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共性 突破个性

时间:2022-10-16 09:34:51

[摘要]艺术需要包容,更需要多元化的吸收和借鉴。民通唱法这一新型唱法继承了民族唱法中科学、民族的元素,也不失通俗唱法的时尚性。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民通唱法与其他唱法的共性与个性,总结实践经验,认为民通唱法的存在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标志性产物。

[关键词]民通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076-02

一、民通唱法的现状、背景、定义

(一)现状

我国的声乐艺术是不断前进的,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与发展。近年来,我国涌现出很多民通唱法的歌手,如汤灿、祖海、谭晶等,她们在把握好民族风格的同时,由民族唱法向通俗唱法合理地借鉴、融合。有人说它们“四不像”、“登不上大雅之堂”、“破坏了传统美”,但也有许多人觉得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迎合了时代的步伐。

(二)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日益增加和丰富,对声乐也更加挑剔。观众审美需求多元化,单纯的美声或民族唱法已经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审美欲望,创新唱法迫在眉睫,民通唱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定义

所谓民通唱法,大家对它的意义表述众说不一,笔者在此专指民族唱法对通俗唱法的借鉴与融合(包括歌唱方法、舞台表演等),无论它给人的听觉上是民族多一点还是通俗多一点,但其本质仍然是民族唱法,因借鉴融合成分比例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感。

二、民族与通俗之“融”

(一)民族唱法

要研究民通唱法首先需要了解我国的民族唱法。从狭义上来讲,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民族语言为基础创作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吸收了传统民歌、戏曲、曲艺的精华,从西洋的科学发声方法继承、改革、发展而来的一种歌唱方法;也可以说是西方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民族唱法融合的产物。融合后的民族唱法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呼吸法,在气息运用上要求气息的深、通、活;咬字字领腔行,讲究吐字清楚、字正腔圆,强调字头、字腹与字尾间的转换自然、亲切、动听,要求演唱者字音清晰、准确、完整;多运用头腔共鸣,口鼻咽腔共鸣并存;气息稳定、声音持久耐用,声音位置靠后但不失甜美圆润的音色,突出圆润美;真假声自然结合和转换,音域宽广。表演上注重声情并茂、形神兼备,虽然不失正规但比传统民族唱法更加随意。着装多选择较大气、高雅的礼服或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舞台多具开朗明亮的效果。伴奏除了传统的民族乐队,还可以使用西洋管弦乐队及混合式的乐队。民族唱法在听觉上还是更接近我国传统民族唱法,韵味浓厚,借鉴了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技巧,使民族唱法更加完善,更具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艺术性。郭兰英、、蒋大为、阎维文、宋祖英等都是运用民族唱法而取得成功的歌唱家。

(二)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是建立在说话基础上的一种更接近生活、接近口语的歌唱方法。通俗唱法在呼吸上比较随意,咬字大多亲切、自然,与生活语言的咬字、吐字最为接近,既没有西洋美声唱法那样要求在共鸣的基础上去咬字,也不像民族唱法那样过分强调字正腔圆。通俗唱法常运用口腔共鸣,也会用到鼻咽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它并不追求大音量,而是在话筒、音响等电声设备的帮助下,由歌唱者轻松地把声音传递出去。表演上比较随意、个性化,没有一定的规范,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观众的需求颇有“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的感觉。在对歌手的包装上更加前卫,服饰五花八门,舞台美术装置五颜六色,灯光变幻莫测,讲究的是标新立异、娇艳醒目,以吸引观众的眼球,更能体现出时代气息。伴奏多用电声乐队或 MIDI(数字音响技术)制作的伴奏带,音响强烈,富有震撼力和刺激性。

(三)民通唱法

民通唱法依然建立在科学的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的基础之上,只是较民族唱法气息更浅;咬字虽然不像民族唱法那样过分强调清晰、归韵,但依然以民族唱法咬字为根本,同时借鉴通俗唱法咬字的自然、随意。民通唱法在共鸣腔体的运用上介于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之间,位置没有民族唱法那么高,但却不失靠前的集中点,借鉴了通俗唱法后,声音没有民族唱法那么高亢、细窄,反而更加深情。在舞台表现上,民通唱法吸收了通俗唱法的时尚元素,运用音响、话筒设备把声音扩大、美化,音色好听而且不太费力。着装、化妆上没有严格要求,比较时尚、前卫;表演动作更倾向于通俗化,更具有时代气息。

唱法不应该有界限,怎么唱最能表现作品的风格,就应该怎么唱,而不是刻板地拘泥于一种唱法。没有情感的歌唱是空洞而没有灵魂的,灵活地运用合适的唱法,使之融入到情感和内容中去,以达到吸引人、感动人的目的,是歌唱的关键。

三、民通唱法的实践意义及其合理性

物惟求新,一切艺术的生命力无不在于表现新的内容、探索新的形式和追求新的美学境界。民通唱法这种打破唱法界限的演唱方法越来越得到广泛听众的认可和欢迎。2004年1月20日中国轻音乐学会颁发的“学会奖”,首次把民通唱法作为一种平行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演唱方式进行了明确立项,而荣获首届“民通最佳女歌手”提名的是于文华、周冰倩、汤灿三人。打破唱法界限,将民族与通俗唱法融合在一起,其代表作有《想起老妈妈》、《不要惦记家》等,歌声里流淌出的舒缓曲调,既不失民族唱法的婉转甜美,又融合了通俗唱法的亲近自然,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早在20纪70年代,对民通唱法就有过争议,李谷一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通俗中的气声唱法演唱的《乡恋》,因带有明显的气流声,声音色彩略显暗淡、虚婉,眷恋和忧伤的感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歌声更显自然亲切,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她打破了单调乏味的正统唱法,迎合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当时流行音乐尚不被官方和主流社会认可的情况下,社会对此褒贬不一,但观众喜欢这种具有特色的不同于其他民族歌手的演唱方式。

我国的声乐艺术是不断前进的,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与发展。近十几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在解放思想的呼声中,人们的思维不再是单一的模式,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也更加广泛,单一的唱法使人疲倦,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很难迎合时代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涌现出了更多的民通唱法歌手,如汤灿、谭晶、祖海、张燕、王丽达等,她们都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在把握好民族风格的同时,对通俗唱法进行了合理地借鉴和融合。中国歌舞团独唱演员汤灿所演唱的歌曲《幸福万年长》、《开门红》、《万家灯火》等,将流行元素巧妙地融入民族声乐演唱中,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气息。2006年9月13日,谭晶在维也纳成功举办了“和谐之声――谭晶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她跨越民族与通俗的音乐理念,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的听觉享受,这些元素为音乐会增添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在2007年“中国新民歌天后――祖海香港‘好运来’大型演唱会”上,祖海演唱的歌曲《好运来》、《抛绣球》、《天竺少女》都运用了民通唱法,让听众耳目一新。而且在舞台设计、动作表演以及服装上都很新潮、时尚,冲破以往民族唱法的规整、刻板,让观众体会到原来这样演唱民歌能够如此亲切、自然、赏心悦目。费玉清说,他的音色其实更具有民族特质,但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尝试带着气的更温柔的发声,他演唱的歌曲《千里之外》,不那么高亢却很深情,不仅风格独特,而且也很受大众的喜爱。2010年5月1日,宋祖英在上海举办的独唱音乐会上,无论是舞台效果还是化妆、服装上都借鉴了通俗唱法的元素,这也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相融合的产物。

艺术需要包容,更需要多元化的吸收和借鉴。民通唱法这一新唱法继承了民族唱法中科学、民族的元素,也不失通俗唱法的时代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民通唱法顺应了时代潮流与文化发展的趋势,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合理的。

[注释]

马燕:《唱法之“融”――对模糊唱法现象的思考》,《科学时代》,2009年第12期。

陶春晓,葛磊:《歌唱无定――对三种唱法的思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刘瑛:《试论民通唱法》,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韩莉:《“三种唱法”的文化分析》,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2004年。

林岚:《谈三种歌曲演唱法的特色与融合》,《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21期。

于文华:《“民通派”掌门人――亲情歌者》,《歌曲》,2004年第2期。

上一篇:浅论舞蹈创作来源于生活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