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学院校人文通识教育建设

时间:2022-10-16 09:11:00

加强医学院校人文通识教育建设

【摘 要】 加强医学院校人文通识教育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良好医德的养成。加强人文通识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等。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通识教育;意义;途径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可以译为博雅教育,该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应该是自由人应享受的、以自由发展理性为目标的教育。实施自由教育适合于自由人的价值,可以获得智慧、道德和身体的和谐发展;自由教育同职业训练截然不同,认为那将使人的身心变得粗鄙而不自由,所以自由教育完全排斥以实用为目的的教育。

欧洲中世纪时,自由教育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基督教教会提出了七艺教育,七艺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1868年,赫胥黎在《论自由教育》中,把自由教育解释为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首次提出了“通识教育”一词,指的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20世纪以来,通识教育的思想得到了世界大部分国家高等教育的认可,特别是由于专业分科越来越细而带来了众多问题的今天,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开始走向综合。

通识教育一般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针对专业性较强的高等医学院校本文主要探讨人文通识教育的建设问题。

一、加强人文通识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和行业条块分割的影响下,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基本为单科性。从现行教学计划来看,我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课程大致有三类:一为公共基础课(主要为思想政治、英语、体育等);二为专业基础课;三为专业课。后两类课程因其专业性,课程比重很大,学生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也最大,而学生的一些特长、兴趣爱好则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很多调查显示医学生人文知识欠缺:文史哲知识掌握欠缺、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落后等。学生经过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是受过良好训练的从业人员,而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21世纪医学发展要求医学生必须成为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加强医学生人文通识教育建设,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更为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校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学生,大学生应该是朝气蓬勃的,他们应该有开放的头脑、好奇的态度和探索的欲望,但是由于长期的学业压力、教育模式等,目前许多高校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学生的消极态度:上课不积极思考回答,作业应付了事……这就更别说创新了,而在当今世界,创新比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学校要营造创新条件,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举行人文讲座等,引导学生从社会需要、个人特长爱好等出发,选修一些自己需要和喜爱的课程,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促进良好医德的养成

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沉积了人类最美好最深沉的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内容的学习,了解到其中的情感、意志等,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培养自身高尚的品德。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自强精神,“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仁爱宽容精神,唐吉坷德的理想主义精神,贝多芬的拼搏精神等等。

当今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这样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综合性现代医学模式,研究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此来应对现代疾病的挑战。但是我们遇到的问题却变成了医患矛盾突出,许多医生医德医风观念淡漠,以自我为中心,把病人仅仅看做自然体,看不到病人的社会属性,不理会病人的心理,漠视病人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为患者服务的观念淡薄,在医患关系上颠倒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通过人文通识教育的建设,如学习历代中医名家救死扶伤、悲天悯人的情怀,促进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养成;通过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课程的学习,使医生能够了解病患的心理变化,与病患开展有效的沟通。

二、加强人文通识教育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

加强人文通识教育的建设,首先要从教育观念上进行转变。这不仅需要教育机构高等医学院校转变观念,还要求医学生也能够转变观念。

高等医学院校要明确何谓大学精神,要认识到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未来工作的机器,只有从整体上转变了教育观念,才会能够统一思想,从各个方面加强学生的人文通识教育。人文通识教育的对象是广大医学生,他们也要转变观念,改变原有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广泛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内容,积极思考,广泛交流。

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加强人文通识教育建设,最重要的是重新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医学院校医学生课业繁重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在很多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已经精减,其他人文选修课较少的情况下,要改善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就必须开设人文必修课程,辅以选修,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收到一定程度的正规人文通识教育。这个可以参考其他已进行改革的高校人文课程设置,如医学伦理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创作、历史与文化、经济与管理、医学心理学等等。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人文通识教育的建设,根本保障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里包括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师与传授人文知识的教师。补充教师队伍,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有着很强的向师性,老师们的言行修养极大地影响着年轻的学生们。因此教师要自觉强化教书育人的意识,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自身的言传身教。

4、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第二课堂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学校要依托校学生处、团委等部门,通过各种晚会、竞赛、文化节、报告讲座等多种形式,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学校也要注意学校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如校园内建筑、雕塑、教室实验室标语、校史展览馆、宿舍等,这些学习生活环境,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2001年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进行了界定,分别为职业道德、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领域,其中有至少四个是直接涉及了人文教育。面对未来的挑战,医学院校应不断研究,制定全面的规划,探讨更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强、具有软、硬科学知识和复合型知识结合的开放性医学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陵孙,张建平.高等医学院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若干问题的思考.华夏医学,2000(6)813.

[2] 徐荣、郑琛.关于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解决途径的思考.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37.

[3] 贺加、罗长坤、黄建军.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89.

[4] 杨耀武、杨成、雷德林.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医学与社会,2003(2)55.

上一篇:浅析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现状 下一篇:关于高职院校基础日语教学的几点思考