影响,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父亲元情绪理念则是影响幼儿情绪调节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元情绪理念的内涵特征,探讨了父亲元情绪理念对幼儿情绪调节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引导父亲形成正确元情绪理念的途径。

【关键词】元情绪理念 幼儿 情绪调节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不同于母亲的关键作用,担当着重要的教育角色。有行为问题的幼儿如果缺乏父亲适当的情绪社会化,那么将会导致幼儿在同伴关系中难以维持正向的情绪互动,并无法对负性情绪进行调节。[1] 父亲可以促使孩子去应付母子纽带以外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孩子可以发展一套复杂的相互影响的情感的沟通技巧。父亲在幼儿的社会性、情绪发展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 幼儿的情绪社会化受到亲子间情绪互动经验的影响,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父亲元情绪理念则是影响幼儿情绪调节的重要因素。

一、父亲元情绪理念的内涵

1.父亲元情绪理念的概念

元情绪理念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末。Mayer和Gaschke在关于情绪、情绪调节的研究中提出了元情绪的概念,元情绪是指在情绪体验中,个体不断地对自身的情绪进行监控、评价、调节和反思的过程。[3] 受元认知的影响,Gottman等人在1996年的研究中指出,元情绪是对某种情绪产生的感受和情绪。[4] 国内还有人指出,元情绪理念是个体随着社会经验的不断累积,在面对自我与他人的情绪时产生有组织的反应与感受,它在日常生活中被反复地使用,从而形成一套特定的、固定的思维模式。[5] Gottman等人则将父母对自我与幼儿的情绪反应的一组感受和观念界定为父母元情绪理念。[6] 综合已有研究,人们倾向于将父母元情绪理念看做是父母对幼儿情绪表现所产生的一组情绪、行为、态度与理念等反应模式。文章的父亲元情绪理念是指,当父亲面临幼儿的情绪行为时,父亲的元情绪理念便会被启动,透过这个诠释架构,可以了解幼儿表现此行为的目的或背后的需求,评估幼儿的情绪表现,它具有觉知以及指挥情绪运作的功能。[7][8]

2.父亲元情绪理念的维度

台湾学者叶光辉根据Gottman等人的研究,提出可通过察觉面、接受面、沟通面、原因面、处理面、教导性等六个向度来评估父母元情绪理念,并将父母元情绪理念划分为情绪教导型、情绪不干涉型、情绪摒除型和情绪失控型四种类型。[9] 本文在考察幼儿的实际互动情形时,认为父亲在觉察性、接受性及教导性这三个维度与幼儿的情绪调节具有紧密的关系。察觉性是指父亲能否敏锐地察觉出自己与孩子的情绪反应,并且能够正确地描述这些情绪的相关经验,此外,父亲是否表现出对这些情绪的关注;接受性是指父亲依照自己与孩子情绪世界的感受、想法,能否表现出尊重自己和孩子所释放出的各种情绪,承认这些情绪在日常生活上的意义,并愿意在亲子关系中营造出一个有安全感、可预期、接纳及回应的环境;教导性是指父亲是否教导孩子如何适当地展现情绪行为,在孩子产生情绪时,和孩子讨论他的感觉并帮助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情绪感受,对孩童的负面情绪会关注、尊重,教导孩子采用正确的方式面对负面情绪并采取正确的解决策略。[10]

二、父亲元情绪理念对幼儿情绪调节的影响

父亲元情绪理念来自于亲子互动经验中对幼儿情绪的观念、行为等反应模式,主要关注对儿童情绪表现的反应行为。亲子互动关系中有大量的情绪反应,幼儿会根据父亲所释放出来的情绪信息来调节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1.父亲的情绪反应影响幼儿对负性情绪的处理

有研究者发现(Carson&Parke,1996年),当父亲较常使用负性情绪来回应幼儿的负面情感时,那么幼儿就会缺乏社会技巧,会出现较少的亲社会行为,而表现为较多的攻击行为。还有研究(Boyum&Parke,1995年)证实了父亲的生气情绪较能预测幼儿的同伴接受度。[11] 从亲子的互动角度来看,父亲情绪的呈现,对幼儿从中学习到的情绪经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父亲对幼儿的情绪表现给予支持、安慰,那么幼儿就能更好地处理负面的情绪,更能觉察和理解他人的感受,以此更好地去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研究指出,对情绪调节强度高的幼儿容易出现害羞、退缩的行为;而情绪调节强度低的幼儿常常会出现攻击行为,只有中等调节水平才是最佳的调节模式。[12] 而父亲则会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学习社会交往的规则,对于孩子的自我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13] 其中,父亲的情绪行为反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功能日益显著,如果儿童缺少父亲的支持,便有可能造成其心理发展的缺陷,对于儿童的社会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2.父亲的情绪敏感性影响幼儿对情绪的反应态度

幼儿作为亲子互动中主动的一方,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出信号。有研究发现,在生命的第一年,父亲对孩子的意向较为敏感,能对幼儿的活动做出反应;在生命的第二年,幼儿更需要父亲把他们引向外部的世界;之后,幼儿开始对批评较为敏感,如果这个时候父亲只看重幼儿的外部行为,而不探索幼儿的内心世界,那么他们将会感到挫折感,他们的自我概念、反省能力都会受到影响。比如说,当一个孩子情绪发作时,如果父亲在这个时候通过自己的情感关怀幼儿,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信任的,这样就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情绪自我调节的方式。反之,如果幼儿的情绪发作往往是在最顶点时才被父亲注意,那么最终会使幼儿对环境失去信任感,产生怀疑。[14] 因此,父亲对幼儿的情绪敏感性会影响到幼儿在处理情绪时的反应态度,父亲应该更加积极地同幼儿进行互动与交流,消除父爱缺失、父爱不敏感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3.父亲的情绪表达影响幼儿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父亲在幼儿面前起着榜样的作用,影响着幼儿发展的价值观念和态度。[15] 如果父亲经常表达正面情绪,幼儿在以后的同伴活动中就会出现较多的亲社会行为,他们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也有好的转变,反之,幼儿则会习得攻击,不利于调控他们的情绪。另外,父亲的情绪表达有助于幼儿形成了解他人情绪的技巧,包括识别情绪、觉察情绪,以及拥有较高的情绪调控能力。因此,父亲负性的情绪表达会影响幼儿的社会能力、同情心,并缺乏对情绪的了解。

三、父亲元情绪理念的形成

1.合理的家庭教养

父亲的作用是由父亲、妻子、家庭等诸多因素共同协作,交叉影响的,不同类型的家庭模式要求父亲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而良好的父亲元情绪理念的形成正是基于此。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认为,民主型的父母对幼儿具有回应性,他们会关注幼儿的需求,设定幼儿合理的行为范围,而非强制幼儿听从父母的要求。基于长期的研究发现,在民主式教养风格生活下的幼儿身上可以看到正向的结果;而接受权威型和放任型教养风格的子女在社会关系和认知上趋向于负向的结果。[16] 父亲对孩子的情感的发展是重要的,不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依恋,也因为他们认知和情感方面的专长。成人指导他们的孩子情感标签的使用,用以评估,表达,调控策略。此外,父亲也将教予孩子情感的文化和亚文化的规则。[17] 以此,幼儿可以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得到父亲的情感支持和鼓励,这对于他们情绪调节的发展至关重要。

2.提高幼儿情绪理解能力

在引导幼儿接受、理解自身情绪的基础上,成人还要提高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是对所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境信息进行解释的能力,是个体认识他人及自己情绪状态的过程。[18] 成人不仅要帮助孩子学会命名和认识自己的情绪,以便他们可以感受某个时刻自己正经历的情绪,能够把它作为一种能被观察和认识的对象去理解。比如在帮助孩子准备饭菜的时候可以对他说:“宝宝饿了,所以宝宝着急了。”而且还要引导幼儿尽力理解别人的情绪,要帮助孩子认识到人们对同一种情绪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其中有些反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快乐,交到更多的朋友,而有些则让我们感到糟糕。当幼儿学会了在特定的情境下如何正确地调节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际冲突行为的发生。

3.帮助幼儿掌握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

当幼儿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都试图采取哭闹等消极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当问题无法解决或者冲突升级时,这种消极情绪就愈来愈激烈。因此,帮助幼儿学会一种可以被接纳的方式表达情绪就具有重要意义。正如Elliot等人所说:“通过平静地回应幼儿的愤怒与悲伤,使幼儿接受自己的情绪并找到方法同它们和平相处,允许幼儿学习怎样去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19] 随着情绪表达的认知能力不断地增长,幼儿能正确地与自身的情绪和平相处。比如,可以告诉幼儿有很多好的方式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可以大声地说“我生气了”“我很难过”,当幼儿控制不住自己激烈情绪的表达时,成人也可以找一张纸,让幼儿撕掉它,或者允许他大声地喊叫,直到幼儿感到自己不那么愤怒、难过为止。让幼儿明白,他们是可以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而使他们感到不至于那么压抑。以恰当的方式宣泄掉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正是要求幼儿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是让幼儿学会情绪调控的策略之一。在此基础上,幼儿面对人际交往时会显得更为平稳、和谐,自然而然就能避免和减少人际冲突的发生。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11][16]蒋雅琳.父母的后设情绪理念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D].国立台南大学,2005.

[2]许岩,张文新.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6(1).

[3]Mayer J D,Gaschke Y N.The Experience and Meta-Experience of Mood[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1988(1).

[4][6][7]Gottman J M,Katz L F,Hoove C.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motional life of families:The- oretical models and preliminary date[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96(10).

[5]瞿鸿雁,许远理,黄玲玲.父母元情绪理念对5-7岁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8][9][10]胡台丽,许木柱,叶光辉.情感、情绪与文化:台湾社会的文化心理研究[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2.

[12]秦金亮.儿童发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3]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

[14]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5]李维.从母子的依恋到父子的互动[J].当代青年研究,1998(6).

[17]Salisch M V.Children?蒺s emotional development:Challenges in their relationships to parents,peers,and frien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1(4).

[18]梁宗保,孙铃,张光珍,等.父亲情绪表达与儿童社会适应:气质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4).

[19]Elliot E,Gonzalez-Mena J.Babies?蒺 self- regulation:Taking a broad perspective[J].Young Children,2011(1).

上一篇:小学书法教材编写原则初探 下一篇:新一代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